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電網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對于一眾家電企業而言,當家電業務增長觸碰到天花板,尋找更具獲益空間的新增長點成為了“必選題”。而在一眾新賽道中,光伏無疑是當前表現最亮眼的賽道。
再創新高
日前,工信部發布2022全國制造行業運行情況,信息顯示,2022年,光伏行業全年保持平穩向好的發展勢頭,有力支撐“碳達峰碳中和”順利推進。根據行業規范公告企業信息和行業協會測算,2022年全年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全國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產量分別達到82.7萬噸、357GW、318GW、288.7GW,同比增長均超過55%,行業總產值突破1.4萬億元人民幣。
在市場應用方面,2022年,國內光伏大基地建設及分布式光伏應用穩步提升,國內光伏新增裝機超過87GW,同比增長59.3%;全年光伏產品出口超過512億美元,同比增長80.3%;光伏組件出口超過153GW,同比增長55.8%,有效支撐國內外光伏市場增長和全球新能源需求。
從企業方面來看,據不完全統計,近九成的光伏上市企業業績預告預計2022年全年凈利潤同比增長,呈現高高景氣狀態。有業內人士表示,雖然受到國際因素以及產業鏈價格波動等內外影響,影響了前三季度光伏產業的發展,但光伏產業卻展現出了極強的發展韌性,來到四季度,隨著國際需求爆發,疊加國內外政策加持,光伏項目加速推進,組件、逆變器等產品設備出口量明顯增長。
對于未來的走勢,業內人士認為,光伏項目經濟性越發凸顯,隨著硅料企業的產能提升,國內“雙碳”政策的持續推進,疊加海外用戶光儲需求確定性強,光伏行業景氣度有望持續提升。預計2023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將超過95GW,全球光伏新增裝機將超過280GW,擴產項目將多點開花,投資主體將更趨向多元化。
家電巨頭齊聚
廣闊的市場前景,讓光伏賽道不斷涌入新玩家,其中就包括一眾家電巨頭。
去年12月,格力電器與華發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就合力促進珠海實體經濟發展、共同推動光伏新能源產業做大做強等達成深度合作,助力珠海打造全國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城市和“光伏之都”。這一舉動被業界視為格力加速進軍光伏產業的關鍵信號。據資料顯示,早在2013年,格力就已經涉足光伏能源領域。2022格力半年報顯示,格力光伏(儲)空調板塊共計有5個重點項目落地,同時還推出了多款光伏制冷機組;綠色能源營收為19.26億元,同比增長131.57%。
而在前不久舉行的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也表示,美的集團在穩固核心業務的同時,啟動第二引擎,發力機器人與自動化、樓宇科技、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先進儲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第二曲線。資料顯示,2020年,美的集團控股合康新能,后者承擔美的集團綠色戰略中綠電項目的統籌和執行落地工作,美的2022半年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同步推進29個分布式光伏項目的實施,總設計裝機容量154.34MW,目前13個項目進入項目建設階段。
創維集團發布的前三季度報告顯示,報告期內創維新能源業務營業額達到了78.21億元,同比增長幅度高達257.1%。資料顯示,創維分布式光伏電站裝機總量規模為行業龍頭之一,實現運營且并網發電的家庭用戶光伏電站新增超過10萬戶,累計建成并網運營的戶用光伏電站超過15萬座。未來,創維集團還將逐步開拓工商業光伏等業務。
據統計,目前光伏賽道上已經齊聚了格力、美的、創維、海爾、TCL、康佳、海信等一眾家電巨頭。光伏已經成為家電企業多元化延伸路上公認的黃金賽道。
向陽而生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綱要提出,要大幅提高清潔能源利用水平,建設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基地,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加快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而在此前,《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的意見》和《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也同樣提到,“優先支持大型清潔能源基地等重點領域項目,重點支持“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統籌安排大型風光電基地建設項目”。對此,有分析人士認為,自2018年以來,有關光伏的政策暖風就在不斷頻吹,而隨著光伏寫入國家促投資、穩增長、擴內需相關行動綱領,可以預見,未來關于光伏的政策暖風仍將堅挺。
從現實層面來看,當前世界范圍環境惡化與資源緊缺問題愈趨尖銳,可再生能源的進一步開發以及現有能源的清潔低碳化是不可阻擋的大趨勢。而在各種可再生能源當中,太陽能發電具有要求低、碳排放量少、發電效率高等優勢,光伏發電從起步至今一直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隨著可再生能源的進一步開發,光伏產業也將迎來持續的增長動能。
對此,家電網主編李韜認為,家電企業布局光伏賽道,一來可以分享光伏產業的政策紅利與市場紅利,進一步提升愜企業營收規模,二來是光伏同樣也能反過來賦能家電產品和家電產業,可以說是“雙贏”。
不過,也要看到的是,家電企業跨界光伏領域,不僅同樣需要比拼資金以及研發水平,更需要面臨同行以及光伏“本地”企業的挑戰與競爭;另一方面,光伏屬于投資回報期較長的產業,能否堅持投入,這對于企業的綜合實力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向陽而生,光伏毫無疑問屬于朝陽產業,而能否成為追逐太陽的向日葵,無論是對于家電企業,還是其他領域的玩家來說,提升核心競爭力仍然是競爭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