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增速放緩、國補退出、特斯拉降價沖擊,新能源車產業鏈出現“裂變”跡象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增速放緩、國補退出、特斯拉降價沖擊,新能源車產業鏈出現“裂變”跡象

每年1~2月都是汽車銷量容易環比下滑的月份,只不過今年更為明顯。

文|紅周刊 李洪力

“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如果沒有現金流支撐,也有可能會站上淘汰的邊緣。而在“搶礦”潮后,新能源車產業鏈上游企業或將面臨產能過剩之憂。

“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到42.5萬輛和40.8萬輛,環比分別下降46.6%和49.9%,同比分別下降6.9%和6.3%。”近日,中汽協發布了我國2023年1月汽車工業產銷情況引發市場熱議,有部分業內人士擔憂新能源車已經到達高速增長的拐點,銷量增長趨勢進入瓶頸期。

業內人士的擔憂,除了中汽協數據的不樂觀,更與維持了13年的新能源汽車國家補貼政策今年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有關,而特斯拉這一“價格屠夫”年初的再次降價,也讓很多持續虧損的國產新能源車企生存更加艱難。

《紅周刊》通過采訪了解到,每年1~2月都是汽車銷量容易環比下滑的月份,只不過今年更為明顯。此外,國補退出、特斯拉降價也確實影響到一部分中國電動汽車廠商的銷量,提前讓中國電動汽車行業進入到優勝劣汰階段,未來能與特斯拉抗衡的可能更多的是擁有充沛資金的傳統大廠,而至于“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如果沒有現金流支撐,也有可能會進入淘汰的邊緣。

新能源車銷售仍保持正向增長,但增速會有所放緩

1月份的車企銷售數據顯示,比亞迪以15.0萬輛的月銷量穩居第一,特斯拉中國以6.7萬輛位居第二,且1月銷量同比和環比均有所增長。相較這些廠商的表現,去年年底剛剛登陸港交所的零跑汽車,1月只交付了1139輛,環比86.6%的跌幅領先于其他品牌,同比出現85.9%的下滑,成為新勢力中銷量墊底的一家;小鵬汽車交付5218輛,同比下滑60%,環比下滑54%;蔚來交付量為8506輛,同比下滑11.9%,環比下滑46.2%。只有理想成為1月惟一一家銷量破萬的新勢力車企,1月交付15141輛汽車,同比增長23%,但環比仍下滑了29%。

多數新能源車廠商銷售的開年不利,讓人有些擔憂新能源車高速發展的春天已過。對此,中歐經濟技術合作協會智能網聯汽車分會秘書長林示對《紅周刊》表示,銷量下滑的原因是去年12月份的沖量透支了今年1月部分需求,本就是銷售淡季,疊加新能源汽車“國補”退出對1月銷量的影響最大,尤其是走量的經濟型電動車,此外,特斯拉降價這個因素也導致消費者持幣觀望其他品牌的動作。

根據乘聯會的預測,在2022年650萬輛銷量的基礎上,2023年我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將達到850萬輛,同比增長近31%,新能源滲透率將達到36%。而中汽協則預測,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總銷量有望超過900萬輛,同比增長35%,滲透率將達到32.6%。如此情況,意味著新能源車銷售繼續保持增長是基本可以確定的。

不過也需警惕的是,若對比2022年、2021數據,可發現預測的增長速度已經有了大幅下滑:2022年,我國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649.8萬輛,同比增長96.3%;2021年,我國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298.9萬輛,同比增長169.1%。

“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未來仍然會保持不錯的增長,但增速會逐步慢下來。”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對《紅周刊》表示。

林示也表示,2023年的新能源的增速,要取決于后市的政策支持,雖然國補取消,但可以通過其他形式的補貼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如果政策繼續支持到位,新能源汽車仍然會有不錯的增長,“從整個宏觀經濟來看,在中國消費持續復蘇的大背景下,2023年銷量應該不會太差”。

“國補”退出、特斯拉降價,新能源車企步入淘汰年

市場增速放緩、國補退出、特斯降價帶動一眾新能源車企打響價格戰,多重壓力下,勢必讓新能源汽車廠商的造車成本進一步提高,這對于一些腰部以下新能源車企而言,2023年或是其生存最為艱難的一年。

年初,特斯拉這條“鯰魚”再次攪起風浪,特斯拉中國區官網發布,特斯拉國產車大幅降價,主力車型Model 3和Model Y降價2萬~4.8萬元。對于此次降價的原因,特斯拉中國官方解釋為:“特斯拉堅持以成本定價。”

一石激起千層浪,特斯拉揮舞的降價大旗直接引發一波降價潮。《紅周刊》多方了解到,問界、領跑汽車、小鵬汽車、蔚來汽車等多家新能源汽車廠商開始通過補貼、特惠、折扣等方式加入到這波降價潮中。

譬如,1月13日,賽力斯AITO問界宣布多款車型調價,其中問界M5 EV降幅2.88萬元至3萬元不等,起售價下調至25.98萬元,問界M7下降3萬元至28.98萬元起售。蔚來汽車北京地區相關銷售人員對《紅周刊》表示,目前,ES6和ES8兩款車型本月如果提現車,可以提供1.2萬元補貼,如果考慮貸款,可以享受3年免息政策。小鵬汽車相關銷售人員對《紅周刊》表示,小鵬P5車型460公里續航版目前售價只有15.69萬元,較之前下降2萬元左右。

林示表示,特斯拉的降價讓造車新勢力面臨兩難的境地,因為很多造車新勢力現在賣車已經虧損了,若以降價應對沖擊,虧損會進一步加大,現金流就面臨極大的壓力。如果不降價,銷量下行,在資本市場又會面臨極大的壓力。因為企業預期發展前景不好的話,股價漲不上去,就無法從資本市場套現,進而導致現金流依然沒有來源。

“特斯拉降價和進一步降價,讓中國電動汽車行業提前進入優勝劣汰的階段。“國補”的退出,除了特斯拉以外,所有的電動汽車品牌都會受到影響。”專注研究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康莊資產基金經理裘伯元對《紅周刊》表示,未來會出現一批走投無路的電動汽車企業。除了特斯拉和比亞迪,其他電動汽車企業都將面臨著巨大的壓力。2022年電動汽車銷量排名前10名以外的,都有面臨著在2年內被淘汰的可能性。

特斯拉的降價再次扯下“新能源車成本高”的遮羞布,從已發布的新勢力2022年業績預告以及前三季度業績來看,2022年賽力斯凈虧損35億元~39.5億元;北汽藍谷凈虧損52億元~58億元,2022年前三季度小鵬汽車歸母凈利潤虧損67.78億元,虧損幅度同比擴大89.54%;2022年前三季度蔚來累計虧損87.12億元,較上年同期虧損擴大4.3倍。

相反,特斯拉卻交出了一份亮麗的答卷。今年1月31日,特斯拉公布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正式年報顯示,2022年,特斯拉共生產1369611輛汽車,交付1313851輛汽車;年度總收入為814.6億美元,同比增長276.4億美元;2022年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125.6億美元,同比增長70.4億美元。

“特斯拉作為盈利最高的新能源車企,通過供應鏈、生產工藝等優勢,進一步降低成本,給眾多國產新能源車企造成一定的壓力,但對于整個行業發展卻是有利的。”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對《紅周刊》表示,目前,國內汽車市場發展已駛入“深水區”,新能源剛需車型成本繼續承壓,新能源車市場格局正在重塑。

林示認為,傳統燃油車企品牌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也逐漸有了起色,這些傳統大廠具備技術優勢、資金優勢,可以把電動車的價格降到比特斯拉還要低,同時,把產品的智能化、服務能力提升到與造車新勢力同一水平。未來,能與特斯拉抗衡的可能更多還是傳統大廠,造車新勢力如果沒有現金流支撐將很難生存。

深度研究院院長張孝榮也對《紅周刊》表示,價格戰已經拉開帷幕,行業正在經歷洗牌,國補退出對所有國產品牌產生一定壓力,尾部企業面臨戰略轉型,市場集中度或將進一步提高。

產業鏈上游需警惕產能過剩之憂

在新能源車產業的“狂飆”下,雖然多數新能源汽車廠商虧損依舊,但作為車企中上游鋰礦和動力電池企業卻賺得盆滿缽滿。

《紅周刊》不完全統計,A股涉及鋰礦開發的公司接近20家,從已披露的年報業績預告看,凈利潤幾乎全線暴增。其中,天齊鋰業預計2022年歸母凈利潤在231億元~256億元,同比增長高達1011.19%~1131.45%;贛鋒鋰業公司預計2022年盈利180億元至220億元,同比增長244.27%至320.78%;鹽湖股份2022年利潤150億元~156億元,同比增長234.94%~248.33%;天華超凈預計2022年實現歸母凈利潤為64億元至68億元,同比增長602.76%至646.68%。

對于業績的暴增,上述幾家企業均表示,受益于新能源、新材料行業快速發展,鋰市場需求增長顯著,以及碳酸鋰價格上漲的“量價齊升”。

動力電池廠商同樣呈現出業績大漲的局面。譬如,寧德時代年報預告顯示,2022年歸母凈利潤預計達到291億元~315億元,同比增長82.66%~97.72%;億緯鋰能預計2022年歸母凈利潤約31.96億元~36.32億元,同比增長10%~25%;國軒高科預計2022年營收將達到211億元~239億元,凈利潤將達到2.2億元~3.2億元,同比增長115.92%~214.06%。

或是因上游新能源車企需求的暴增,鋰價格持續高位,加之,生產磷酸鐵鋰技術水平簡單,門檻較低等要素,導致上游原材料廠商盈利大增,進而新能源產業鏈各類企業這兩年都在積極“搶礦”,產能開始迅速擴張。在這場“搶礦”運動中,不僅有上游的鋰礦巨頭不斷尋找合適標的,還有中游動力電池延伸產業鏈,就連下游的比亞迪、特斯拉等車企也紛紛下海爭奪。

“搶礦”帶來的結果是,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鋰業分會數據,2022年我國三元正極材料產量65.6萬噸,同比增幅約為48.8%;磷酸鐵鋰產量119.6萬噸,同比增幅約為160.6%。而相對應的是,鋰價格開始逐步下跌,據上海鋼聯2月16日發布的數據,電池級碳酸鋰現貨均價下跌0.35萬元/噸至44.55萬元/噸,春節后累計跌幅超5%。較去年11月高位的59.1萬元/噸,降幅高達24%。

碳酸鋰價格的持續下行,開始讓業內擔憂起產能過剩。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發布的數據,產量方面,2023年1月,我國動力電池產量共計28.2GWh,同比下降5.0%,環比下降46.3%。裝車量方面,1月,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16.1GWh,同比下降0.3%,環比下降55.4%。

對于動力電池產量和裝車量的同比、環比數據明顯下滑,汽車行業專家邵元駿認為,現在動力電池過剩其實已經很嚴重了。新能源汽車目前的增長勢態大概還能維持兩年至3年,2025年、2026年左右可能會到瓶頸期,轉向存量市場。

崔東樹也表示,“搶礦潮”過后必然會帶來產業競爭的激烈,一旦新能源車增長變得疲軟呈負增長,則未來上游原材料企業必然會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今年上游廠商大多都實現了較高利潤,但隨著產能的不斷擴張,未來必然帶來價格的大幅下滑”。

當然,也有觀點認為,目前擔憂產能過剩還為時尚早。“我不認為現在電動汽車的上游中游已經產能過剩了。”裘伯元表示,電動汽車取代燃油車,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儲能市場也已經爆發。這兩個巨大的市場,對電池的需求會讓很多人看不懂。就像很多人看不懂房價連漲二十年一樣,絕大多數人也是看不懂電動汽車的快速增長,“隨著產業的成熟,供需矛盾會緩解,電池端只能獲取社會平均利潤。電池端降價會推動電動汽車更快地發展”。

(本文已刊發于2月18日《紅周刊》,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推薦。)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特斯拉

9.9k
  • Cybertruck銷量腰斬,特斯拉被曝縮減產能將部分員工調往Model Y生產線
  • 從特斯拉到波音,特朗普關稅政策正在損害美國品牌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增速放緩、國補退出、特斯拉降價沖擊,新能源車產業鏈出現“裂變”跡象

每年1~2月都是汽車銷量容易環比下滑的月份,只不過今年更為明顯。

文|紅周刊 李洪力

“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如果沒有現金流支撐,也有可能會站上淘汰的邊緣。而在“搶礦”潮后,新能源車產業鏈上游企業或將面臨產能過剩之憂。

“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到42.5萬輛和40.8萬輛,環比分別下降46.6%和49.9%,同比分別下降6.9%和6.3%。”近日,中汽協發布了我國2023年1月汽車工業產銷情況引發市場熱議,有部分業內人士擔憂新能源車已經到達高速增長的拐點,銷量增長趨勢進入瓶頸期。

業內人士的擔憂,除了中汽協數據的不樂觀,更與維持了13年的新能源汽車國家補貼政策今年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有關,而特斯拉這一“價格屠夫”年初的再次降價,也讓很多持續虧損的國產新能源車企生存更加艱難。

《紅周刊》通過采訪了解到,每年1~2月都是汽車銷量容易環比下滑的月份,只不過今年更為明顯。此外,國補退出、特斯拉降價也確實影響到一部分中國電動汽車廠商的銷量,提前讓中國電動汽車行業進入到優勝劣汰階段,未來能與特斯拉抗衡的可能更多的是擁有充沛資金的傳統大廠,而至于“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如果沒有現金流支撐,也有可能會進入淘汰的邊緣。

新能源車銷售仍保持正向增長,但增速會有所放緩

1月份的車企銷售數據顯示,比亞迪以15.0萬輛的月銷量穩居第一,特斯拉中國以6.7萬輛位居第二,且1月銷量同比和環比均有所增長。相較這些廠商的表現,去年年底剛剛登陸港交所的零跑汽車,1月只交付了1139輛,環比86.6%的跌幅領先于其他品牌,同比出現85.9%的下滑,成為新勢力中銷量墊底的一家;小鵬汽車交付5218輛,同比下滑60%,環比下滑54%;蔚來交付量為8506輛,同比下滑11.9%,環比下滑46.2%。只有理想成為1月惟一一家銷量破萬的新勢力車企,1月交付15141輛汽車,同比增長23%,但環比仍下滑了29%。

多數新能源車廠商銷售的開年不利,讓人有些擔憂新能源車高速發展的春天已過。對此,中歐經濟技術合作協會智能網聯汽車分會秘書長林示對《紅周刊》表示,銷量下滑的原因是去年12月份的沖量透支了今年1月部分需求,本就是銷售淡季,疊加新能源汽車“國補”退出對1月銷量的影響最大,尤其是走量的經濟型電動車,此外,特斯拉降價這個因素也導致消費者持幣觀望其他品牌的動作。

根據乘聯會的預測,在2022年650萬輛銷量的基礎上,2023年我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將達到850萬輛,同比增長近31%,新能源滲透率將達到36%。而中汽協則預測,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總銷量有望超過900萬輛,同比增長35%,滲透率將達到32.6%。如此情況,意味著新能源車銷售繼續保持增長是基本可以確定的。

不過也需警惕的是,若對比2022年、2021數據,可發現預測的增長速度已經有了大幅下滑:2022年,我國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649.8萬輛,同比增長96.3%;2021年,我國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298.9萬輛,同比增長169.1%。

“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未來仍然會保持不錯的增長,但增速會逐步慢下來。”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對《紅周刊》表示。

林示也表示,2023年的新能源的增速,要取決于后市的政策支持,雖然國補取消,但可以通過其他形式的補貼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如果政策繼續支持到位,新能源汽車仍然會有不錯的增長,“從整個宏觀經濟來看,在中國消費持續復蘇的大背景下,2023年銷量應該不會太差”。

“國補”退出、特斯拉降價,新能源車企步入淘汰年

市場增速放緩、國補退出、特斯降價帶動一眾新能源車企打響價格戰,多重壓力下,勢必讓新能源汽車廠商的造車成本進一步提高,這對于一些腰部以下新能源車企而言,2023年或是其生存最為艱難的一年。

年初,特斯拉這條“鯰魚”再次攪起風浪,特斯拉中國區官網發布,特斯拉國產車大幅降價,主力車型Model 3和Model Y降價2萬~4.8萬元。對于此次降價的原因,特斯拉中國官方解釋為:“特斯拉堅持以成本定價。”

一石激起千層浪,特斯拉揮舞的降價大旗直接引發一波降價潮。《紅周刊》多方了解到,問界、領跑汽車、小鵬汽車、蔚來汽車等多家新能源汽車廠商開始通過補貼、特惠、折扣等方式加入到這波降價潮中。

譬如,1月13日,賽力斯AITO問界宣布多款車型調價,其中問界M5 EV降幅2.88萬元至3萬元不等,起售價下調至25.98萬元,問界M7下降3萬元至28.98萬元起售。蔚來汽車北京地區相關銷售人員對《紅周刊》表示,目前,ES6和ES8兩款車型本月如果提現車,可以提供1.2萬元補貼,如果考慮貸款,可以享受3年免息政策。小鵬汽車相關銷售人員對《紅周刊》表示,小鵬P5車型460公里續航版目前售價只有15.69萬元,較之前下降2萬元左右。

林示表示,特斯拉的降價讓造車新勢力面臨兩難的境地,因為很多造車新勢力現在賣車已經虧損了,若以降價應對沖擊,虧損會進一步加大,現金流就面臨極大的壓力。如果不降價,銷量下行,在資本市場又會面臨極大的壓力。因為企業預期發展前景不好的話,股價漲不上去,就無法從資本市場套現,進而導致現金流依然沒有來源。

“特斯拉降價和進一步降價,讓中國電動汽車行業提前進入優勝劣汰的階段。“國補”的退出,除了特斯拉以外,所有的電動汽車品牌都會受到影響。”專注研究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康莊資產基金經理裘伯元對《紅周刊》表示,未來會出現一批走投無路的電動汽車企業。除了特斯拉和比亞迪,其他電動汽車企業都將面臨著巨大的壓力。2022年電動汽車銷量排名前10名以外的,都有面臨著在2年內被淘汰的可能性。

特斯拉的降價再次扯下“新能源車成本高”的遮羞布,從已發布的新勢力2022年業績預告以及前三季度業績來看,2022年賽力斯凈虧損35億元~39.5億元;北汽藍谷凈虧損52億元~58億元,2022年前三季度小鵬汽車歸母凈利潤虧損67.78億元,虧損幅度同比擴大89.54%;2022年前三季度蔚來累計虧損87.12億元,較上年同期虧損擴大4.3倍。

相反,特斯拉卻交出了一份亮麗的答卷。今年1月31日,特斯拉公布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正式年報顯示,2022年,特斯拉共生產1369611輛汽車,交付1313851輛汽車;年度總收入為814.6億美元,同比增長276.4億美元;2022年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125.6億美元,同比增長70.4億美元。

“特斯拉作為盈利最高的新能源車企,通過供應鏈、生產工藝等優勢,進一步降低成本,給眾多國產新能源車企造成一定的壓力,但對于整個行業發展卻是有利的。”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對《紅周刊》表示,目前,國內汽車市場發展已駛入“深水區”,新能源剛需車型成本繼續承壓,新能源車市場格局正在重塑。

林示認為,傳統燃油車企品牌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也逐漸有了起色,這些傳統大廠具備技術優勢、資金優勢,可以把電動車的價格降到比特斯拉還要低,同時,把產品的智能化、服務能力提升到與造車新勢力同一水平。未來,能與特斯拉抗衡的可能更多還是傳統大廠,造車新勢力如果沒有現金流支撐將很難生存。

深度研究院院長張孝榮也對《紅周刊》表示,價格戰已經拉開帷幕,行業正在經歷洗牌,國補退出對所有國產品牌產生一定壓力,尾部企業面臨戰略轉型,市場集中度或將進一步提高。

產業鏈上游需警惕產能過剩之憂

在新能源車產業的“狂飆”下,雖然多數新能源汽車廠商虧損依舊,但作為車企中上游鋰礦和動力電池企業卻賺得盆滿缽滿。

《紅周刊》不完全統計,A股涉及鋰礦開發的公司接近20家,從已披露的年報業績預告看,凈利潤幾乎全線暴增。其中,天齊鋰業預計2022年歸母凈利潤在231億元~256億元,同比增長高達1011.19%~1131.45%;贛鋒鋰業公司預計2022年盈利180億元至220億元,同比增長244.27%至320.78%;鹽湖股份2022年利潤150億元~156億元,同比增長234.94%~248.33%;天華超凈預計2022年實現歸母凈利潤為64億元至68億元,同比增長602.76%至646.68%。

對于業績的暴增,上述幾家企業均表示,受益于新能源、新材料行業快速發展,鋰市場需求增長顯著,以及碳酸鋰價格上漲的“量價齊升”。

動力電池廠商同樣呈現出業績大漲的局面。譬如,寧德時代年報預告顯示,2022年歸母凈利潤預計達到291億元~315億元,同比增長82.66%~97.72%;億緯鋰能預計2022年歸母凈利潤約31.96億元~36.32億元,同比增長10%~25%;國軒高科預計2022年營收將達到211億元~239億元,凈利潤將達到2.2億元~3.2億元,同比增長115.92%~214.06%。

或是因上游新能源車企需求的暴增,鋰價格持續高位,加之,生產磷酸鐵鋰技術水平簡單,門檻較低等要素,導致上游原材料廠商盈利大增,進而新能源產業鏈各類企業這兩年都在積極“搶礦”,產能開始迅速擴張。在這場“搶礦”運動中,不僅有上游的鋰礦巨頭不斷尋找合適標的,還有中游動力電池延伸產業鏈,就連下游的比亞迪、特斯拉等車企也紛紛下海爭奪。

“搶礦”帶來的結果是,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鋰業分會數據,2022年我國三元正極材料產量65.6萬噸,同比增幅約為48.8%;磷酸鐵鋰產量119.6萬噸,同比增幅約為160.6%。而相對應的是,鋰價格開始逐步下跌,據上海鋼聯2月16日發布的數據,電池級碳酸鋰現貨均價下跌0.35萬元/噸至44.55萬元/噸,春節后累計跌幅超5%。較去年11月高位的59.1萬元/噸,降幅高達24%。

碳酸鋰價格的持續下行,開始讓業內擔憂起產能過剩。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發布的數據,產量方面,2023年1月,我國動力電池產量共計28.2GWh,同比下降5.0%,環比下降46.3%。裝車量方面,1月,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16.1GWh,同比下降0.3%,環比下降55.4%。

對于動力電池產量和裝車量的同比、環比數據明顯下滑,汽車行業專家邵元駿認為,現在動力電池過剩其實已經很嚴重了。新能源汽車目前的增長勢態大概還能維持兩年至3年,2025年、2026年左右可能會到瓶頸期,轉向存量市場。

崔東樹也表示,“搶礦潮”過后必然會帶來產業競爭的激烈,一旦新能源車增長變得疲軟呈負增長,則未來上游原材料企業必然會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今年上游廠商大多都實現了較高利潤,但隨著產能的不斷擴張,未來必然帶來價格的大幅下滑”。

當然,也有觀點認為,目前擔憂產能過剩還為時尚早。“我不認為現在電動汽車的上游中游已經產能過剩了。”裘伯元表示,電動汽車取代燃油車,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儲能市場也已經爆發。這兩個巨大的市場,對電池的需求會讓很多人看不懂。就像很多人看不懂房價連漲二十年一樣,絕大多數人也是看不懂電動汽車的快速增長,“隨著產業的成熟,供需矛盾會緩解,電池端只能獲取社會平均利潤。電池端降價會推動電動汽車更快地發展”。

(本文已刊發于2月18日《紅周刊》,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推薦。)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城县| 红原县| 定结县| 亚东县| 雷波县| 杭锦后旗| 水城县| 额敏县| 泌阳县| 垫江县| 孟连| 克什克腾旗| 沈丘县| 汕尾市| 潼南县| 田阳县| 松潘县| 奉贤区| 扎赉特旗| 华亭县| 赞皇县| 涿鹿县| 渭南市| 高要市| 湖口县| 沽源县| 佛冈县| 容城县| 广水市| 齐齐哈尔市| 河北省| 丰都县| 海兴县| 龙口市| 滦南县| 绥宁县| 牙克石市| 南丹县| 广西| 佛冈县| 安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