文|獨角獸挖掘機
對于SHEIN這家中國最低調的時尚跨境品牌,很多人似乎并不知道它的存在,即便是其創辦初期所在的南京,當地管理者都不知道轄內竟然有這樣一家超級獨角獸。直到后來SHEIN搬至廣州,并在全球名聲大噪,當地管理者才后知后覺到錯失了這家企業。
盡管過去幾年SHEIN過得可謂順風順水,但畫風卻在2022年發生了“突變”。
一方面自然來自宏觀環境,全球經濟形勢持續下挫,使得SHEIN在當年首次出現營收增速、利潤雙跌的情況,這使得SHEIN的估值已縮水超四成;
另一方面則來自競爭對手的施壓,除亞馬遜、沃爾瑪等老牌零售巨頭之外,拼多多旗下Temu的強勢入局、直殺SHEIN腹地北美市場,也讓賽局變得愈發激烈。
想要打破低調、力保自己在時尚跨境電商賽道中的先發優勢,上市恐是目前最好的解法。
01 10美元廉價快時尚品牌
作為一家創立于2008年的快時尚品牌,SHEIN以販售女裝、配件、鞋子、包包為主,也有男裝和童裝、美妝、家具等商品。
早先,SHEIN母公司設立在南京,但采購部門主要集中在廣州這種鞋服生產勞動力密集型的地區。產業帶中當中規模各一的制衣工廠,絕大多數都是SHEIN的衣服供應商。此后因市場需求量快速變大,像森馬這樣的大型制衣廠也逐漸加入了SHEIN的供應商名單之中。
據傳,公司創始人曾是一名外貿行業中的IT工程師,由于創始人行事低調,某年公司的年會甚至因業績大超預期而最終被取消。
對于SHEIN取得今天這般成績,業內人士認為,其成功主要取決于對商業模式的精準把控。
SHEIN供應商名單里的制衣廠負責設計、打板、拍照,然后上傳到SHEIN系統后臺。經過審核后,這些衣服就會呈現在SHEIN的網站上。
SHEIN有每日上新,讓消費者去做篩選,同時基于算法+人工來預測款式銷量的大致走向,馬上再與制衣廠聯系下單并啟動制作。當然,如果上新后銷量表現并不好,這些產品后期也會下架。
衣服制作好后,會有人收貨并運送至倉儲中心,倉儲中心的工作人員會根據消費者的下單地址,按照訂單明細發貨到國外。
制衣廠是裸價賣衣服給SHEIN,衣服也是貼的SHEIN的統一的商標。換言之,SHEIN所賺到的錢,其實就是零售價和裸價之間的差價,其經營支出的“大頭兒”主要就是前端的廣告投放、KOL推薦、物流履約,以及網站建設和運維等費用。
或許也是預見到了KOL、KOC的帶貨能力,SHEIN早期就是靠著Youtube、Twitter等國外社交軟件上那些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博主來獲取流量的。據了解,海外博主早期帶貨可能都不需要支付高額“真金白銀”,向他們免費提供衣服甚至就可以完成帶貨這個環節。
在消費端,SHIEN大量服飾都在10美元以下,有些甚至只需3、5美元就可以買到設計時尚、性價比極高的服飾;在供應端,據說SHEIN的口碑也非常好,由于公司極少拖欠上游制衣廠的資金,且采購量有保證,因此不少企業都愿意加入SHEIN的供應鏈當中。
盡管從商業模式上看,SHIEN所經營的這門生意穩定且高效,但也有不少人認為,對比耐克、阿里迪斯、LuLulemon等品牌鞋服動輒賣到上千元的價格,就算是Zara、優衣庫等平價品牌衣服也很難低于100元,SHEIN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其實賺取的是國內勞動者的辛苦錢。
一位行業人士分析指出,“SHEIN最開始是通過站群模式賣服裝,利用中國非常廉價的供應鏈去做海外市場,這件事本身就賺錢了。”加之,其在供應鏈中愈發強大的話語權,議價一定是所謂“話語權”最重要的體現方式。
02 拼多多旗下Temu來了
去年9月,拼多多旗下的跨境電商平臺Temu正式上線,首站便定在了SHEIN的腹地北美市場。
早在籌備期間,Temu就直言要直接對標SHEIN的商業模式,賣家作為供應商,只需負責商品上架,并將貨品發至指定的國內倉,后續由Temu平臺完成選品、定價和履約。而Temu出海的目標亦是非常明確,是為了和SHEIN搶占海外用戶,進而占領整個北美市場。
與拼多多在國內快、準、狠的打法相同,Temu一上線,一端沿用了低價策略侵占SHEIN用戶,另一端放出優惠入駐條件搶占供應商,同時市場還傳出Temu以高薪不斷“挖走”SHEIN的員工。
為了快速擴大品牌影響力,Temu斥巨資在美國“Super Bowl”活動中投放了一個30秒商業廣告,內容主要是講述了一位年輕女性,通過使用Temu應用程序,獲得了購買優惠服裝和配飾的購物體驗。
為了配合廣告效應,將這些已關注到Temu品牌的用戶轉化為自己的新客戶,拼多多還舉辦了價值1000萬美元的“Shake&Cheer”贈品活動,作為其“The Big Game”活動的一部分。該應用程序于2022年9月推出后,成美國下載次數最多的免費應用程序之一。
打入美國市場后,Temu乘勝追擊宣布即將進軍加拿大,并于2023年2月開始發貨。此舉距其在美國首次亮相后,僅不到六個月的時間。
Temu的兇狠,讓SHEIN無法繼續“佛”下去,拼價格、搶供應鏈,勢必給SHEIN帶來了成本的增長和利潤的下跌。從一份日前曝光的財務數據來看,盡管SHEIN連續四年實現盈利,但2022年公司凈利已縮水36%。
當然,已擁有行業“先發優勢”的SHEIN,也有著Temu短期內無法匹敵的絕對“壁壘”。
“SHEIN供應鏈的核心能力是一倉發全球,時至今日,這家企業還具備了本地發貨的能力,比如美國站今天已經能夠做到非上新品基本在本地發貨”,上述行業人士特別指出,SHEIN還有一個優勢是,可以在穩定數據基礎上對某些款式做出預測,并最終反映在銷量上。
再有就是線下布局。此前,SHEIN此前并沒有將太多資源押注于線下,這種“輕資產”模式讓SHEIN在有效控制經營支出的同時,其實也還是或多或少有這樣兩個弊端。
一來用戶從下單到交付少則也需要幾天的時間,這將影響到用戶的即時滿足感,想要減少中間的運輸時間,最好的解法可能就是要在本地建倉。
二來線下除了是重要的銷售渠道之外,還是品牌與消費者面對面交互的一個良好載體,畢竟導購對消費者服飾挑選、周邊搭配的有益指導,也將增強后者對于前者的黏性和好感度。
一個品牌想要真正進入到某個國家開公司、辦工廠、發起并購,首先要考慮的是對當地政策是否充分了解和是否適配,其次還要考慮工人之間的文化沖突、各種工會勢力等各種問題,這些都是不小的成本。盡管如此,SHEIN還是已經開始做線下這件事了。
03 一年內估值縮水近四成
SHEIN在2018年獲C輪融資,估值25億美元;2019年獲D輪融資,估值超過50億美元,投資方包括紅杉、Tiger Global等投資機構。2020年,SHEIN完成E輪融資,估值超過150億美元。2022年4月,SHEIN的估值曾達到1000億美元。
歷經數輪融資,SHEIN身后的投資方陣營中也聚集了包括紅杉中國、IDG資本、老虎環球基金、順為資本、集富亞洲、景林投資等在內的一眾明星投資機構。
2023年初,SHEIN被曝出尋求融資30億美元。據36氪最新報道,SHEIN新一輪融資即將完成交割:除紅杉資本中國、老虎環球基金等老股東之外,新加入的投資方還有阿布扎比主權財富基金Mubadala、泛大西洋投資集團、Coatue和DST等。
交易完成后,SHEIN的投后估值在650億至700億美金之間,與2021年底時基本持平。這意味著,SHEIN在不到一年時間,估值縮水了近四成。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SHEIN計劃今年內在美國IPO上市。公司管理層在路演上向投資者透露,2022年營收227億美元,預計2023年將突破300億美元、2024年逼近450億美元、2025年有望達到585億美元。
盡管對于當下盛傳的“擬IPO”的消息,有媒體報道稱SHEIN方面予以了否認,但從其在去年便已招募了全球頂級的投行家、前貝爾斯登(Bear Stearns)的唐偉(Donald Tang)出任執行副董事長的動作來看,IPO計劃并非空穴來風。
面對老牌亞馬遜、沃爾瑪和新晉對手Temu的夾擊,SHEIN通過上市補足糧草、迎接短兵相接也是箭在弦上的必然結果。只不過,不再“佛系”的SHEIN能否保住行業地位,目前看還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