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威馬之“困”:戰(zhàn)略搖擺、內部爭斗以及管理層無休止的內耗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威馬之“困”:戰(zhàn)略搖擺、內部爭斗以及管理層無休止的內耗

站在懸崖之上。

文|時代周報 李馨婷

編輯|駱一帆

成功的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往往相似,而失敗的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失敗的原因則各有不同。威馬汽車從曾經融資超350億元,到現在的瀕臨崩盤,其原因則很可能指向:管理層之間無休止的內耗。

在國內新能源車市場銷量持續(xù)沖高之時,威馬汽車“崩盤”的跡象卻早已顯露。2月3日,威馬汽車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CEO沈暉發(fā)出一封內部信,詳細講述了威馬在2023年所面臨的形勢以及要如何活下去。

而早在2022年11月21日,沈暉同樣發(fā)布內部信,稱為應對資金壓力,公司各級人員將降薪。

直至近日,有網友發(fā)布消息稱,威馬汽車開始全員停薪留職。網傳聊天截圖顯示,威馬市場部員工被通知居家不辦公,無N+1賠償。

2月14日,就上述傳聞,時代周報記者致電威馬汽車相關負責人求證,未獲回復。而種種跡象顯示,威馬的主要矛盾就是團隊內缺乏“人和”。

 “沈總之前說過,他在威馬是負責整合資源、當團隊粘合劑的角色。”威馬成都公司員工蔡宇(化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沈暉粘合劑的角色顯然沒有扮演好。威馬聯合創(chuàng)始人、首席運營官侯海靖的大權獨攬,前CTO閆楓的負氣離開,主張直銷模式的陸斌從被調崗到離職……管理團隊的內斗,最終讓創(chuàng)立8年的威馬,在建廠、構建經銷體系與產品研發(fā)等環(huán)節(jié)中產生大量內耗。

這種內耗不但讓威馬汽車在燒掉350億融資之后,收獲“一地雞毛”,同時也讓深陷其中的管理層和千余名威馬員工感到身心疲憊。

當然,現在這種“折磨”終于有望結束,而結束的代價很可能是那匹曾經在新能源造車戰(zhàn)場上一路馳騁的“威馬”,將會“死”掉。

站在懸崖之上

“目前成都這邊還沒有接到停薪留職相關通知,都還只是傳言。”2月15日,蔡宇(化名)對時代周報記者說道。

盡管如此,寒氣卻早已在威馬內部彌漫。

2月3日,沈暉在內部信中提出要在三方面進行大變革:一是要積極擁抱合作,開放共贏,未來公司的研發(fā)能力和量產能力將全面對外開放;二是要全力追求精益發(fā)展,在提升產品質量與服務的同時,科學合理定價改善盈利結構;三是要增效降本,公司將于近期進一步梳理和優(yōu)化組織架構,精益運營體系、提升經營模式以及管理流程。

該內容被業(yè)內解讀為威馬未來將進行代工,且又將裁員降薪。

早在2022年11月發(fā)布的內部信中,沈暉就已表示將通過一系列財務措施降低運營成本,包括M4及以上級別管理者主動降薪,發(fā)放50%基本工資;其他員工發(fā)放70%基本工資,取消年終獎等獎金、暫停發(fā)放購車補貼等。

在內部員工感受中,威馬的資金短缺問題早已暴露。

“2022年10月前,工資社保都是正常的,但后面工資就打了7折,社保公積金也開始欠繳。也是在同一個時間點,因為資金鏈緊張導致欠款,供應商停止供貨,工廠也停工了。為追討貨款,供應商在年前還來拉橫幅了。”蔡宇說道。

因拖欠貨款,威馬甚至與供應商對簿公堂。

天眼查顯示,2022年12月,威馬汽車及其子公司新增多條開庭公告,原告包括多家制冷設備、汽車零部件、機械、廣告公司。案由多為買賣合同、承攬合同、服務合同糾紛。

此外,威馬旗下的威馬新能源汽車銷售(上海)有限公司所持2286萬股權于近期被凍結,該公司還被上海廣告設計、昆山汽車銷售、重慶長安民生物流等5家公司申請訴前財產保全,價值約1.3億元的財產被查封、凍結。

在2022年6月威馬提交的招股書中,公司糟糕的運營情況同樣凸顯。

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威馬汽車收入分別為17.62億元、26.71億元與47.43億元;年內虧損分別達到41.45億元、50.84億元和82.06億元,近3年虧損數額持續(xù)增加,累計虧損達到174.35 億元。

截至2021年年末,威馬流動負債總額高達94.77億元,而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卻只有41.56億元。

管理層內耗

近兩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xù)火熱,在此背景下,外界很難想象曾領先“蔚小理”的威馬,如何落到當下窘境。

從A輪融資開始到D++輪結束,威馬汽車總計融資超過350億元,遠超上市前的“蔚小理”。

投資機構包括紅杉中國、上海國資投資平臺、電訊盈科等,國有資本、內地頭部機構與知名港資云集。

2018年9月,威馬實現首款車型EX5的量產交付,是一眾造車新勢力中,較早實現量產的企業(yè)。2019年,威馬的年度銷量僅次于蔚來,在造車新勢力中排名第二。

了解威馬的人或許知道,透過表象,威馬管理團隊的管理混亂,包括沈暉在內的6名聯合創(chuàng)始人,均為傳統車企出身,甚至都曾在吉利汽車任職。6人之中,無人有明顯的互聯網行業(yè)經驗,這或許為此后威馬管理層的內耗埋下種子。

在威馬,除沈暉外,聯合創(chuàng)始人、首席運營官侯海靖是不得不提的二號人物。

資料顯示,侯海靖先后在上海通用、華泰汽車與吉利集團負責工廠管理,擁有超20年的汽車工程制造背景,在威馬汽車負責研發(fā)業(yè)務。

據蔡宇透露,侯海靖在威馬大權獨攬,主導了品牌與設計業(yè)務。然而,生產制造背景出身的侯海靖,其實缺乏產品研發(fā)經驗。

“侯海靖可以快速做出一款車,但是在產品、營銷、品牌相關的業(yè)務方面就不太擅長。而且,他的風格很傳統,在產品研發(fā)方面非常靠供應商,這就導致威馬的產品沒特點,無法形成差異化。”蔡宇說道。

這在威馬的產品上也有明顯體現。目前,威馬五款產品中的四款,即EX5、EX6、W6三款SUV與和唯一的轎車E5,都是軸距在2.7~2.8米的緊湊中型車。

據媒體報道,在規(guī)劃第三款車的時候,威馬的產品團隊曾經提出,如果想讓產品在2021年上市時有競爭力,必須要改變軸距和后懸架、改做新的平臺。然而,由于侯海靖所領導的成都研究院答復做不了,產品團隊的提案也只能作罷。

高管間的權力爭斗,也影響了威馬的整體發(fā)展。

據報道,威馬前CTO閆楓是國內第一批做車聯網系統的人,在職時曾一手打造威馬首款產品EX5的智能化車機系統。在內部人士看來,閆楓算是為威馬初步補齊了智能化能力。但在2020年威馬推出EX5 Z時,車機系統卻不再由閆楓團隊單獨負責。

彼時,侯海靖團隊也做了一個版本的車機,與閆楓團隊正面硬剛,由于雙方爭論不下,最終EX5 Z推向市場后,車上竟帶有兩個版本的車機系統。此后,閆楓負氣離開。

內耗同樣發(fā)生在營銷層面,隨著曾經主張直銷模式的陸斌便被調到出行部門,威馬在此后也陷入了傳統經銷模式的泥濘中。

當威馬一路走來經歷多輪內耗時,作為CEO的沈暉,始終未能起到引領作用。

或許受多年留學背景和外企文化的影響,沈暉是個肯放權的老板,不大堅持自己的主張,也不太關注細節(jié)。

此前他也曾明確表示,甘在公司做粘合劑的角色。然而從結果看,沈暉的放權并未讓威馬獲得發(fā)展新動力,管理團隊的內斗,反而讓其粘合劑的角色更顯尷尬。

傳統車企的陰影

管理團隊內耗下,身為造車新勢力的威馬汽車走出了一條和“蔚小理”截然不同的發(fā)展之路,傳統車企的色彩遠比互聯網車企濃厚。

“如果選擇代工生產,我會天天睡不著覺。”創(chuàng)業(yè)初期,沈暉就曾如此對外表示。

品牌僅創(chuàng)立1年多,威馬便已著手建立生產線。這與“蔚小理”重研發(fā)輕生產的模式形成鮮明對比。

據報道,2016年8月,威馬與溫州市政府達成協議,在溫州開發(fā)區(qū)甌江口落地年產能10萬臺的整車工廠,政府提供約30億元的債權投資和低息貸款。

2018年,威馬又獲湖北支持,由湖北國資委下署的長江產業(yè)基金與威馬共同成立新基金,以在黃岡投資建設年產能15萬輛的第二工廠。

除建廠,威馬在獲得整車生產資質方面也下血本。威馬溫州工廠的資質“繼承”于破產的沈陽國企中順汽車,代價2億元,而黃岡工廠的資質則來自于大連黃海汽車,交易對價11.8億元。

過早、過重布局供應鏈,使得威馬的大量資金轉為了固定資產。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年末,威馬的物業(yè)、廠房及設備價值高達58.17億元。這也讓威馬后續(xù)發(fā)展變得資金緊張。

在經銷體系上,威馬也表現得頗為搖擺。

創(chuàng)業(yè)之初,負責銷售的威馬副總裁陸斌主張與新勢力均采用的直銷模式:招募經銷商開店分擔店面運營的成本,經銷商無需批發(fā)車輛承擔庫存風險,只需收集訂單讓工廠按需生產。

2019年6月,陸斌被調到出行部門,威馬直銷模式結束。

此后,威馬回歸傳統車企采用的經銷模式,每個月給經銷商定銷售任務,經銷商從威馬批發(fā)車輛,由此獲得穩(wěn)定的批發(fā)收入。2020年,威馬更是開啟了自產自銷模式,鼓勵高管開店做經銷商,與此同時,基于經銷商的銷量與開設門店情況,公司提供了銷售返利與門店裝修補貼。

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威馬向經銷商分別支付了3.48億元、7.75億元和16.21億元的返利和補貼。

研發(fā)投入捉襟見肘

身為造車新勢力,卻走上傳統車企發(fā)展之路,這讓威馬在研發(fā)投入上捉襟見肘。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年末,威馬的研發(fā)團隊共由1141名研發(fā)人員組成,占員工總數的約28.9%。2019-2021年,公司的研發(fā)開支分別為8.93億元、9.92億元以及9.81億元,分別占同期收入的50.7%、37.1%及20.7%。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僅2021年,蔚來汽車研發(fā)投入就高達41.8億元,超過威馬汽車三年的研發(fā)總投入。

研發(fā)投入的不足,很快在銷量端開始顯現。招股書顯示,2020-2021年,威馬銷量分別為21937輛與44152輛。

據乘聯會數據,2022年1-11月,威馬累計銷量僅為29358輛。而2020-2022年,蔚來的銷量則從超4萬輛直線上升至超12萬輛;原本處于第二梯隊的哪吒汽車,2020-2022年的銷量也從1.5萬躍升至超15萬輛。

目前,盡管威馬在浙江、湖北擁有年產25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產能,但從創(chuàng)立至今,威馬的總銷量卻不足10萬輛,連一個工廠的年產能都未能滿上。

這是一個威馬高層無法忽視的決策失誤。2021年時,威馬聯合創(chuàng)始人杜立剛曾對媒體表示,過早投第二工廠,導致威馬產能長期閑置、資金空轉。

“如果再晚兩年,我的資金負擔可能就小一點了。”杜立剛說道。

如今,風雨飄搖的威馬,只能寄希望于借殼上市緩解經營困境。

1月12日,港股上市公司APOLLO打算以20.2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8億元)收購威馬汽車已發(fā)行全部股份。同時,威馬宣布新獲得了來自港澳地區(qū)某知名商業(yè)銀行、世界500強正威國際與房地產巨頭雅居樂集團的共計20億元的資金支持。

盡管如此,隨著國家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全面終止、市場競爭加劇開啟價格戰(zhàn),留給威馬的機會,已然不多。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威馬汽車

2.8k
  • 汽車早報|威馬汽車計劃2025年復工復產 哪吒汽車計劃E輪融資超40億人民幣
  • 計劃2025年復工復產,威馬汽車破產重整迎新進展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威馬之“困”:戰(zhàn)略搖擺、內部爭斗以及管理層無休止的內耗

站在懸崖之上。

文|時代周報 李馨婷

編輯|駱一帆

成功的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往往相似,而失敗的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失敗的原因則各有不同。威馬汽車從曾經融資超350億元,到現在的瀕臨崩盤,其原因則很可能指向:管理層之間無休止的內耗。

在國內新能源車市場銷量持續(xù)沖高之時,威馬汽車“崩盤”的跡象卻早已顯露。2月3日,威馬汽車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CEO沈暉發(fā)出一封內部信,詳細講述了威馬在2023年所面臨的形勢以及要如何活下去。

而早在2022年11月21日,沈暉同樣發(fā)布內部信,稱為應對資金壓力,公司各級人員將降薪。

直至近日,有網友發(fā)布消息稱,威馬汽車開始全員停薪留職。網傳聊天截圖顯示,威馬市場部員工被通知居家不辦公,無N+1賠償。

2月14日,就上述傳聞,時代周報記者致電威馬汽車相關負責人求證,未獲回復。而種種跡象顯示,威馬的主要矛盾就是團隊內缺乏“人和”。

 “沈總之前說過,他在威馬是負責整合資源、當團隊粘合劑的角色。”威馬成都公司員工蔡宇(化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沈暉粘合劑的角色顯然沒有扮演好。威馬聯合創(chuàng)始人、首席運營官侯海靖的大權獨攬,前CTO閆楓的負氣離開,主張直銷模式的陸斌從被調崗到離職……管理團隊的內斗,最終讓創(chuàng)立8年的威馬,在建廠、構建經銷體系與產品研發(fā)等環(huán)節(jié)中產生大量內耗。

這種內耗不但讓威馬汽車在燒掉350億融資之后,收獲“一地雞毛”,同時也讓深陷其中的管理層和千余名威馬員工感到身心疲憊。

當然,現在這種“折磨”終于有望結束,而結束的代價很可能是那匹曾經在新能源造車戰(zhàn)場上一路馳騁的“威馬”,將會“死”掉。

站在懸崖之上

“目前成都這邊還沒有接到停薪留職相關通知,都還只是傳言。”2月15日,蔡宇(化名)對時代周報記者說道。

盡管如此,寒氣卻早已在威馬內部彌漫。

2月3日,沈暉在內部信中提出要在三方面進行大變革:一是要積極擁抱合作,開放共贏,未來公司的研發(fā)能力和量產能力將全面對外開放;二是要全力追求精益發(fā)展,在提升產品質量與服務的同時,科學合理定價改善盈利結構;三是要增效降本,公司將于近期進一步梳理和優(yōu)化組織架構,精益運營體系、提升經營模式以及管理流程。

該內容被業(yè)內解讀為威馬未來將進行代工,且又將裁員降薪。

早在2022年11月發(fā)布的內部信中,沈暉就已表示將通過一系列財務措施降低運營成本,包括M4及以上級別管理者主動降薪,發(fā)放50%基本工資;其他員工發(fā)放70%基本工資,取消年終獎等獎金、暫停發(fā)放購車補貼等。

在內部員工感受中,威馬的資金短缺問題早已暴露。

“2022年10月前,工資社保都是正常的,但后面工資就打了7折,社保公積金也開始欠繳。也是在同一個時間點,因為資金鏈緊張導致欠款,供應商停止供貨,工廠也停工了。為追討貨款,供應商在年前還來拉橫幅了。”蔡宇說道。

因拖欠貨款,威馬甚至與供應商對簿公堂。

天眼查顯示,2022年12月,威馬汽車及其子公司新增多條開庭公告,原告包括多家制冷設備、汽車零部件、機械、廣告公司。案由多為買賣合同、承攬合同、服務合同糾紛。

此外,威馬旗下的威馬新能源汽車銷售(上海)有限公司所持2286萬股權于近期被凍結,該公司還被上海廣告設計、昆山汽車銷售、重慶長安民生物流等5家公司申請訴前財產保全,價值約1.3億元的財產被查封、凍結。

在2022年6月威馬提交的招股書中,公司糟糕的運營情況同樣凸顯。

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威馬汽車收入分別為17.62億元、26.71億元與47.43億元;年內虧損分別達到41.45億元、50.84億元和82.06億元,近3年虧損數額持續(xù)增加,累計虧損達到174.35 億元。

截至2021年年末,威馬流動負債總額高達94.77億元,而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卻只有41.56億元。

管理層內耗

近兩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xù)火熱,在此背景下,外界很難想象曾領先“蔚小理”的威馬,如何落到當下窘境。

從A輪融資開始到D++輪結束,威馬汽車總計融資超過350億元,遠超上市前的“蔚小理”。

投資機構包括紅杉中國、上海國資投資平臺、電訊盈科等,國有資本、內地頭部機構與知名港資云集。

2018年9月,威馬實現首款車型EX5的量產交付,是一眾造車新勢力中,較早實現量產的企業(yè)。2019年,威馬的年度銷量僅次于蔚來,在造車新勢力中排名第二。

了解威馬的人或許知道,透過表象,威馬管理團隊的管理混亂,包括沈暉在內的6名聯合創(chuàng)始人,均為傳統車企出身,甚至都曾在吉利汽車任職。6人之中,無人有明顯的互聯網行業(yè)經驗,這或許為此后威馬管理層的內耗埋下種子。

在威馬,除沈暉外,聯合創(chuàng)始人、首席運營官侯海靖是不得不提的二號人物。

資料顯示,侯海靖先后在上海通用、華泰汽車與吉利集團負責工廠管理,擁有超20年的汽車工程制造背景,在威馬汽車負責研發(fā)業(yè)務。

據蔡宇透露,侯海靖在威馬大權獨攬,主導了品牌與設計業(yè)務。然而,生產制造背景出身的侯海靖,其實缺乏產品研發(fā)經驗。

“侯海靖可以快速做出一款車,但是在產品、營銷、品牌相關的業(yè)務方面就不太擅長。而且,他的風格很傳統,在產品研發(fā)方面非常靠供應商,這就導致威馬的產品沒特點,無法形成差異化。”蔡宇說道。

這在威馬的產品上也有明顯體現。目前,威馬五款產品中的四款,即EX5、EX6、W6三款SUV與和唯一的轎車E5,都是軸距在2.7~2.8米的緊湊中型車。

據媒體報道,在規(guī)劃第三款車的時候,威馬的產品團隊曾經提出,如果想讓產品在2021年上市時有競爭力,必須要改變軸距和后懸架、改做新的平臺。然而,由于侯海靖所領導的成都研究院答復做不了,產品團隊的提案也只能作罷。

高管間的權力爭斗,也影響了威馬的整體發(fā)展。

據報道,威馬前CTO閆楓是國內第一批做車聯網系統的人,在職時曾一手打造威馬首款產品EX5的智能化車機系統。在內部人士看來,閆楓算是為威馬初步補齊了智能化能力。但在2020年威馬推出EX5 Z時,車機系統卻不再由閆楓團隊單獨負責。

彼時,侯海靖團隊也做了一個版本的車機,與閆楓團隊正面硬剛,由于雙方爭論不下,最終EX5 Z推向市場后,車上竟帶有兩個版本的車機系統。此后,閆楓負氣離開。

內耗同樣發(fā)生在營銷層面,隨著曾經主張直銷模式的陸斌便被調到出行部門,威馬在此后也陷入了傳統經銷模式的泥濘中。

當威馬一路走來經歷多輪內耗時,作為CEO的沈暉,始終未能起到引領作用。

或許受多年留學背景和外企文化的影響,沈暉是個肯放權的老板,不大堅持自己的主張,也不太關注細節(jié)。

此前他也曾明確表示,甘在公司做粘合劑的角色。然而從結果看,沈暉的放權并未讓威馬獲得發(fā)展新動力,管理團隊的內斗,反而讓其粘合劑的角色更顯尷尬。

傳統車企的陰影

管理團隊內耗下,身為造車新勢力的威馬汽車走出了一條和“蔚小理”截然不同的發(fā)展之路,傳統車企的色彩遠比互聯網車企濃厚。

“如果選擇代工生產,我會天天睡不著覺。”創(chuàng)業(yè)初期,沈暉就曾如此對外表示。

品牌僅創(chuàng)立1年多,威馬便已著手建立生產線。這與“蔚小理”重研發(fā)輕生產的模式形成鮮明對比。

據報道,2016年8月,威馬與溫州市政府達成協議,在溫州開發(fā)區(qū)甌江口落地年產能10萬臺的整車工廠,政府提供約30億元的債權投資和低息貸款。

2018年,威馬又獲湖北支持,由湖北國資委下署的長江產業(yè)基金與威馬共同成立新基金,以在黃岡投資建設年產能15萬輛的第二工廠。

除建廠,威馬在獲得整車生產資質方面也下血本。威馬溫州工廠的資質“繼承”于破產的沈陽國企中順汽車,代價2億元,而黃岡工廠的資質則來自于大連黃海汽車,交易對價11.8億元。

過早、過重布局供應鏈,使得威馬的大量資金轉為了固定資產。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年末,威馬的物業(yè)、廠房及設備價值高達58.17億元。這也讓威馬后續(xù)發(fā)展變得資金緊張。

在經銷體系上,威馬也表現得頗為搖擺。

創(chuàng)業(yè)之初,負責銷售的威馬副總裁陸斌主張與新勢力均采用的直銷模式:招募經銷商開店分擔店面運營的成本,經銷商無需批發(fā)車輛承擔庫存風險,只需收集訂單讓工廠按需生產。

2019年6月,陸斌被調到出行部門,威馬直銷模式結束。

此后,威馬回歸傳統車企采用的經銷模式,每個月給經銷商定銷售任務,經銷商從威馬批發(fā)車輛,由此獲得穩(wěn)定的批發(fā)收入。2020年,威馬更是開啟了自產自銷模式,鼓勵高管開店做經銷商,與此同時,基于經銷商的銷量與開設門店情況,公司提供了銷售返利與門店裝修補貼。

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威馬向經銷商分別支付了3.48億元、7.75億元和16.21億元的返利和補貼。

研發(fā)投入捉襟見肘

身為造車新勢力,卻走上傳統車企發(fā)展之路,這讓威馬在研發(fā)投入上捉襟見肘。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年末,威馬的研發(fā)團隊共由1141名研發(fā)人員組成,占員工總數的約28.9%。2019-2021年,公司的研發(fā)開支分別為8.93億元、9.92億元以及9.81億元,分別占同期收入的50.7%、37.1%及20.7%。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僅2021年,蔚來汽車研發(fā)投入就高達41.8億元,超過威馬汽車三年的研發(fā)總投入。

研發(fā)投入的不足,很快在銷量端開始顯現。招股書顯示,2020-2021年,威馬銷量分別為21937輛與44152輛。

據乘聯會數據,2022年1-11月,威馬累計銷量僅為29358輛。而2020-2022年,蔚來的銷量則從超4萬輛直線上升至超12萬輛;原本處于第二梯隊的哪吒汽車,2020-2022年的銷量也從1.5萬躍升至超15萬輛。

目前,盡管威馬在浙江、湖北擁有年產25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產能,但從創(chuàng)立至今,威馬的總銷量卻不足10萬輛,連一個工廠的年產能都未能滿上。

這是一個威馬高層無法忽視的決策失誤。2021年時,威馬聯合創(chuàng)始人杜立剛曾對媒體表示,過早投第二工廠,導致威馬產能長期閑置、資金空轉。

“如果再晚兩年,我的資金負擔可能就小一點了。”杜立剛說道。

如今,風雨飄搖的威馬,只能寄希望于借殼上市緩解經營困境。

1月12日,港股上市公司APOLLO打算以20.2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8億元)收購威馬汽車已發(fā)行全部股份。同時,威馬宣布新獲得了來自港澳地區(qū)某知名商業(yè)銀行、世界500強正威國際與房地產巨頭雅居樂集團的共計20億元的資金支持。

盡管如此,隨著國家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全面終止、市場競爭加劇開啟價格戰(zhàn),留給威馬的機會,已然不多。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全县| 澄城县| 天峻县| 邹城市| 姚安县| 会同县| 曲靖市| 郎溪县| 台南县| 武川县| 秭归县| 江孜县| 黄龙县| 莆田市| 桓台县| 遂昌县| 舞钢市| 兴和县| 柘荣县| 格尔木市| 政和县| 潜山县| 迁西县| 碌曲县| 嵊泗县| 咸阳市| 平阴县| 禹州市| 九寨沟县| 黔江区| 东至县| 青铜峡市| 枝江市| 临桂县| 廊坊市| 远安县| 花垣县| 武穴市| 崇左市| 蕉岭县| 汕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