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胡穎君
2月14日,歌斐資產聯合招商證券、高偉紳律師事務所、普華永道,桐灣投資、國盛證券、恒生電子、中泰證券等機構,基于對國內100家私募證券基金進行運營管理情況調研,共同發布《中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營白皮書》。
“對于私募基金行業而言,一方面是投研能力、產品設計能力、銷售能力,它決定了私募管理機構能夠飛多高,但是合規運營、風控能力決定能走多遠。”在白皮書發布會現場,招商證券托管部總經理易衛東指出。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末,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23667家,管理基金數量145048只,管理基金規模達20.03萬億元。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存續數量達92604只,存續規模5.56萬億元。
白皮書指出,對比海外成熟市場的發展情況看,國內私募證券市場在基金運營、治理結構和系統建設上仍有較大上升空間。
在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營方面,國內機構通常使用外包服務機構,與國外相比,由于國內大部分的投資策略相對單一,例如股票多頭策略占絕大多數,場外衍生品使用也較少,所以外包運營服務業務類型也相對簡單。一般來說,投資策略的復雜程度越高,運營的復雜程度也越高,對運營程序的細致度要求也越高,國內的外包模式基本上是由券商提供份額登記、估值外包和基金托管服務。
“這種方式提升了管理人的整體運營效率,也增加了獨立第三方的監督視角,但是操作風險不會因此而減少或消除。當外包服務方過多時,潛在的管理難度也隨之增加,對管理人有更高的要求。”白皮書指出。由于投資人對運營的意識和認知并不強,投資業績仍然是評價基金管理人的第一要素,國內私募證券基金的操作風險無法清晰判斷的可能性較高,這也是國外機構投資人投資中國私募證券基金的最大顧慮之一。
“我們做過很多海外對沖基金的盡調,‘業績’甚至不能排進最重要的盡調指標前三位。二級市場的波動是很大的,每年都有不同的策略跑出來,但是很少有常勝將軍。但是基金的運營是持續的,如果操作風險管理得不好,這個公司基本上可以被列入‘負面清單’,被一票否決掉。”桐灣投資CEO、諾亞國際的高級顧問李宏坦言。
調查發現,國內私募證券管理人的組織架構常設投研部、交易部、市場部(含投資者關系)、綜合管理部(行政、財務)、運營部、IT等部門,大多為簡約型的組織架構,較為扁平,人數普遍較少。私募管理人在發展初期,由于管理規模較小,考慮管理效率而不是治理需要。許多管理人往往將多個職能部門合并。根據對私募證券管理人的盡調結果顯示,目前大部分的私募管理人人數在20人左右。
在盡調的私募證券管理人中,絕大部分沒有設立COO、CFO 職位,而且運營部門主要工作是產品運營而不是基金運營,通常將基金運營、系統維護(除量化策略管理人外)外包給外部服務機構。部分公司會安排外包機構的常駐人員向管理人提供基金運營與系統維護和個性化開發等服務。
白皮書指出,私募證券管理人的中后臺人員及資源投入普遍偏低。由于基金運營完全外包,管理人的運營工作主要圍繞產品相關的運營,如申贖交易、產品備案、產品清算、 開戶等,且非大型管理人對中后臺人員的專業度要求不高。
“很多私募基金公司創始人都是投資出身,既是CEO 也是CIO, 同時也是公司主要營銷官。從人員和組織架構也可以看出目前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的機構化程度仍然較低。”白皮書指出。
然而,相較而言,頭部的超大規模基金管理人的治理結構更正規,中后臺部門的職能分工、隔離也更清晰,中后臺人員的經驗也更豐富。特別是那些接受了國內大機構和國外 QFII 機構資金投資的管理人,在投資人的要求和推動下,內部治理更加規范。
百億量化私募九坤投資合規總監許江濤在發布會現場表示,“公司比較重視合規運營以及風險控制,尤其到一定規模之后,后臺運營、合規、風控對于保障客戶權益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對IT、算力以及算法方面的投入以外,公司也比較重視跟證券監管機構的溝通,以及對政策的研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