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斑馬消費 沈庹
上游大規模采購生牛乳,生產環節大量外包,然后打上自養標簽,通過狂轟濫炸的廣告告訴用戶,“奶牛養得好,牛奶才會好”,認養一頭牛在中國乳業巨頭林立的夾縫中崛起。
但是,隨著上交所主板IPO進程,公司的業務底色浮出水面,市場對這個網紅品牌靠品牌包裝崛起,高毛利率、低凈利率的商業模式等,質疑聲不絕于耳。
因其早年依靠類直銷的模式推廣奶卡,監管層在最新的問詢函中直接向公司發問,是否涉及傳銷及非法集資?
認養一頭牛的出生,以及崛起“原罪”,成為公司A股上市最大的攔路虎。
網紅崛起之路
沒有曲折與沖突,就沒有一個好的故事。
2012年,徐曉波準備從香港給孩子帶幾罐進口奶粉,由于違背限購令,他被關進小黑屋長達4個小時,還寫了一份長長的保證書。
彼時,他在外貿和房地產行業摸爬滾打多年,早已實現了財務自由。這場遭遇,深深刺痛了他。
于是,他轉投牛奶行業,2014年北上到奶牛大省河北建立首個現代化牧場康弘牧場。
中國乳業在經歷了2008年的三聚氰胺巨震之后,逐漸復蘇,并就此形成伊利、蒙牛雙寡頭+一眾中小乳業品牌的市場格局。特別是常溫奶市場,幾乎是鐵板一塊。
如何破局?必須得整點絕活。徐曉波選擇的是社會化營銷。
這家企業從奶源著手,強調奶源自給率,宣稱它們的奶牛吃進口優質牧草,喝380米地下深井水,每天伙食費80塊,還要聽音樂,做SPA和藥浴,不斷通過社交媒體和電梯廣告等渠道,向用戶重申“奶牛養得好,牛奶才會好”的品牌主張。
早期,公司采取會員營銷,推出云認養、聯名認養、實名認養等形式,不僅有專供牧場的牛奶提供,最高等級的會員甚至可以給奶牛取名字,所以公司后來更名為“認養一頭牛”。
渠道上,認養一頭牛以電商平臺天貓、京東、淘寶、拼多多、抖音、快手、愛庫存、云集等為主,線下渠道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流入以鮮豐水果為代表的新零售渠道,以古茗、黑瀧堂為代表的新茶飲渠道。
通過這種網紅化的運營,認養一頭牛迅速崛起,成為增長最快的二線乳企。
2017年以來,認養一頭牛先后拿到美團龍珠、德弘資本、KKR等投資機構和鮮豐水果、古茗、云集等產業資本的投資。
2022年7月,公司首次沖擊上交所主板IPO。在遭遇監管機構的問詢之后,公司于近日更新招股書,再度向A股發起沖擊。
高毛利率、低凈利率
網紅身份,幫認養一頭牛獲得了更高的品牌溢價。同等規模、相似標準的產品,認養一頭牛的價格,明顯高于伊利、蒙牛等絕大部分牛奶品牌。
所以,公司產品的毛利率遠高于同行業的整體水平。2022年上半年,乳制品行業重點公司的平均毛利率為25%左右,光明、天潤等公司低于20%,而認養一頭牛達到30.56%。
再以公司主力產品液態奶為例,伊利、光明、新乳業該類產品的毛利率分別為29.96%、24.70%、26.59%,而公司達到32.90%。
產品銷量增長,加之溢價提升,認養一頭牛的收入穩步增長,報告期內分別為8.65億元、16.50億元、25.66億元、15.97億元。
但是,公司業績卻出現下滑,且盈利能力不斷下降。2019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公司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08億元、1.45億元、1.40億元、6814.31萬元,凈利率分別為12.46%、8.80%、5.47%、4.27%。
一般而言,行業內的特色小玩家,盈利能力會優于綜合性的巨型行業龍頭。但是,認養一頭牛恰恰相反。2022年上半年,乳業重點公司平均凈利率高于7%,其中伊利股份接近10%。
主要原因為,認養一頭牛的銷售費用畸高。報告期內,公司銷售費用分別為1.94億元、3.03億元、4.83億元、3.52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22.46%、18.35%、18.82%、22.02%。最近幾年,乳業重點公司這一數據平均為13%左右。
報告期內,認養一頭牛的營銷推廣費分別為7113.01萬元、2.62億元、4.14億元、2.94億元,分別占比營收的8.22%、15.88%、16.13%、18.40%,砸廣告的力度越來越大。
徐曉波曾對外表示,公司的內容傳播“沒花一分錢廣告費”。等到財報披露,就被瘋狂打臉。
這種高毛利率、低凈利率的模式能走多遠?靠砸廣告培育起來的消費者認知,如何持續?
越網紅,越質疑
何況,關于認養一頭牛產品與宣傳的質疑聲,從未停止。
認養一頭牛以自養為賣點,宣稱旗下7座牧場擁有奶牛6萬頭,奶源自給率達到88.17%,在行業內處于領先地位。
這一說法與事實有所出入。截至目前,公司擁有生產性生物資產奶牛共37478頭,其中成母牛18431頭,青年牛11968頭,犢牛7079 頭。
其他的奶牛,應該是來自公司與君樂寶合資的君宏牧業、君康牧業。2018年及2020年,公司參股這兩家牧場,持股均為49%。
除了自營牧場的奶源,采購自聯營牧場的奶源,公司也在行業內大規模采購奶源,其生牛乳供應商包括光明乳業、澳亞集團、中墾華山牧、圣牧乳業、荷斯坦牧業等,報告期內生牛乳采購金額分別為1.09億元、2.10億元、4.11億元、1.42億元。
公司相當一部分產品,不僅奶源來外部采購,甚至連部分生產也進行了外包。光明乳業、貝因美等傳統乳企業務疲軟,便逐漸淪為認養一頭牛等新興品牌的代工廠。2019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公司支付的外協加工費分別為5789.91萬元、1.37億元、8239.56萬元和1714.01萬元。
這么看來,認養一頭牛掌握品牌和供應鏈,原材料和生產重度依賴外部,正是這些年流行的網紅品牌運營模式。
去年年初,公司再度北上吉林,計劃投資肉牛產業,是想將在牛奶行業的網紅運營模式復制到牛肉產業嗎?
這個網紅品牌崛起的過程中,曾與電商平臺合作推出“牧場共建人”、“聯合牧場主”活動,使用類分銷的模式推廣,銷售公司奶卡產品。監管機構在最新的問詢函中直接發問:這一行為是否涉及傳銷?是否涉及非法集資?認養一頭牛予以否認。
在最新的IPO紅綠燈框架下,公司身處限制類行業,并非行業龍頭,且缺乏營銷層面的創新性和核心競爭力,難以形成護城河,如何才能成功叩門A股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