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侃科技
在汽車圈,有一種經營策略叫「多生孩子好打架」。
最多如大眾,旗下共有大眾、斯柯達、捷達、奧迪、保時捷、賓利和蘭博基尼7個乘用車品牌。傳統車企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人群細化、擴充價格帶以及溢價的提升。
一個冷知識是,如今全球乘用車品牌最多的車企不是大眾,而是吉利。旗下共有吉利、幾何、領克、寶騰、極氪、路特斯、沃爾沃和極星8個品牌。
這種模仿式經營策略,是吉利過去十幾年資本輾轉騰挪而來的結果。
但在汽車電氣化、智能化的代際轉型中,「多生孩子好打架」似乎不再是唯一有效的上簽。特斯拉和比亞迪都是用單一品牌,成就自己在新能源市場的領先地位。
反觀吉利,2022年新能源汽車銷量32.9萬輛,是特斯拉的四分之一,比亞迪的六分之一。
當然,距離新能源市場爆發僅僅過去2年,以當下的銷量數據并不能預判一家車企的未來。事實上,吉利仍舊保持著一定的銷量增速和技術儲備。但更普遍的聲音認為,擅長資本運作的吉利可能太慢了。
2022年,吉利新能源汽車銷量雖然較上年有三倍增長,但滲透率仍然只有23%,低于27%的行業大盤。
甚至,批評者把責任也放到了「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策略上,認為吉利品牌眾多而無法聚焦,投資了很多公司卻無法為新能源產品提供協同。
但2月23日銀河系列的推出,意味著吉利并沒有對批評做出讓步。
把車賣出更高價
對吉利而言,新能源唯一的缺點,可能就是沒能通過資產并購實現越級增長。
在燃油車時代,吉利通過收購沃爾沃拿到品牌、技術和財務上的三重回報,比如領克的誕生以及聯合沃爾沃共同研發的SEA浩瀚架構,幫助吉利順利完成燃油車價格帶的上移。
但新能源市場并沒有給吉利這樣的機會,以至于在比亞迪完成對新能源市場的攻城略地后,吉利只能亦步亦趨的跟隨,試圖保證不掉隊,而不是伺機反超。
2021年,吉利平穩維持多年的單車價格終于上揚,到去年已經接近10萬大關,突破似乎只是時間問題。但同期比亞迪已經靠賣新能源車將單車價格提到了19萬。
第一個藍色吉利行動的失敗,雖然李書福將原因歸結為歷史時機、戰略條件的外部環境不成熟,但事實上吉利錯失了發展新能源的最佳窗口期。
王傳福對新能源汽車有一個觀點,他認為上半場為電氣化,下半場是智能化。而李書福在2021年提出的新的“兩個藍色吉利行動計劃”,實際上是將上下半場放到一起了:
1 主攻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2 發展純電動智能汽車,創建全新的純電動汽車品牌。
之后,吉利便開始從根本上改變新能源策略。
先是推出極氪,進軍30萬以上高端新能源市場,接著通過楓葉變換睿藍涉足換電市場,又試圖將幾何打造成新能源走量品牌,同時在技術路線上布局插電、油電、純電、換電、增程式等。
而其中幾何的表現又堪稱一百八十度轉變。
2020年和2021年,幾何合計只有3.93萬輛的銷量,屬于典型的高開低走,甚至其中還有一半被吉利內部的出行平臺消化,流向了網約車市場。
但2022年幾何突然爆發,全年出貨達到14.9萬輛,幾何A/C成為銷量主力,又推出兩款新品:搭載鴻蒙座艙的新品G6和M6。
只不過2023年幾何銷量又迅速下滑,甚至新品G6和M6的月銷量只有50輛。
現在來看,幾何的致命傷并非外界所言的油改電。作為過渡型技術,油改電的確在純電架構面前劣勢明顯,但受價格和政策影響,理性消費下油改電并非一無是處,這一點從幾何A/C去年的熱銷就能看出。
幾何真正的問題是定位混亂,進一步說是吉利在新能源市場的策略搖擺。
在3.99萬-18.98萬元的價格區間內,幾何現有6款產品在售,覆蓋了微型車、小型車和緊湊型SUV市場。事實上,此前幾何還曾推出過一款小型車EX3 功夫牛,但只賣了三個月就停產了。
對于一個主打中高端市場的純電品牌而言,這樣的產品配置無法說服消費者溢價購買。而吉利的策略搖擺,也體現在內部品牌的安排上。
銀河之后,幾何將以15萬以下市場為主,這相當于給幾何G6和M6戴上了緊箍咒,這兩款車型要么降價要么停產。如果從銷量來看,似乎吉利也沒有打算賣出太多。
而銀河系列,據傳也是吉利在發布之前一個月才敲定,頗有一些倉促上馬救火隊長的意味。
但相對幾何品牌,銀河系列定位相對來說更為清晰,首款新車20萬的起售價基本鎖死了價格向下的可能。產品上也是用的新技術,混動為雷神,純電則基于浩瀚架構,與幾何簡直是親兒子和干兒子的區別。
完成新能源市場的基本布局后,接下來等待吉利的就是市場的檢驗了。
銀河L7沒有驚喜
2022年,吉利雖然在新能源市場有所突破,但較比亞迪、特斯拉的銷量差距仍然較大,加速轉型也就成了吉利自己和外界都在期盼的一件事情。
為此,吉利定下了全年165萬輛的銷量目標,其中新能源要實現雙倍增長。
好消息是,在 20-30萬元的價格區間內,新能源車銷量還有較大增量空間,且自主品牌滲透率較低,吉利以新能源車為抓手有望能迎來占率的提升。
并且,銀河系列的出現,也有機會成為吉利中低端市場存量客戶的換代品牌,
如帝豪及博越等具有較好市場口碑旗艦車型,原有客戶本身具有換代升級、電動化轉型的需求,吉利以新的產品線來承接消費升級需求。
但23日的首發車型吉利銀河L7卻沒有太多驚喜。
雖然吉利官方的說法是使用了全新的設計語言,但汽車博主在體驗完之后還是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銀河L7的側面照不能說和博越L毫無關系,只能說一模一樣。
兩款車型的尺寸和軸距也相差無幾,更有網友指出,銀河L7就是博越L的HiP版,換了套內飾而已。
銀河L7的設計風格,會帶來怎樣的反饋暫且未知,不過最終決定其成功與否的,還是在于更關鍵的性能和技術,比如發布會上著重介紹的動力、智能化和安全。
這些都需要時間交由市場和消費者驗證,擺在當下的問題是:銀河系列的首款車型為什么是電混?
甚至根據吉利官方信息,2022年的主銷車型應該是電混的L系列,純電E系列雖然將推出3款產品,但首款產品E8要在今年四季度才能交付。
答案也不令人意外,畢竟吉利在混動市場也缺乏爆款車型。
雷神混動的幾款當家車——星越L雷神Hi·F、星越L增程電動版以及帝豪L Hi-P銷量都不及預期,銷量最高的混動產品領克09 EM-P,去年12月銷量僅為1119輛。
與之相比,比亞迪去年插電混動車型累計銷量達到94.6萬輛,同比增長246.7%。
并且,相對于純電市場,吉利在混動市場擁有的品牌和技術積累要更好。也有一部分聲音猜測,吉利的新能源策略或許又要改變。
今年2月7日,李想曾在社交媒體上提到,比亞迪、長城和吉利三家采用增程電動。不過當時吉利銀河L7還未推出,李想的依據應該是去年的星越L增程電動版。
事實上,吉利近期的營銷風向開始轉向增程電動,最終選擇了“電混”這個比較新、但也比較模糊的定義。
并且按照吉利的說法,新能源汽車難以和燃油車一起售賣,對銷售隊伍也將是極大挑戰。吉利汽車重新梳理了內部組織結構,分為專注于燃油車銷售業務的吉星事業部、銀河新能源事業部以及幾何純電品牌事業部。
事實上,吉利對于渠道的改革從去年就已開始。只不過在銀河系列推出之后,吉利下了決心要解決終端銷售過程中,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同店售賣產生的價格重疊和左右互博問題。
根據資料,吉利的渠道改革將于3月鋪開,5/6月新品上市時將有300+獨立渠道配合。
吉利不敢冒險
對吉利而言,新能源市場或將進入價格戰時代,并不是一個好消息。
雖然包括原材料成本回落、供應鏈降本,以及規模效應等都有明顯緩解,但競爭對手的商業策略或將蠶食這部分努力。
吉利的純電車型如今勉強走俏的就是幾何和極氪,幾何去年銷量為14.9萬輛,極氪憑借單款車型極氪001全年交付7.2萬輛。今年1月,幾何和極氪的銷量分別為5825輛和3116輛,占吉利新能源汽車總銷量的81.05%。
而如今銀河系列發布,幾何的命運已經被定,主攻15萬以下純電市場。考慮到吉利整體的毛利水平,幾何大概率等不到SEA浩瀚架構了,未來會以成本較低的小型車或微型車為主。
這或許是銀河系列的首款車型不是純電的另一個原因。
在純電市場,20-30萬價格區間,吉利要面對的對手是比亞迪漢、特斯拉Model 3。而在混動市場,與銀河L7對位的則是比亞迪宋PLUS DM-i。
這也間接說明,吉利第二個藍色行動開始變得謹慎起來,先從成熟的混動入手,再逐步進攻純電。
并且,對比規模效應和垂直整合力度,吉利在新能源市場仍較頭部差距明顯。同時,新能源市場預計今年將告別爆發式增長回歸常態,增速可能降到30%以下,這意味著市場上新能源玩家們開始進入“淘汰賽”,為爭取份額展開殊死搏斗。這一比拼已經在年初拉開帷幕——特斯拉掀起的價格戰。
另一方面,吉利自身也要考慮財務狀況。2022年上半年,極氪錄得7.6億虧損,而同期吉利汽車凈利潤為15.5億元。如果再大規模投入銀河系列的純電產品,凈利潤將進一步受到侵蝕。
所以,對于吉利而言,選擇插電混動的銀河L7作為首發車型,是一個相對保險的方案。但壞消息是,在15-30萬純電市場,吉利依舊沒有王牌。
尾聲
過去25年,吉利代表了中國自主車企的一種生存模式:靠資本并購助推銷量增長。
從2010年18億美金并購沃爾沃開始,吉利12年下來如今已是寶騰、戴姆勒、路特斯、阿斯頓 · 馬丁等世界級車企的股東,也有人說“一部吉利汽車發展史,藏著半部資本并購史。”
不可否認,資本運作為吉利帶來了真金白銀,無論是品牌上還是技術上。但同時,“借雞生蛋”的生存法則也鐫刻到了吉利的基因中。
其后果就是,吉利的自我創新意志不足,在整個行業都在奔赴電氣化、智能化之時,吉利仍舊扔不掉燃油車時代的榮光,固守著“傳統汽車與電動汽車共存”理念。
隨之而來的就是,兩位新舊自主一哥的模式對比仍在繼續,他們也還需要摸更多的石頭,過更多的河。
參考資料
[1] 電動智能汽車研究思想02:周期輪回,東吳證券
[2] 吉利汽車:極氪品牌+雷神混動發力,新產品周期有望開啟,東北證券
[3] 吉利汽車短期經營壓力不改轉型決心,份額才是未來,申萬宏源
[4] 吉利汽車:今年總量強勁增長,重點關注結構性改善,招商證券(香港)
[5] 吉利汽車:混動、純電雙重發力,新能源化轉型全面加速,開源證券
[6] 矛盾李書福:建造汽車"產業帝國“ 但其實幾乎所有雞蛋在一個籃子里,巨潮W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