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犀牛娛樂 胖部
編輯|樸芳
早在2021年底復盤全年的時候,面對《御賜小仵作》《愛很美味》《我在他鄉挺好的》等一批小眾黑馬,行業做出過細分垂類會涌現出更多“黑馬劇”的判斷。
差不多同時,全行業鋪開降本增效,隨之而來的是平臺側放大S級和A+級項目、“消滅偽腰部”的決定。這讓腰尾部小黑馬在2022年幾乎消失,少數所謂黑馬其實是表示超出預期,如《一閃一閃亮星星》《唐朝詭事錄》基本是大公司作品,體量并不算小。
而市場發展似乎證明了這種策略的正確,從去年初的《人世間》到《夢華錄》《幸福到萬家》再到今年初的《狂飆》《去有風的地方》,一系列“白馬劇”在全年狂飆突進。
一定程度上,這也擠壓了“黑馬劇”的產生空間,回看2021年,相關作品其實也大都是在同期頭部劇表現平平的情況下,靠出彩的口碑實現異軍突起,而持續的爆款輸出讓一些去年的高口碑內容很難擴散。
進入2023年春季,在各方面作用下,“黑馬劇”的邏輯卻在重新跑通,并表現出以好口碑拉動劇集表現的效率,比如愛奇藝的《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簡稱《大明》)、優酷的《立功:東北舊事》(簡稱《立功》)等。
這種回歸,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也有其必然性。
2023,“黑馬”是怎樣煉成的?
所謂“黑馬”其實是個唯結果論的概念,相對應的“白馬”也是如此。
去年11月騰訊視頻用“白馬劇”的概念,來闡述平臺接下來的內容方向,提出大量生產S級爆款“白馬劇”,抓住主流用戶地盤。這和愛奇藝方面提出的“消滅偽腰部”其實指向的是同一個策略,即通過開發頭部項目來提升效率,降低風險。
對于平臺來說,如果一部S級的劇能夠收獲S級的播出效果,那么這就是一筆合適的買賣,就算播出效果是A+也可以接受;但如果是A級以下的劇,在沒有頭部明星和制作投入的情況下,成為好劇的可能性其實微乎其微,甚至給平臺帶來的流量價值可能是負數。
相對于后者,頭部劇集的優勢,一方面在于從題材和體量來看,相較于垂類內容的“小而美”,往往能覆蓋更廣泛的受眾群體;另一方面從商業效率上說,中小成本劇集出現精品的概率很小,也意味著“以小博大”的生意等于極高的風險和極低的效率。
在行業開始尋求盈虧平衡、降本增效的大環境下,放大頭部成為去年的大趨勢,行業內更多的故事變成A+劇播出S級效果、S劇播出了S+效果等等。
而2023年春季,在沒有絕對頭部劇集在播的環境下,若干口碑作品再度上演低開高走的“黑馬”路。解構這個過程,還是先從劇本身說。
其實《大明》不應該屬于中小成本黑馬的范疇,但這是一部實驗性很強以致大大拉高了風險的作品,無論14集歷史短劇的形式或者取材稅賦的故事,都存在市場接受度問題。主創團隊對此的認知很清楚,馬伯庸表示過“(任何投資人)都會覺得不合適,市場不會好”。
相比之下,無頭部明星、題材小眾、幾乎無宣發上線的《立功》要打開市場,難度還要更大。
其實優酷已經是最適合該劇的平臺,就像很多評論說的,范偉演的男主角商全亮,幾乎就是中老年范德彪本彪,而彪學緣起的《馬大帥》及同類別作品《劉老根》《鄉村愛情》,已經在優酷有了深厚的用戶土壤。但要讓該劇在站外傳播破圈,則是另一回事。
好在,憑借不錯的品質,兩部劇開始在站內外有一定程度的傳播。從口碑來看,目前兩部劇的豆瓣評分都達到7.7分;《立功》的評分更是一度破8,或許是很多觀眾本來想大結局看謎底、結果發現要在續作揭曉,才降低了評分。
兩部劇的播放曲線,都表現出了口碑傳播的影響。從燈塔、云合等榜單的市占率數據看,《大明》在開播三天后達到了14%+的市占率,隨后基本穩定在9%-10%直至收官;而裸播的《立功》首日市占率僅為0.64%,后續市占率持續穩定在1%,收官后仍未下滑。
播出效果或許還達不到驚喜,但一來,已經表現出市場能夠看到、自發傳播一些腰尾部作品的機制,而這是黑馬劇誕生的基本要素;其次,兩部劇隨著口碑發酵也表現出更多傳播潛力,從目前傳播度較高的片段看,不難發現兩部劇真正帶動用戶情緒的點。
比如《大明》后期諸多官員掏心掏肺地點破當年的官場和社會,“我拿什么去還啊?我只有這點良心和這張臉了”、“在戶房那么點俸祿,你怎么給他好的前程啊”、“每過一道坎兒,就無異于投胎”;而《立功》則是以喜劇+懸疑的魅力,有了“東北人必看”的自來水效果。
也需要看到,《大明》《立功》都是平臺發力精品短劇的嘗試之作,因此都更注重內容的藝術價值,制作層面精品化程度極高。雖然仍然有各自的短板,比如《大明》敘事結構過于文學化,前期缺乏張力;《立功》的喜劇色彩則削弱了懸疑;但整體氣質確實更容易帶動口碑發酵。
但至少當下,真正好的內容在市場上是有人關注并傳播的,這種良性生態或將推動“黑馬劇”有可能在今年獲得抬頭趨勢。2022年至今的行業“白馬劇”狂飆之后,2023年這樣的環境或許會成為行業的新一波利好。
平臺需要“白馬劇”,行業需要“黑馬劇”
結合上文應該看到,平臺之所以尋求更多“白馬劇”,在于這類內容的確定性更高,也更具有可預見性,這部分內容目前基本上劃入平臺自制,也是將內容確定性轉化為平臺確定性的策略。
而“黑馬劇”誕生的高風險,平臺表示不再承擔。
從腰尾部劇的大分類來說,之所以被如此果斷切割,在于這類劇的背后是以往行業低頭產出、不看市場的To B模式下,頻繁出現產量過剩、低質同質化嚴重,造成了嚴重低效,這種缺乏通盤規劃的后果如果要讓平臺承擔,平臺當然是不愿意的。
加上近些年來的一些變化,讓所謂“黑馬劇”的產生越來越難。
一是伴隨著市場逐漸成熟,成為“黑馬”的門檻也越來越高。2015年“丐版”服化道的《太子妃升職記》還可以一黑到底;但到了近兩年,這些所謂“黑馬”其實在劇情、表演、服化道上都可圈可點,如古裝劇《御賜小仵作》就被贊“審美在線”。
二是隨著平臺在制作端的參與程度越來越高,好故事通常都會獲得更好的資源加持,行業里“沒錢制作”卻靠著好劇本逆風翻盤的故事越來越少了,還會有《點燃我,溫暖你》靠內容出色讓平臺內部評級從S級上調為S+的案例。
好在,過往兩年的一些變化,或許會讓今年成為“黑馬”跑起來的一個機會。
首先是整個市場的向好,2022年國產劇爆款迭代的熱度和傳播度,都達到了近幾年的一個巔峰。如此市場溫度不但能惠及平臺和頭部劇集,形成了消費習慣的觀眾也會開始為更加細分、個性的“小而美”買單。
其次則是平臺政策的利好。就目前來看,老牌劇集公司所謂“六大”和近些年躋身行業頭部、與平臺有強綁定關系的如留白影視、稻草熊、恒星引力等公司,主要承擔的將是平臺自制和定制業務;而非頭部劇的發展將整體以分賬劇的模式,交給行業腰尾部公司和從業者。
在這種分層式的結構下,涌現“黑馬劇”的機制,就成為分賬劇模式能夠順利跑通的基本邏輯,也是腰尾部力量的上升通道。在這個層面上,行業需要“黑馬劇”。
也如前文所說,如今打造“黑馬劇”的門檻是越來越高的。
以去年幾部分賬較高的劇集來說,分賬過億的《一閃一閃亮星星》和入賬7600萬的《我叫趙甲第》,前者是電影公司自由酷鯨出品,后者有大神網文IP打底,其實走的還是“高投入、高回報”的路子,玩法也不是大部分分賬劇能夠匹配的。
但從積極角度看,在平臺進一步放大主導地位的前提下,分賬劇市場在未來不太可能走向劣幣驅逐良幣的老路上去,真正有熱愛、有能力的內容創作者,仍然有機會在這種機制下獲得成長。
未來的劇集市場常態,應該是“白馬”與“黑馬”并行的狀態,比如相對暑期、賀歲等熱門檔期,春秋季這樣的淡季可以為“黑馬”留出一些機會,也能在行業內實現一種良性發展生態。今年春季是否有可能跑出具有破圈意義的黑馬,還值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