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查沁君
“中考分流會使部分家庭考慮走國際教育路線,近兩年國際化學校的生源質量大為提升。”
2月26日下午,新東方(NYSE:EDU)國際教育培訓事業部副總經理李歡在“國際化學校發展趨勢報告解讀”發布會上稱,國內家庭對于國際化教育的需求并未因疫情發生根本性改變。后疫情時代,留學趨勢正在不斷升溫。
據新東方首次發布的《2023年中國國際化學校調研白皮書》(下稱《白皮書》)顯示,2022年中國內地國際化學校/國際部(含國際班)數量為1243個,同比增加19個。雖然較前幾年增幅有所下降,但依然呈現正增長的趨勢。
自2021年“雙減”和《民促法條例實施》后,民辦雙語學校辦學資質就已成為治理重點。在李歡看來,政策嚴管下,部分無資質的國際學校被迫關停,國際學校的辦學質量或將有所提升。
從《白皮書》統計的60所樣本學校的招生數據來看,2020年疫情暴發后,中國內地國際化學校招生數量較2019年下滑6%。2021年國際化學校的招生情況有所復蘇,招生數量與2019年基本持平。
2022年,國際化學校的招生數量猛增,總量遠超疫情之前,較2019年增長23%。總體看來,近四年中國內地國際化學校招生呈現穩中有增的態勢。

從國際化學校分布數量和分布上看,目前中國內地國際教育資源普遍存在分布不均、名校錄取頭部效應明顯等特點。
《白皮書》顯示,截至2022年12月,中國內地國際化學校數量最多的區域是廣東、江蘇、上海和北京,國際化學校數量均過百。而山西、內蒙古、新疆、寧夏、青海等地的國際化學校數量不超過10所,西藏則沒有國際化學校。
相應的,海外名校給中國內地學生發放的錄取通知書數量分布與國際化學校數量分布大致相當。
比如,2022屆中國內地學生拿到美國常春藤聯盟高校(下稱藤校)發放的錄取通知書共169份,分布在16個省市,其中北上粵蘇陜五個省市拿到藤校錄取通知書共149份,占總量的88.17%。
李歡介紹,這主要是由于國際化學校數量越多的地區,申請留學的學生基數越大,教育資源也往往更豐富,名校錄取數量更多。
“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學生會考慮異地國際學校就讀的政策。”李歡提到中國常熟世界聯合學院和深圳國際交流學院,“每年都會招很多外地生源。”
從中國常熟世界聯合學院的招錄要求來看,其每年招錄200人左右,錄取率為5%,沒有明確的分數線,所招錄的中國學生中考成績在普高水平之上。
留學國家/地區決定了目標國際課程。目前三大流行的國際課程體系為美國大學理事會授權的高中先修性大學課程AP、英國本土高中課程A Level、國際預科證書課程IBDP。
《白皮書》顯示,2022年,中國內地開設AP課程的學校共391所,分布在78個城市,平均每個城市約有5所認證學校。但從實際分布情況來看,倒金字塔現象十分明顯,排在前三位的北京、上海、深圳AP認證學校數量約占全國總量的30%,35個城市僅一所AP認證學校。
獲得牛津AQA、劍橋CAIE以及培生Edexcel授權開設A Level課程的學校共有737所,分布在107個城市,依然呈現倒金字塔形:排在前三位的上海、北京和深圳共有189所認證學校,占全國總量的28%,46個城市僅一所認證學校。
獲得IBDP課程授權的85所中國國際化學校分布在29個城市,數量排在前三位的城市為上海、北京和蘇州,三地共有44所認證學校,占全國總量的50%以上,16個城市僅一所認證學校。
中國內地重點城市在國際課程的選擇上以AP與A Level課程為主,IBDP課程的數量規模與其他兩類課程差距較大。主要原因在于,IBDP課程的學習難度較高,對學生的各方面綜合能力要求也更高。
《白皮書》顯示,英美仍為留學首選地,且競爭日趨激烈。
在2022屆中國內地學生收到的本科階段境外大學發放的錄取通知書中,32.08%來自美國大學,35.18%來自英國大學,來自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其他國家和地區大學的比例共計32.74%。
而統計數據中,藤校錄取的中國內地學生,托福分數大部分集中在110-115分區間。有“美國高考”之稱的SAT,其分數大部分集中在1520分-1560分區間。另外,《白皮書》調研發現,僅憑標化成績難以打動這個檔次的名校招生官,課外活動經歷的數量和含金量都很重要。

在錄取要求方面,李歡介紹,英國大學和美國大學有較大差距,英國大學更看重學術能力與語言成績。
隨著留學申請人數增長,名校錄取條件普遍水漲船高。《白皮書》指出,申請者提交的語言成績分數越來越高,選擇國際課程的科目越來越多,達標時間也越來越早,競爭激烈程度加劇。
面對標化成績“內卷”的趨勢,《白皮書》建議家長早做決策規劃、早做準備,選擇適合孩子的課程體系,并做好科目選擇,提前考出標化成績,如果申請美本名校,還要注重背景等方面的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