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倩楠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2023年2月2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鞏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介紹,近期,各地疫情呈局部零星散發狀態,防控形勢總體向好,平穩進入“乙類乙管”常態化防控階段。
米鋒表示,3年多來,我們始終堅持因時因勢優化調整防控政策措施,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較強、致死率較高的病毒株的廣泛流行,有效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同心抗疫,我國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決定性勝利。
如何理解“取得決定性勝利”,這是否意味著本輪疫情已經結束?
國家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介紹,“決定性勝利”意味著我國已經經受住了這一輪疫情的沖擊和考驗,建立了比較好的人群免疫屏障。如果從疫情本身的特點來看,可以說疫情已經基本結束,但不能說它是完全的結束?,F在我國感染情況還是處在零星的、局部性的散發狀態。
梁萬年稱,新冠病毒疫情迄今仍然是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從全球角度來看大流行的狀態還存在,疾病的危害也依然存在,“但是,我國新冠疫情防控可以說取得了重大的決定性勝利,也是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成功走出大流行,我們創造了一個典范。”
對于醫療救治方面的經驗,國家衛健委醫政司副司長李大川介紹,全國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發熱門診短時間內由7337個擴充至1.6萬個,設置開放率超過98%。重癥病床由19.8萬張擴充至40.4萬張,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同時,我國建立區域協同工作機制,依托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及省級三甲醫院組建了16支國家醫療隊,總計2400余名醫務人員,在有需要時能夠隨時調派跨省支援。在全國各省份組織5644家醫療機構組建了118支省級醫療隊,總計近6萬名醫務人員,有效滿足了各地區醫療救治需要。
在疫情監測方面,國家疾控局監測預警司司長楊峰表示,2022年12月,為動態掌握新冠病毒感染水平和變化趨勢,及時監測病毒變異及生物學特性變化,評估醫療資源負荷情況,國家衛健委、國家疾控局會同有關部門在傳染病網絡直報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監測渠道,形成多個監測子系統,現已初步形成兼顧常態和應急、入境和本土、城市和農村、一般人群和重點人群的多渠道監測體系。
近期中國疾控中心通報發現奧密克戎XBB.1.5變異分支,中國疾控中心傳防處研究員常昭瑞介紹,1月8日實施新冠病毒感染“乙類乙管”以來,我國通過監測已經發現了7例由輸入病例引起的本土關聯XBB.1.5病例,為核心密接人員。經詳細的流行病學調查、相關密接人員健康檢測及專家研判,沒有再發現續發病例。目前數據顯示,個體感染XBB.1.5后出現的癥狀與其他奧密克戎毒株癥狀相似,沒有發現其致病力增加。
常昭瑞表示,目前,我國在新冠病毒變異株檢測中,如發現首次報告的(包括輸入和本土)、重點關注的國際流行毒株,都會進行感染個案調查、核心密接調查,并開展風險研判,一旦發現傳播力、致病力或毒力增強的新型變異株,將及時按照相關方案采取措施。
“我國剛剛經歷了疫情大流行,人群體內留存的中和抗體會在短期內提供免疫保護作用,專家研判分析認為,近期引發新一輪規模流行的可能性較小?!背U讶鹫f。
針對近期個別學校出現學生初次感染新冠的情況,常昭瑞表示,目前各地仍有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發生,既往未感染過的人仍存在被感染的可能。但由于目前人群整體免疫水平比較高,發生規模聚集性疫情的風險較低。
此外,常昭瑞指出,當前是我國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呼吸道傳染病流行季節,需要繼續加強流感等呼吸道病毒的監測預警;托幼機構、學校和養老院等重點機構人員聚集、環境相對封閉,是呼吸道等傳染病高發場所,需重點關注。
常昭瑞表示,新冠病毒感染主要表現為發熱、咽干、咽痛和咳嗽等癥狀,部分患者可伴有腹瀉癥狀。當出現發熱、腹瀉癥狀時,應重點考慮是否為急性胃腸炎等腸道疾病,尤其目前是諾如病毒感染高發季節。近期,疾控部門網站、微信公眾號都陸續發布了諾如病毒感染健康提示,公眾可按照相關提示做好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