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王詩涵
近日,31省份及其下轄市陸續公布2022年經濟成績單。多個大力發展新能源的城市,GDP增速跑贏全國線。
2022年,中國GDP總計121.02萬億元,同比增長3%。從總量看,廣東、江蘇、山東穩居前三;從增速看,共16個省份超過全國增速,其中江西、福建兩省并列第一,均為4.7%。
2021年,江西GDP增速位列全國第四,福建則排名第15位。這兩個省份去年經濟發展突出,新能源產業功不可沒。
以光伏、風電、儲能、新能源汽車等為首的新能源行業,在去年發展迅猛。以新能源汽車為例,去年產銷分別完成了705.8萬輛和688.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了96.9%和93.4%。
界面新聞統計了九個大力發展新能源的城市經濟數據發現,它們去年的GDP增速,大多領跑本省。
其中,福建寧德市和云南曲靖市最為突出,實際GDP增速分別實現了10.7%和8.1%的高速增長。
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在公布了實際GDP增速的全國地級市及以上城市中,寧德市增速排名第一。
GDP增速分為名義增速和實際增速,前者直接按照第二年的市場價格計算,后者不考慮第二年的價格變化。
位于福建東北部的寧德市,去年GDP為3554.62億元,居福建省第五;實際增速位列省內第一,是拉動本省GDP增速的首要力量。除了增速達6.9%的漳州市,福建其余七地市的GDP增速均介于3%-5%之間。
依托于寧德雙雄——動力鋰電池巨頭寧德時代(CATL,300750.SZ)和消費電子鋰電龍頭寧德新能源(ATL),寧德市已建立起年產值上千億元的鋰電新能源產業集群,包括鋰電池原材料、智能裝備、新能源汽車、電池回收等產業鏈企業。此外,上汽集團(600104.SH)、青拓集團、中國銅業等龍頭項目紛紛落地。
寧德市政府市長張永寧公開表示,當地經濟的高速發展,主要受到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不銹鋼新材料、銅材料四大主導產業的支撐,總產值突破5000億元。
據寧德市經濟運行數據,工業對全市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79.1%。2022年,鋰電新能源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分別完成產值2750億元、280億元,增加值增長44.3%和33%。
作為云南第二城的曲靖,2022年GDP達3802.2億元,僅次于昆明;增速高達8.1%,領跑本省。2022年,億緯鋰能(300014.SZ)動力儲能電池項目一期、德方納米(300769.SZ)年產11萬噸磷酸錳鐵鋰正極材料項目分別在當地順利開工和投產。
據《曲靖日報》,截至去年底,曲靖市已形成157.5萬噸正極材料、10萬噸負極材料、添加和配套材料、23GWh儲能動力電池、3GWh儲能電池等產業鏈布局,建成和在建項目全部投產后可實現產值1000億元左右。
今年2月,曲靖宣布邁向新能源發電,宣布將確保在今年并網風電、光伏項目350萬千瓦。

四川宜賓市同樣押寶動力電池。2022年,宜賓實現GDP為3427.8億元,增速為4.5%,居本省第三。
2017年,宜賓開始引進鋰電新材料等項目。2019年9月,寧德時代宣布投資640億元,在宜賓建設全球最大單體動力電池生產基地。在龍頭效應帶動下,多家動力電池上下游龍頭也來此落地。
截至去年底,宜賓市合計吸納動力電池及其配套項目84個,總投資2077億元,總產值超過5000億元。
宜賓市經濟運行數據顯示,2022年該市產銷動力電池72 GWh,占全國15.47%,帶動工業產值889億元,增加值同比增長3.4倍。
有“亞洲鋰都”之稱的江西宜春,其GDP增速也位居本省第一。2022年,宜賓GDP為3473.1億元,增速達5.2%。
據江西平安證券報告,國內鋰資源集中在青海、西藏、四川、湖北、江西地區,分別占比43%、31%、11%、7%、5%。由于龐大、集中、易開采的優勢,宜春成為國內鋰資源開發的重點地區之一。截至去年8月,宜春已下發采礦權有26個礦區,采礦證規模共計907萬噸/年。
宜春因鋰而興。據宜春發布報道,2022年,宜春市共簽約鋰電項目126個,總投資1401.12億元,累計完成投資249.01億元。
繼引入頭部企業寧德時代、國軒高科(002074.SZ)后,比亞迪(002594.SZ)、欣旺達(300207.SZ)、吉利相繼入駐,贛鋒鋰業(002460.SZ)、恩捷股份(002812.SZ)、格林美(002340.SZ)、璞泰來(603659.SH)等企業擴大投資,填補正極材料、電解液、回收利用等產業鏈薄弱環節。
江西贛州市GDP總量約4523.6億元,增速5.2%,均居本省第二。憑借豐鋰、鎢、稀土等新能源汽車關鍵原材料,贛州也吸引比亞迪、吉利、中航新能源、國機智駿等整車和供應鏈企業落地。
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還有安徽合肥市。2022年,合肥GDP約1.2萬億元,占省總量近三成,位列省內第一;增速則與省持平。
合肥引入新能源汽車產業較早,目前已集聚規上企業300多家,包括比亞迪、蔚來(NIO)、大眾等六家整車制造企業,以及國軒高科、中創新航(03931.HK)、巨一科技(688162.SH)等配套企業。
去年11月,合肥市發布《“十四五”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計劃到2025年實現新能源汽車整車產能超300萬輛,動力電池年產能超300GWh,驅動電機系統年產能超300萬套。
在發展新能源產業方面,江蘇省也不遺余力。
江蘇是中國光伏產業完備程度最高、產業規模最大、企業集聚度最高的省份。據新華網此前報道,截至2020年,江蘇省光伏相關企業超500家,產值近3000億元,多項指標躍居全國以及全球第一。其中,蘇州、無錫、常州為光伏產業重點城市。
2022年,蘇州、無錫的GDP分別為2.396萬億元和1.485萬億元,居本省第一和第三;增速分別為2%和3%。或因較早進入新能源產業,發展較為成熟,這兩個市的GDP同比增速較為平穩。
近年來,蘇州、無錫也開始發展新能源汽車。
去年,蘇州新能源汽車相關規上企業284家,實現總產值1749億元;無錫汽車及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車)規上產值突破2000億元,增長3.4%。
雖然總產值在本省相對居后,但常州在快速崛起。2022年,常州GDP為9550.1億元,實際增速為3.5%。
常州市以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光伏三大產業為發展藍本。據常州市經濟運行數據,2022年,其新能源領域產值突破5000億元,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光伏三大產業同比增長96.5%,對全市規上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達102.2%。
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的企業中,已有四家在常州布局,即寧德時代、韓國SK、中創新航和蜂巢能源。
截至2022上半年,常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游企業數量達3440家,動力電池已建成產能達85.5 GWh,均居全國首位。據新華網報道,目前常州市的動力電池產銷量占全國的五分之一,江蘇全省的二分之一。
常州在今年1月制定了新的發展目標,計劃在2025年實現新能源產業規模超萬億元,以及資本市場新能源常州板塊市值超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