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吳紹志
金融科技在信托業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2月17日,中國信托業協會和中國信托登記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建信信托承辦的信托業首屆金融科技年度論壇以線上方式召開。
如何在大數據時代做好海量數據治理?如何讓數字化轉型推動信托公司降本增效?各家公司祭出了自己的打法。
從數據治理角度來看,中航信托信息業務總監李耀峰梳理總結了信托業數據治理及應用面臨的7大挑戰,包括治理體系、數據架構、數據標準、數據質量、數據資產、數據安全和數據應用7個方面。他對應提出7大解決方案:“建體系、理數據、定標準、提質量、控資產、強安全、深應用”。
建信信托副總裁王曉薇也指出,信托公司普遍面臨數據痛點,如數據質量不佳、標準不統一、數據孤島等,建信信托因其業務全面性,上述痛點更加突出。
究其原因,李耀峰分析,通常大家會面臨系統離散異構、數據孤島、手工臺賬、交換混亂等頂層架構問題,這根本的原因是前期在進行系統建設時缺乏架構規劃,尤其是數據架構。
至于數據質量的提升上,他認為應該建立一個端到端的動態閉環數據質量管理體系,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治理相結合。
從提質增效的角度出發,陸家嘴信托信息技術總監王前提出,讓“數字員工”替代時效要求高的重復性工作。
王前分析稱,當下信托行業面臨人力成本上升、業務轉型、管理精細化、人效不足和人均凈利潤考核等問題,同時操作類崗位此前受疫情影響無法有效支撐業務發展,人工效率低下。
數字員工將有利于解決上述難題。所謂數字員工,是基于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工作桌面,自動識別UI、完成預先設定的工作流程的軟件機器人,它可以自動操作整個業務流程,代替人工完成高重復、標準化、規則明確、大批量的手工操作。
據介紹,2018年9月,陸家嘴信托開啟數字員工研究開發,隨后小小托1號——出納小助手、小小托24號——智能財務審核小助手等相繼上崗,截至2022年12月公司數字員工數量達到200個。
例如,隨著標品業務的開展,客服員工每日需要在TA系統輸入大量申購合同并進行背靠背審核,在高峰時經常需要加班才能完成,“小小托144號——標品業務小助手”的上線將客服員工從上述繁瑣的操作中解放出來,平均每天節省3小時。
整體來看,一個全天候待命、鐵面無私的數字員工,王前認為,其有助于降低成本和操作風險,提升效率,打通信息和數據孤島,并且加快數字化轉型。
與此同時,數字化轉型中的數據應用應不局限于報表、報告等,數字化運營、財富、監管報送、數字化風控等場景備受關注。
監管報送方面,建信信托在報送自動化上有所進展。王曉薇表示,公司在源系統數據采集、質量校驗、報表自動生成報送等方面持續發力。截止到2022年底,報送自動化率已達87.5%,其中EAST、全要素、利率報備、人行資管等主要監管報表均實現全面自動化。
事實上,盡管對數字化轉型提出了多種多樣的要求,在此之前,相較于其他金融行業,信托行業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卻明顯不足。
2022年8月,首份立足信托業金融科技視角的行業報告——《中國信托業金融科技應用發展報告(2021)》正式發布。
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會計學教授李峰解讀稱:“整個行業根據我們數據整理和分析,在編科技人員不足1000人,精確的數字是926個人(截至2022年3月),平均每家不足15個人。一些城商行,比如說上海銀行已經超過1000多個金融科技的在編人員。所以總體來說,金融科技條線在信托業編制少、資源投入不夠。”
路漫漫其修遠兮。王前認為,在數字經濟與后疫情時代,數字化轉型已不是金融業的選擇題,而是所有金融機構的必答題。
對于信托公司數據治理和未來方向,李耀峰給出三點建議:
一是深化治理效果,構建適應數據生態的新一代數據治理體系是延續命題,相對于聚焦信托公司內部應用的傳統治理而言,有機融合生態場景經營、兼顧多樣化數據形式、實時需求是未來必然要考慮的方向。
二是探索數據資產估值和定價,積極融入數據要素市場是大勢所趨,法律角度的數據確權、財務會計角度的數據估值或定價,以及市場角度的數據交易是數據要素市場發展的三大驅動力。
三是積極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必由之路,信托業通過數據治理及應用等數字能力的建設,全面提升業務能力,發掘實體經濟新動能、助力人民美好生活,是持續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舉措和內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