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趙孟 實習記者 梁珺怡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隨著中國新冠疫情進入低流行水平,作為精準防疫手段已運行3年多的健康碼,因存儲了大量個人信息,其去留問題引發高度關注。
近日,廣東省健康碼“粵康碼”發布服務公告稱,按照國家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政策措施優化調整要求,抗原自測、老幼助查、健康申報、電子證照、防疫工作臺服務于2023年2月16日11時起停止服務。
公告明確,停止相關服務后,“粵康碼”將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徹底刪除、銷毀服務相關所有數據,切實保障個人信息安全。
廣東省明確“粵康碼”數據處理措施后,其他省份是否會跟進?界面新聞日前通過政府服務熱線和防疫熱線,咨詢30個省級行政區的情況,絕大多數省份表示,目前尚不明確會如何處理健康碼及其存儲的個人信息。個別省份表示,健康碼可能會“轉型”提供其他服務。也有省份表示,正在為停止使用健康碼起草方案。
杭州市疫情防控指揮部有關人士對界面新聞透露,浙江省有關部門正在起草本省健康碼停止服務的方案,但停止時間尚未確定,“正在探討中”。對方表示,方案確定后將第一時間對外公布,各市也將遵照落實。
在新冠疫情防控過程中,健康碼集納了個人的多項健康信息,成為進入公共場所的“許可證”。早在2020年2月,浙江省便推出了全國第一個省級健康碼,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這種以手機為載體的防控模式被迅速推廣到全國。
2022年12月,隨著防疫“新十條”實施,各省份相繼明確進入公共場所等取消查驗健康碼。2023年1月,中國對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健康碼的防疫功能也被弱化。有專家表示,進入后疫情時代,防疫健康碼也將完成其使命,有望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界面新聞采訪發現,大部分省份對于健康碼的去留問題并未納入工作日程。面對健康碼是否保留、停止服務后如何處理信息數據等問題,工作人員均表示不太了解或目前無從知曉。當個人用戶提出注銷健康碼信息的申請時,部分省市表示需要再去詢問技術人員,目前無法答復。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省健康碼“天府健康通”在“使用操作問題答疑”一欄中,針對“疫情過后還會用到天府健康通嗎?”回復稱,“會的,‘四川天府健康通’是今后在四川工作、生活、經營等行為的提供數據服務的隨身服務碼。在疫情防控期間,賦予防控健康等相關信息。今后還會陸續推出更多數據、應用服務,作為隨身身份標示和服務助手。”
四川省防疫指揮部則表示,暫時沒有收到“天府健康通”是否停止使用的信息。
甘肅省衛健委有關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目前暫未收到甘肅省健康碼停止使用的信息,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后,甘肅健康碼的使用功能也做了一些調整,新增了就診預約、防疫知識宣傳、用藥服務等,“應該不會停止使用”。
此前,貴州省已宣布將“貴州健康碼”與“貴人碼”合并后,“貴人碼”沿用“貴州健康碼”功能,提供更全面的便民健康服務;海南省健康碼則不僅與海口公交實現“一碼通行”,并且與多家免稅店實現對接。
2022年11月發布的《“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規劃》提出,到2025年,每個中國居民將擁有一個功能完備的電子健康碼,基本形成衛生健康行業機構數字化、資源網絡化、服務智能化、監管一體化的全民健康信息服務體系。不過,業內專家強調,此電子健康碼并非防疫健康碼,前身實為2012年推廣實施的“居民健康卡”。
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于學杰此前向界面新聞介紹,目前中國的防疫健康碼歸地方管理,地方可以根據當地疫情靈活處理和設置健康碼,但地方管理存在濫用的可能性,關鍵就在于如何監督地方健康碼的使用,最好是實現全國統一規范管理。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南財合規科技研究院此前調研發現,健康碼以各地自建為主,缺乏統一標準。僅少數地方出臺專門的規范性文件;健康碼數據使用范圍存在外溢情況,不少地方將健康碼與醫療社保、公共交通、政務服務等關聯;健康碼數據其存儲期限、刪除要求等并不明晰。
因健康碼如果停止服務,面對的挑戰更大。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網安中心測評實驗室副主任何延哲指出,數據的刪除、銷毀并非簡單地執行幾行刪除命令、銷毀一些存儲介質,在實施層面還有很多細節、步驟需要引起關注,否則將可能出現刪除不徹底等情況,導致數據泄露、濫用等風險遺留。
何延哲認為,“健康碼”數據的刪除、銷毀,將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對政府部門數據治理能力和決心的一次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