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鋅財經 路世明
編輯|大風
近日有網友發消息稱,威馬汽車已經實施全員停薪留職的政策,并且沒有任何補償。網傳聊天截圖顯示,威馬市場部已被通知居家不辦公,并且沒有N+1補償。
2月14日,威馬汽車方面回應稱“沒有接到這個消息”。不過,多名威馬汽車營銷系統人士表示,公司高層正在討論兩個方案,一是部分員工停薪留職,二是所有部門預算縮減25%。此外,威馬多名研發系統人員表示,雖然沒有收到停薪留職的信息,但公司已經通知不用上班考勤。
自2015年成立,這匹跑在新能源賽道上的威馬終究還是成了一匹“危馬”。銷量極速下滑,財務狀況吃緊,左手質量問題不斷,右手上市之路坎坷,又是掉隊又是官司,威馬走到今天并非一朝一夕的原因,而是八年來每一個“失誤”疊加起來的結果呈現。
縱然到了水深火熱之時,但威馬還“消失”不了,也不能夠“消失”。一方面,通過反向收購的商業操作,或許威馬能夠掛牌上市,汲取到二級市場的救命資金。另一方面,經過數年的發展,市場上的威馬車型已具有一定規模,一旦“消失”,車主們的售后問題又該如何?
因此,威馬必須活下去,只有活下去,一切才有希望。只是,在這個國補取消,市場玩家們已經殺紅眼的階段,即便活了下來,下了牌桌的威馬也只會淪為邊緣角色,就如同當年的力帆,亦或者是曾經的眾泰。
無論威馬的結局如何,它的現狀表明了一個事實。2023年是新能源汽車賽道洗牌的一年,殘酷的淘汰賽已經開始,有人會留下,有人要離開。
降薪到停薪,難找新鮮血液
威馬此次“全員停薪留職”事件,無論是真是假,相信大多數業內人士都不會感到意外。畢竟,威馬早已家徒四壁、身無分文了。
早在2020年3月,便有自稱威馬汽車員工的網民在社交平臺上爆料,威馬召開線上電話會議向員工討論年終獎發放事宜,公司人事部門通知全體員工取消年終獎,13薪也延長至當年6月發放。針對取消年終獎的理由,威馬人事部門給出的解釋是“去年KPI不達標”。
再到去年10月,也就是“沈暉年薪12億”風波不久之后,威馬汽車又被爆出嚴重財務問題,將進行一系列積極財務政策。
這一消息很快便得到了證實。2022年11月21日,威馬汽車CEO沈暉發布全員內部信,表示為了應對資金壓力,公司管理層帶頭主動降薪一半,同時對公司整體運營費用進行精簡,將通過延遲發放薪資、員工發放70%基本工資、取消員工年終獎等一系列財務措施降低運營成本。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威馬自2019年新勢力“老二”高光之后,便逐漸顯現出掉隊之勢。
2020年,威馬累計交付22495輛,在造車新勢力中位居第四;2021年,威馬汽車以44157輛的交付量位列第五。再到2022年,威馬汽車僅交付29450輛,同比下降33.3%,與“蔚小理”徹底脫節。
威馬汽車銷量的不斷下滑,離不開頻頻發生的質量問題。2019年9月、2020年10月,國內多地出現威馬汽車自燃事件。還沒從輿論漩渦中掙脫出來,2021年威馬又因“鎖電”成為了3·15晚會的重量級嘉賓。
賣不出去車,哪來的錢發工資?在窮困潦倒時,威馬并沒忘記充滿“新鮮血液”的二級市場。自2020年,沈暉就把目光瞄向了港股,一直到去年6月,威馬才遞交港股上市申請。就是那份招股書讓人們知道了,威馬不僅巨能“燒”,還巨能“虧”。
根據2022年9月份威馬發布的招股書顯示,2019 年至2021年,威馬年內虧損分別達到41.45億元、50.84億元和82.06億元,近3年虧損數額持續增加,累計虧損達到174.35億元。
來源:威馬招股書
如果說2022年以前的種種消息還不足以證明威馬的“苦日子”,那么上述的內部信和招股書中的虧損,則充分暴露出了威馬汽車所面臨的經營困境。
或許是為了廣大的威馬車主們,就在沈暉躊躇莫展之際,國家隊送來了溫暖。去年年末,威馬獲得了綿陽市國資企業的投資,威馬汽車科技(四川)有限公司的注冊資本由此前的1.7億元增至5.2億元。
可惜屋漏偏逢連夜雨,還不到半月之久,一封來自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的判決書,又狠狠地給了威馬當頭一棒。
根據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判決顯示,威馬汽車一審敗訴需賠償吉利700萬元。此外,威馬要停止使用用于EX5車型上的5個汽車零部件圖紙。從2018年吉利起訴威馬至今,四年多來業界對這樁21億元天價索賠案的關注從未停止。
單就案件結果而言,吉利大概率拿不到這筆賠償,不用相關圖紙對威馬也沒有損失,雙方都不見得是贏家。不過,和龐大的吉利相比,如今的威馬實在有些“不值一提”了。
左手倒右手,或將掛牌上市
上市完成新一輪融資,成為彼時威馬汽車所剩不多的救命稻草之一。
但據港交所規定,遞交IPO資料后超過6月未完成聆訊過程的公司,招股書會顯示為失效狀態。并且,在后續銷量下滑、降薪、裁員、關店、吃官司等一系列利空消息下,威馬的上市申請自然是失效了。
而威馬如果想繼續推進上市進程,除了面臨補交材料以及重審之外,必須在今年3月1日前公布去年前三季度的真實財務情況。這對于窮到揭不開鍋的威馬來說自然是下下策,而上上策則是借殼上市。
去年12月5日,威馬汽車參股企業、港股上市公司Apollo出行發布公告,擬收購一家智能電動車公司。目標公司的業務涵蓋一系列配備先進技術的智能電動車,目標客戶為中國年輕且精通技術的用戶。對于該公告,業界普遍認為Apollo出行的這一潛在收購對象即威馬汽車。
果不其然,1月12日,Apollo智慧出行在香港聯交所發布公告稱,公司已于1月11日和威馬汽車完成戰略并購,公司將以20.2億美元收購威馬控股子公司全部已發行股本,并將透過以每股0.55港元配發288億股的方式進行結算。
據了解,本次交易采用了市銷率計算方式,以威馬2021年全年47.4億元的銷售收入,及港股新能源汽車股約3.9倍的市銷率,威馬3.7倍數的估值水平大體在合理范圍之內。作為對比,蔚來為3.3倍;小鵬為1.9倍,理想為4.3倍,零跑為6.1倍。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的港股招股書中,威馬投后估值為70.4億美元。而此次Apollo出行對威馬的收購對價為20.23億美元,這意味著威馬汽車的估值較此前大幅縮水71%。
沒有流動性的估值沒有多大意義,真正有看點的地方在于這是一場經典的資本運作。
Apollo智慧出行的前身是德國小眾超級跑車制造商Gumpert。2007年,Gumpert推出了首款車型Apollo,但在2012年因資金鏈斷裂,Gumpert宣布破產,后被香港一投資公司收購并更名為Apollo。而威馬的創始人沈暉,正是Apollo智慧出行的聯席主席、非執行董事,并且威馬持有Apollo智慧出行23.66%的股份,是Apollo智慧出行的第一大股東。
這樣的操作在資本市場被稱為買殼上市。簡單講,指非上市公司股東通過收購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控制該公司,再由該公司反向收購非上市公司的資產和業務,使之成為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從而達到間接上市的目的。
沈暉這波“左手倒右手”,讓威馬得以更快速地上市,從而獲得在港股融資的權限,汲取到更多的資金來保證威馬“活”下去。而據不少業內人士推測,威馬有極大可能性在本年二季度完成掛牌。
而為順利完成后續的掛牌上市,威馬也做出了改善公司盈利結構的決定。即自2023年起針對旗下W6、EX5-Z、E.5等多款在售車型進行價格調整,調整之后的售價將會上漲1.5萬元到2.5萬元不等,從而提升單車的毛利。不過,車型價格上調必然面臨銷量再度下滑的風險。
二級市場或許能解得一時渴,但解不了一世之渴。威馬必須從品牌定位、產品質量、售后服務這些方面開始,真正的解決“根”上的問題,或許才能迎來轉機。
賽道大洗牌,威馬只是開始
一個觀點是,即便是樂觀地看,借殼上市后的威馬也很難再回到“造車四小龍之一”的高光時刻了。
在2022年國補政策下,插混車型單車補貼為4800元,續航里程為300-400公里的新能源車補貼9100元,而續航里程超過400公里的給予補貼1.26萬元。而國家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終止,在此之后上牌的車輛將不再給予補貼。
曾經實施十多年的新能源補貼從今年開始正式退出歷史舞臺,不僅會打擊消費者的購車熱情,對于極度依賴補貼的車企也會面臨“銷售”難題,因國補而建立的價格優勢將也不復存在。
但市場終究是要斷奶,各大勢力們也到了真正要拼刺刀的時候。
能夠看到,國補退出前后,包括比亞迪、廣汽埃安在內,不少“不愁訂單”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均相繼發布了漲價通知,但也有像特斯拉、極氪、問界等車企為了銷量而輪番降價。
像威馬這樣已經掉隊且資金缺口極大的車企,目標早已不是賣多少輛車、占多少市場份額,而是如何“活下去”。
在最近的調價公告中,威馬汽車也表示:2022年國內外市場環境驟變,這給尚未盈利的新造車公司們帶來巨大挑戰,“活下去”成為行業共識,“盈利”成為追逐的目標。不止公司公告,作為創始人的沈暉,也在微博上發表了一句上世紀80年代電影《芙蓉鎮》的經典臺詞:“活下去,像牲口一樣的活下去。”
來源:沈暉微博
一句活下去,被普遍解讀為是沈暉對于威馬汽車當前處境的內心獨白。但何止是威馬?2023年,注定是新能源汽車市場洗牌的一年,而這次洗牌就從威馬開始。那些曾經依靠政策紅利在市場中“渾水摸魚”的車企,必然成為大潮退去后的裸泳玩家。
至于那些仍然還在牌桌上的玩家,必須要清楚,在補貼取消、價格戰、缺芯貴電等多重因素下,想要在愈發嚴峻的市場環境中存活下來,就應當積極地從研發、服務等方面讓消費者滿意,否則便是下一個威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