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獵云網 孫媛
消費賽道的春天正在悄然而至。
23筆交易,總額近16億元,這是2023年1月新消費的融資成績。
據公開數據統計,其中食品先行,個護美妝、服飾生活、寵物賽道緊隨其后。雖然資本依然主要關注早期賽道,A輪前融資占比達61%,但依然有5筆過億元融資交易出現。
一級市場的回暖表現顯然是一針行業強心劑,某機構一線投資人表示在2月9日開工以來,每天都在奔波在看新項目的路上,從“去年哪都去不了”到“今年好歹可以到處跑一跑”,讓他尤為火力全開。
“我如果只聊公司主營業務,那么一天可以看兩三個,需要出差的話,可能一天只能看一個項目,但目前包含帶看的項目,2月底都已經排滿了。”
一邊是投資人暗潮涌動,而一邊主板上市審核設置行業“紅黃燈”的傳聞也讓不少VC也有所警惕。投出去后還要考慮如何退出來,也成為了消費VC在2023年需要考慮的新命題。
從2019年的投資高潮到過去3年的降溫,看消費的投資人在經歷一段大環境變化下的波峰波谷中,有人選擇逆周期布局,在估值下調后快速出手,尋求非共識的機會,也有人遠離消費、轉看硬科技,更有人暗自醞釀、等待著下一個爆發的節點。
那么,2023年消費投資的邏輯是否有發生變化?VC又會對哪些方向進行前瞻性的規劃和布局?這一波消費投資潮又是否存在、又會在何時引爆?今年,是否還可以期待消費的風口再現?
就這些問題,獵云網找到三位消費投資的堅守者,與他們聊了聊。
這不是報復性投資,而是回歸理性的行業復蘇
金鼎資本創始合伙人 王亦頡
2019年至今,我們并沒因為外界環境做太多調整。去年消費降溫,我們還是保持同樣的力度去看項目。
消費是個長周期的事,不管高峰低谷,深耕賽道是追求長期價值,當行業不好的時候,可能還有一些非共識的機會更要加大投入去找,只不過看項目的側重點會有一些區別,之前可能基于流量紅利,營銷側的品牌涌現會相對多一點。
而從趨勢上來講,2021年下半年估值整體下行,一部分初創項目估值就顯得越來越合理。過去一些融資項目發展不錯的,去年都在消化之前的估值,基本上今年估值還在相對理性狀態。
去年有一個現象挺明顯,有些項目之前投的估值比較高,雖然也在發展,但價格還是比較貴。
在談的過程中,會有一些項目估值自降讓我們投,譬如上一輪4億估值降到2-3億。這一方面是因為去年大環境,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們有產業上的優勢和口碑。
今年開年,我們開始談新項目,也陸續關閉一些剩下的項目。在投資方向上,隨著外部環境的改變,更關注產品、研發端。同時行業也從食品飲料、寵物美妝等以Z時代為主的品牌,逐漸擴展到中老年人群健康需求以及出海方向。
其中,老齡化是大趨勢,而疫情也會促進人對于健康養生的新需求或預算,更重視這方面的產品和服務,繼續催生能做出滿足消費者健康需求的產品,帶來品牌端和整個產業鏈上游的機會。
從品類的角度,之前對Z時代的人群需求滿足得比較好了,創投的人會更關注更廣泛的人群,比如說以下沉市場的機會、零售來做產品品牌的設定、價格帶區別。
這里面,消費結合上游的一些研發供應鏈,會有和科技、生物制藥等相關的產品和研發端的復合型項目。這類學科融合,還有不同類型團隊之間的協作非常重要,能夠提供很多新視角和判斷標準。
譬如我在聊的特醫食品項目,針對糖尿病慢病管理,最主要問題是這類產品好吃跟功能性不可兼得,第一步需要在研發端做出好產品;二是推廣很難,因為產品認知度不夠,需要先2B積累第一批用戶后再2C,這就需要創始人兼具醫藥銷售和產品研發的能力。
這個創始人選擇從醫院開始銷售,將1型2型糖尿病病人作為種子用戶,再選擇山姆等大型商超渠道,準備在具備一定規模和廣泛的初期人群后,再做C端的渠道和品牌。
其中,醫院渠道是傳統快消品創業者所缺乏的資源。從這個項目也可以看出,我們投早期項目,一是看產品夠不夠好,二是看商業模式上渠道怎么打。一個2C的新品牌,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事情,需要創業者有明確的思考。
此外,出海也是我們在看的長期方向,中國有供應鏈基礎,國內終端消費增速在有所減緩的背景下,過往的供應鏈肯定要找新出路,去更有意愿的國家尋求新市場。
今年,我們的投資關鍵詞是“求變”,雖然都叫消費,但不再是過往的那些賽道,要去思考消費未來的方向、人群和市場的變化。但不變的是投資的階段和標準,堅持投早投小、CVC的投資。我們對項目的標準還是比較嚴格,不會因為項目多了復蘇了,標準就變了,還是會投競爭格局較好、優勢明顯的項目。
從創業者角度,我希望他們能勇敢。中國這么大的經濟體量、人口結構下有很多機會,做企業必須要具備勇氣,我能看到很多優秀的創業者還在尋求機會沖出來。
二要加強學習和迭代,過去新一代品牌的誕生,是結合互聯網的傳統消費項目,在掌握產業規律下跑出來的。到今天可能會更多的去結合一些技術。
三是要重視組織力,在交叉學科的大環境下,一個人的能力不足以支撐一家企業從小到大,隨著團隊越來越多元化,人的決定性要素會越來越高,組織力尤為關鍵。這就要求創業者在每個階段,都要關注組織和個人的結合,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和企業家精神。
在這波消費投資復蘇的過程中,要根據企業經營狀況,和投資人加大溝通,做好提前融資規劃。
同時多參考業內發展好的公司的融資估值以及多聽投資人的意見,不要因為融資估值過高耽誤企業發展,這樣不太理性。
最后消費本質不應該靠長期燒錢來持續,消費品企業需要盡快實現商業化和正向的現金流,以實際經營狀況來安排融資節奏。
歸根結底,今年這一波復蘇跟2019年、2020年的消費投資潮不一樣,是新的內容和結構,之前因為疫情拉高了線上滲透率,現在回歸到一個正常的市場氛圍,而這種復蘇也不是報復性的,是一個提升的過程,大家在預期和估值上都更為理性。
今年就消費賽道來說,我們也會規劃幾支跟上市公司的CVC產業投資基金,以及整體的消費策略基金。
逆周期布局,密切關注零售領域的創新
天使灣創投合伙人 汪震宇
消費這兩年挺冷。但我們一直保持著年均投5個左右項目的節奏。
去年我們天使灣增持了小紅島(會員制硬折扣連鎖)、鄰匯吧(商業空間流量運營平臺),投資了上山喝茶(普洱茶電商頭部品牌吉普號團隊探索的線下純茶空間)等消費項目。總體上我們對零售方向的創新關注度會高一些。
當然,我們天使灣在大消費領域的具體投資方向也是一路演變而來:早年投資移動互聯網垂直平臺,如大姨媽、下廚房、洋碼頭;后來投資新消費品牌,如有陪寵物、BOSIE、河小象等;前些年集中地投過行業基礎設施和第三方服務商,如一手、鄰匯吧、卡美啦、班牛等。
最近幾年我們對零售創新的關注,部分地源于對這樣一個現象的思考——最近十年二十年,對應著電商的狂飆突進,傳統線下零售業態受到慘烈沖擊。但是,COSTCO、ALDI、優衣庫、迪卡儂等業態,反而在這樣的一個階段,保持著極為強勁的增長。COSTCO過去20年的股價年化增幅達到19%。優衣庫在1995-2021年期間營收和凈利潤的年化增幅,分別達到了16.3%和19.2%。
我們認為,歐美和日本這一類零售業態的探索歷程,對于中國消費的未來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借鑒意義。其中不乏差異,但也具有一些驚人的一致性。比如,用戶價值層面的一致性——優質低價。又比如,價值實現層面的共性元素:
其一,幫助用戶做減法。傳統零售包括絕大多數電商平臺,其核心價值主張往往在于做加法,在于竭盡全力為用戶提供更豐富、更多元、更快捷的選擇。而COSTCO的SKU數,常年保持在4000以內;ALDI德國大本營門店的SKU,很長時間甚至控制在1000以內(而沃爾瑪基本在10萬以上);優衣庫2000(ZARA則在1萬以上)。這完全是兩種生活哲學。
其二,是誠意。我在《Costco的經營哲學和22組核心數據》中,分享過孤獨大腦老喻聊Costco時講的一句話,特別有同感——“誠實是最好的策略;誠實是中國未來20年最大的紅利之一;這個世界開始悄悄獎勵那些誠實的聰明人”。
有一回跟朋友聊天,他提到加華資本宋向前的一句話——“好人做生意的時代”。也很有共鳴。
相信無論是創業還是做投資,今天大家在這個問題上的感受是相近的——誠意、用心、值得托付和信賴,不僅僅是競爭力,也不僅僅是競爭策略,而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企業和個體的滲入骨髓的基礎價值觀。
其三,是返璞歸真。表現出來的是,一方面,打掉傳統的品牌溢價、過度設計、過度營銷,回歸基本功能和基本款;另一方面,則是自有品牌的崛起。ALDI和LIDL的自有品牌率高達90%+,COSTCO達到28%,迪卡儂中國區達到96%。
扎根于中國土壤的零售業態創新,雖然有機會借鑒國外的部分經驗,但社會發展階段、市場環境、文化、電商等方面的差異,也將導致這些創新勢必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模型,走上截然不同的具體發展道路。這也是投資中最令人興奮的地方。
基于這樣的一些“了解”,我們看零售時,在經營層面會關注單店模型、坪效、SKU的寬窄度、單客年均消費和消費頻次、毛利率、凈利率等指標,關注其精細化運營管理能力,以及供應鏈能力;在企業文化層面,則會關注團隊是否具有誠意、減法、返璞歸真的意識,并扎實踐行。
以小紅島為例,這個項目在南京一個區開出了100多家門店,區域密度的深度令人震驚。從2021年底到2022年底的短短一年里,完成4輪融資。這樣的增長,在疫情期間是非常少見的。在參與小紅島團隊共創的過程中,我們天使灣團隊也對當下中國零售的變革,有了更為真切的體感。
這兩年很多機構都不看消費了,或者撤掉消費團隊。但我們認為,行業越是冷下來,越是低迷更長時間,可能反而到了一個比較好的時點,會有一些逆周期的反共識出來。而在這樣的寒潮之中,依然選擇創業、堅持創業的人,也可能更為真實、回歸到市場本應有的狀態。一句話,我們挺歡迎現在的市場環境。
這里的逆周期有兩個角度。一個是創業者的角度。前些年消費很火,很多人其實是在過度投機、追逐短期紅利,未必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在市場低谷,可能更容易遇見一些扎扎實實的團隊;另一個是資本偏好的角度。前些年大家一窩蜂看消費,容易產生不切實際的預期,過度樂觀,也導致估值的虛火太旺。
今明兩年,我們在大消費方向會加快節奏。絕對重心是零售領域創新,因為有一定的時間窗口因素。其他關注方向,則包括老齡少子化主題、虛擬混合現實主題等。我們也在籌備一支側重消費的早期基金。
對于創業者來說,這仍然是一個好的時代。我認為今天的創業者更需要“兩顆心”——中長期有信心,短期有平常心。所謂短期平常心,指的是不能對短期成果有過高的、過于急切的預期。另外就是戰略聚焦,畢竟,我們已經進入一個過剩經濟主導的時代,非常考驗戰略方向的選擇和聚焦。所以大家都需要花十倍百倍的精力在用戶價值的挖掘和深耕上,才可能有更高的復購和續費、更長的用戶生命周期。
留下的VC更專注,對新品牌退出的要求也越高
華映資本高級投資經理 湯曉旭
今年結合消費“紅黃燈”政策,投資策略也要進行相應調整,整體大方向就是看品牌渠道、有壁壘的消費上游,以及消費科技。
消費科技包括電動飛機、割草機、戶外露營車燈等方向;下沉渠道里會更注重挖掘天花板高,發展空間大的機會,因為只有品牌和渠道做到足夠大,后面通過登陸資本市場退出的可能性才越高。
之前一段時間,很多看互聯網的投資人都來投消費,熱錢涌入后,行業里泡沫增多。現在不再看好消費的投資人,可能都已經轉去看新能源或者科技了。還剩下的就是那些對消費長期有熱情、有堅守,且內部也愿意給消費投資留出資金配置的機構。
因此,現在這個階段,業內投資方向普遍比較清晰,一個是投有科技、有壁壘、有研發屬性的項目,可以上A股;一個是投體量天花板比較高的品牌和渠道,通過港股退出。當然,消費領域還存在很多并購機會。例如,一些小而美的項目只要做到足夠稀缺,在并購時也會有非常高的價值。
總體來看,現階段的消費投資人跟之前不太一樣,現在大家對退出會更加重視。以前投資人可能側重看項目的GMV等指標,利潤反而其次。但在目前政策下,項目本身所在的行業天花板和發展空間要明顯足夠大,退出路徑要足夠清晰,才能得到投資人以往的關注和青睞。
消費賽道的估值回調其實也有一段時間了,可以看到,市面上大部分項目估值已經按照PE去計算;另外,消費從去年下半年降溫到現在,企業需要通過今年的業績,去彌補估值下調,所以現在整個賽道的項目估值回歸到相對合理的水平。
1月的融資報道,其交易時間應該在去年。消費第一波熱潮是否已經到來,還得看兩三個月后的數據。有一些不錯的賽道看的人很多,但是投資還沒有到熱到夸張的階段,三四月份可能會是一個比較好的時間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