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萌
今日傍晚,中國證券基金業協會公布了2023年1月份的公募市場數據。數據顯示,截至1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2家,其中,外商投資基金管理公司47家,內資基金管理公司95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子公司13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1家。以上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合計27.25萬億元。
這是繼2022年7月、8月之后,公募基金的總資產凈值再次站上27萬億元大關。相比去年12月份,公募資產總規模增加了1.22萬億元。
從基金數量來看,截至1月末,公募基金總數量為10607只,相比去年12月份增加了31只。分類型來看,股票型基金增加了6只,混合型基金減少了5只,債券型基金減少了14只,QDII基金則增加了3只。

從份額來看,相比2022年12月份,股票型基金減少了60.53億份,混合型基金減少了1176.6億份,債券基金減少了2680.81億份,QDII減少了47.08億份。貨幣市場基金是唯一保持份額增長的類型,增加了11818.41億份。
從凈值規模來看,雖然份額減少,但受到行情回暖的影響,股票、混合型基金的規模均有了1791.71億元、1374.18億元的增加。貨幣市場基金的凈值規模也增加了10784.58億元。
其中,債券基金是份額和凈值唯一雙跌的類型,相比去年12月份,分別減少了2680.81億份、2650.48億元。這主要是由于債券基金在去年年末的凈值下跌有關。不過,有公募人士表示,債券市場的情緒已經逐漸平穩。
“目前贖回壓力最大的階段或已過去,影響也逐步消退。”長城基金相關人士認為,在債市本輪調整中,利率債最早受到沖擊,二級資本債和永續債是波動放大器,長久期城投債后續或仍會有余震。但是,贖回潮并不意味著配債資金的永久消失,而是資金管理由基金或理財轉向銀行表內,因此其帶來的影響是短期沖擊,長期來看,債券市場的核心影響因素仍然是經濟基本面。 ”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證監會與央行共同發布《重要貨幣市場基金監管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并自5月16日起施行。滿足規模大于2000億元或者投資者數量大于5000萬個等條件的貨基,將納入證監會評估范圍。 隨著《暫行規定》對重要貨幣市場基金進行定義以及對風控要求等進行嚴格規范,貨基市場也正式迎來強監管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