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下網商 王卓霖
編輯|李丹超
2022年,鹵味巨頭的日子都不好過。
2月13日晚,周黑鴨在港交所發布盈利警告,稱2022年凈利潤不少于人民幣2000萬元,而2021年凈利潤為3.42億元,以預期“最低額”計算,同比跌超90%,營收較2021年的28.7億元下降20%。第二天,話題#周黑鴨業績大降超90%#直沖微博熱搜第二,網友的高頻回復是“太貴了”“不想再被‘鴨脖刺客’傷害了”。
作為鹵制品行業的頭部品牌,周黑鴨與絕味鴨脖、煌上煌并稱“鹵味三巨頭”,并均已上市。就在周黑鴨發布公告前,絕味鴨脖和煌上煌也披露了業績預告,稱2022年凈利潤預計將大幅下滑超70%。
《天下網商》發現,這些年鹵味行業已經出現了眾多變化:從雞鴨食材衍生出多元的鹵制食物,從短保冷鹵形態開拓出現煮熱鹵,從休閑鹵味延展出佐餐鹵味。去年在上交所成功上市的紫燕百味雞,就拿下了“佐餐鹵味第一股”,瞄準了佐餐食用場景。
在資本助推下,一批鹵味新品牌相繼獲得融資,加速了研發、營銷、拓店等。同時,鹵味賽道還出現了新的細分類目——長保常溫鹵味零食。新老品牌借助包裝技術和供應鏈升級,在電商零售平臺創造銷售增量,找到品牌的第二增長曲線。
鹵味賽道格局正在被重塑。
周黑鴨凈利潤或跌超90%
早在今年1月,就有關于周黑鴨業績下跌的傳聞,稱“預計公司2023年凈利潤僅為1.5億-2億元”,約為2021年凈利潤的一半左右。受到該消息影響。1月11月,周黑鴨股價跌幅超22%,市值蒸發32億港元。
公司很快對此發文澄清,稱“業務運營一切正常,高管團隊穩定”。同時承認公司業績面臨來自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將努力實現2億元或以上的2023年年度利潤”,并提醒注意,“這是一個目標而非預測”。但收效甚微,股價并未有明顯起色。
直到2月13日,周黑鴨公布盈利警告,股價繼續下落。2月15日,周黑鴨總市值僅為98.9億港元(約合人民幣86億元)。相較于2017年市值巔峰的200多億港元,縮水超一半。
對于2022年業績大幅下滑,周黑鴨解釋,一方面是2022年國內新冠疫情持續反復,導致消費客流驟降,同時根據疫情防控要求,部分門店暫時停業;另一方面則是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成本端壓力增大。此外,匯率變動導致匯兌損失增加。多重因素作用導致業績跌幅較大。
《天下網商》發現,周黑鴨的營收狀況從2018年就出現了下降。從2018年到2020年,營收從32億降至21億,凈利潤從5.4億降至1.5億。2021年,周黑鴨通過孵化新品牌和布局新零售渠道,營收和利潤有所上漲。但2022年的業績大幅下跌。
放眼其他鹵味上市公司,絕味食品和煌上煌業績也并不樂觀。預告顯示,絕味食品2022年凈利潤預計為2.2億-2.6億元,同比下降超73%;煌上煌預計2022年凈利潤3000萬-4000萬,同比下降超72%。
“三巨頭”中,煌上煌于2012年最先在深交所上市,作為“鹵味第一股”,一時風頭無兩。2016年周黑鴨在港交所上市,2017年絕味食品在上交所上市。這些年,三巨頭在全國跑馬圈地,從業績到門店數量都領跑其他品牌。據測算,2020年三者營收總額近100億。
門店方面,截止到2022年上半年,絕味食品門店數14921家,位列第一,比煌上煌和周黑鴨門店數之和還多一倍。此前煌上煌曾說要開出“萬家門店”,巔峰時達到4281家,如今卻不足4000家。在過去三年,周黑鴨先在2020年關掉1000家,后在自營模式外加入了特許經營,實現了門店數快速增長,2022年上半年達到3160家,增長率13.6%。
在業內人士看來,周黑鴨的門店數在增長,總體業績卻在下滑,說明單店盈利能力不足,這些都會影響投資者和加盟商對品牌及市場的預期。
年輕人不愛啃鴨脖了?
“鹵味三巨頭”發展集體失速,是年輕人不愛啃鴨脖了嗎?也并不是。有網友總結的關鍵詞獲得高贊,三大不買原因是“太貴、產品不創新、產品可替代性強”。
周黑鴨創始人周富裕曾在企業內部會議中提到,“吃貨評價周黑鴨是鴨脖界的愛馬仕”。在消費者的心中,周黑鴨走的是高端路線,最直觀感受就是賣得貴。近年來,不少網友吐槽,認為其除了價格愛馬仕化,其他都沒跟上。
《天下網商》從外賣平臺看到,周黑鴨的鮮鎖鴨脖300g售價32.9元,相當于一斤要賣50多元。其他鴨肉原料的鹵制品中,周黑鴨鎖鮮鴨掌225g售價32.9元,鎖鮮鴨翅230g售價27.9元。絕味鴨鎖骨280g售價27.6元,鴨翅中300g售價29.6元,鴨腸170g售價35.9元。消費者再搭配一些鹵制素菜下單,客單價很容易就沖到50元以上,有網友吐槽“這價格漲太多了,已經不算是鹵味了,跟吃鮑魚差不多。”
漲價背后,是品牌應對成本上漲的運營策略。據央視新聞報道,目前上游鴨苗的供給遠跟不上下游的鴨產品需求,矛盾引發價格上漲。安徽蚌埠的一家肉鴨屠宰加工企業負責人稱,鴨產品價格持續走高,例如鴨翅一天漲幅300-500元/噸,鴨掌有時可達1000元/噸。而鴨苗孵化培育周期長,供給端的恢復需要一定時間。
這樣的原材料壓力加劇了包括周黑鴨在內的終端品牌,壓縮了盈利空間。周黑鴨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公司從五大鴨供應商采購的成本占總采購成本約32.5%,這一數值在上一年同期,也就是截至2021年6月底,僅為20%。業內人士認為,這種壓力趨勢或將延續到2023年,個別大單品還會有一定幅度的漲價。
價格上漲“勸退”了一批消費者,而食品安全問題也引發了越來越多的注意。在黑貓投訴平臺,關于周黑鴨、絕味食品、煌上煌的投訴有1500多條,問題多集中在食物變質、有蟲卵頭發異物、服務態度、履約等方面。食品行業,安全先行,由于鹵制品的制作周期長,環節繁雜,就需要更嚴格的品控。
在后疫情時代,健康消費理念逐漸盛行,消費者對重口味的傳統鹵制品關注度有所下降,有的人則是買來原材料自己做。在B站、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臺,制作鹵味是不少美食博主的“看家本領”,如“日食記”“美食作家王剛R”等up主的鹵味制作視頻播放量有數百萬,#鹵味怎么做#關鍵詞筆記超8萬篇。
同時,年輕人對于鹵味的喜好已從鴨制品擴大到了更多品類,牛肉、豬肉、雞肉以及各類蔬菜都能拿來鹵,就連不同的鹵汁配方也有教程,五香鹵、醬香鹵、辣鹵、缽缽雞等。天南地北不同口味都能滿足,他們也更享受鹵制過程帶來的成就感。
市場“蛋糕”爭奪戰升級
疫情改變了大家的生活習慣和消費需求,加入鹵味賽道的新老品牌增多,他們通過產品創新升級,切中更為細分的消費場景,“蛋糕”爭奪戰悄然升級。
目前,短保鹵制品總體分為休閑鹵制品、佐餐鹵制品和新式熱鹵。其中,周黑鴨、絕味食品、煌上煌都屬于休閑鹵制品。
去年成功在港交所上市的紫燕百味雞,以夫妻配片、百味雞、藤椒雞為大單品,瞄準佐餐場景,拿下“佐餐鹵味第一股”。目前年報還未公布,2022年前三季度,其營收27.4億,同比增幅15%,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3億,同比下降22%。為適應一人食經濟和懶人經濟,紫燕食品推出套餐:任意配菜可加米飯,客單價在20元左右,滿足外賣場景。
新式熱鹵的特點就是現做現賣,消費者可以坐下來吃,感受煙火氣的用餐氛圍,也可以把新鮮的現煮鹵味打包帶走。據企查查,熱鹵相關企業數量在2021年達到頂峰,同比增幅105.2%,這一年也被業內稱為“熱鹵元年”。
據紅餐大數據,2021年熱鹵賽道融資事件發生6起。其中,盛香亭熱鹵先后獲得騰訊投資、絕味食品超億元的投資,熱鹵食光獲得紅杉資本投資,鹵大媽、研鹵堂等熱鹵新品牌都獲得千萬元級的融資。有錢之后,不少新品牌將門店開在了商圈、綜合體等位置,用新食材和新吃法吸引年輕人,不斷稀釋著鹵味三巨頭的客流。
此外,區別于以上這些短保鹵制品,賽道中又出現了長保常溫鹵味零食,以王小鹵、饞匪、鹵味覺醒等新品牌為主。其中,王小鹵天貓旗艦店的大單品虎皮鳳爪,月銷超2萬件。綜合零食品牌三只松鼠、百草味等也上架了鹵味零食,三只松鼠熟食禮盒月銷超9000件。
據艾媒咨詢,預計2023年中國鹵制品行業規模超4000億。雖然已有4家鹵味品牌成功上市,但市場份額占有率不足4%。隨著新品類和新品牌的出現,賽道格局和品牌座次也在發生著微妙變化。
老品牌如何優化供應鏈,做好品控和產品創新等,新品牌又如何抓住市場紅利,優化渠道和產品心智等,都需要投入精力與時間賽跑,順應市場趨勢變化,為雙方在未來的正面“對抗”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