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5斗 張玉潔
35斗獲悉,近日,河北英虎農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英虎機械)向上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擬在上交所主板掛牌上市,其保薦機構為德邦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公開信息顯示,目前項目進展為“已受理”。
招股書顯示,英虎機械此次擬公開發行不超過2500 萬股,即不超過本次公開發行后公司總股本的25%,不進行老股轉讓。計劃募集資金約12.87億元,公司承諾,募集的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后,將全部用于擴大生產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其中5.5億元將用于補充流動資金;4.1億元用于玉米收獲機擴產項目;2.5億元用于玉米收獲機零配件項目;0.69億元用于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表1:英虎機械募集資金用途 信息來源:英虎機械招股書
英虎機械獲134項國家授權專利,專注打造“英虎牌”玉米收獲機
招股書顯示,英虎機械成立于2009年,公司總部位于河北保定,其前身為英虎機械廠,現有員工1125余人,是國內領先的集自主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為一體的玉米收獲機械專業制造商。公司擁有一家全資子公司,即河北昊瑞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位于河北邯鄲。
目前,英虎機械的主要產品為摘穗剝皮型和莖穗兼收型自走式玉米收獲機,收獲行數主要為三行和四行,可實現摘穗、剝皮、果穗集箱、莖稈切碎還田或回收等多種功能,具有車身短、操作靈活舒適、可靠性強、收割速度快、適應性強、投資回報期短等特點。
根據官網信息,英虎機械現已成功研發出具有獨特不對行技術的“英虎”牌4YZB-2型、4YZB-3型、4YZB-4型和4YZB-5型系列自走式玉米收獲機。且2009年11月,“英虎牌”玉米收獲機取得了河北省農業機械化管理局頒發的“農業機械推廣鑒定證書”。截至目前,英虎機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不對行撥禾鏈強制喂入、靜液壓行走、高效剝皮、莖穗兼收和橡膠撥禾鏈板式玉米割臺等核心技術,已形成了 134 項國家授權的專利。
圖1:部分收割機產品介紹 圖片來源:英虎機械招股書
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英虎機械實現玉米收獲機銷量3345 臺、4691 臺和 8500 臺,分別位居國內自走式玉米收獲機領域的第四名、第三名和第二名。且在 2019-2021年度,英虎機械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分別為 15.12%、16.2%和 21.3%,行業內品牌知名度正在不斷提高。
據了解,自 2009 年成立以來,英虎機械一直從事玉米收獲機的研發、生產及銷售工作,主營業務及主要經營模式未發生變化。但公司產品的類型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更新迭代,目前已從背負式玉米收獲機逐步發展至自走式玉米收獲機。此外,其產品也從單一的摘穗剝皮型玉米收獲機擴展至覆蓋摘穗剝皮型和莖穗兼收型兩大種類,并開發了收獲行數涵蓋三行、四行的玉米收獲機產品體系。
英虎機械報告期內盈利能力穩步增長,歸母凈利潤表現亮眼
業績方面,據英虎機械財報顯示,英虎機械2019-2021、2022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5.52億元、8.22億元、16.06億元和7.26億元,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7115.22萬元、6710.55萬元、1.89億元和8973.05萬元。
隨著國家糧食安全、鄉村振興戰略以及農業現代化等政策的陸續出臺,玉米收獲機的市場空間也在逐步提升,這為英虎機械銷售收入的增長提供了堅實基礎。報告期內,英虎機械的主營業務收入呈現持續、快速增長的趨勢。其中,2020 年度,公司主營業務收入較上年增長47.45%;2021 年度較上年增長 97.15%;2022年1-6月,其主營業務收入較上年同期增長了14.50%。總體而言,公司近3年盈利能力穩步提升,公司歸母凈利潤表現亮眼。
圖2:英虎機械2019-2021年營業收入及歸母凈利潤,數據來源:英虎機械招股書
從各產品線來看,公司的主要產品為自走式玉米收獲機,其機型分為摘穗剝皮型玉米收獲機和莖穗兼收型玉米收獲機,收獲行數分為三行和四行,是國內玉米收獲機的主流機型。其中,2022年1-6月,四行的摘穗剝皮型玉米收獲機銷售收入占上半年總營收的80.56%,是公司營業收入的主要來源。
表2:英虎機械主營業務收入構成 數據來源:英虎機械招股書
從地區分布來看,公司的產品銷售主要集中在黃淮海地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等多個省份,并逐步向陜西、甘肅、寧夏、內蒙古等西北、東北地區進行市場拓展。報告期內,英虎機械在黃淮海地區實現的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96.80%、97.51%、97.68%和 94.89%,區域集中度較高。
表3:英虎機械分地區營收構成 數據來源:英虎機械招股書
在產品研發方面,英虎機械2019-2021年研發費用投入分別為1835.04萬元、2697.25萬元、4536.27萬元,其占比分別為3.33%、3.28%、2.82%;同時英虎機械擁有1125名員工,其中研發人員82人,僅有7.29%的占比。相對來說英虎機械的研發投入比例較低。
但據其招股書表示,公司多數研發人員均在農機領域深耕多年,擁有豐富的農機技術實踐經驗。其中擁有五年以上玉米收獲機從業經驗的技術人員占比46.75%,擁有十年以上玉米收獲機從業經驗的技術人員占比 18.18%。
表4:英虎機械研發費用投入情況 數據來源:英虎機械招股書
從商業模式來看,截至2022年6月30日,英虎機械與241家經銷商建立了合作關系,主要集中于河北、山東、河南、安徽、山西等黃淮海玉米種植地區,經銷商數量眾多,因此單個經銷商的銷售額占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較小。
2021年英虎機械的前五大客戶分別為天津市增先農業機械銷售有限公司、汶上縣首創農業機械有限公司、順平縣英虎農業機械銷售有限公司(望都縣英虎農機銷售有限公司)、蕭縣鑫浩農機汽配有限公司和鹽山縣昊田農機經銷處(鹽山昌農農機經銷處),其占比分別為4.56%、2.09%、1.99%、1.98%和1.9%,合計占比12.52%。
從下表中不難看出,由于公司正處于成長期,從而容易引起經銷商在前五名排位上的變化。但報告期內,公司不存在向單個經銷商的銷售額超過主營業務收入50%的情況,且前五名銷售客戶中不存在英虎機械的關聯方。因此公司并不依賴單一的、體量占據企業營收份額較大的客戶,服務對象架構較為穩定。
表5:報告期各期,英虎機械對前五大客戶的銷售情況,信息來源:英虎機械招股書
總體而言,報告期內,英虎機械的主營業務突出,整體經營情況良好。英虎機械表示,未來公司將根據“深耕黃淮海、拓展西北、布局東北”的戰略方針,布局適合東北地區玉米收獲的新機型,并計劃于2023年向東北市場小批量供貨,銷售區域有望實現我國三大玉米種植區域全覆蓋。
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和市場維護力度,提升公司綜合競爭力
英虎機械主要從事自走式玉米收獲機械的研發、生產、銷售,主要產品為摘穗剝皮型自走式玉米收獲機和莖穗兼收型自走式玉米收獲機。根據中國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英虎機械所處行業屬于專用設備制造業(C35)。
農業機械總動力是指主要用于農、林、牧、漁業的各種動力機械的動力總和,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機械化水平的重要指標。近年來,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持續、穩步增長。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呈現增長態勢,2021年中國農業機械總動力約為 10.77 億千瓦,同比 2020 年增長2.03%。
圖3:2017-2021年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萬千瓦),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隨著農業機械的不斷普及,我國農業綜合機械化率迅速增長,但是不同作物間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還很不平衡。據農業農村部統計數據顯示,2021 年,我國玉米機收水平為 78.95%,相比于小麥機收水平97.59%和水稻機收水平的94.43%,仍處于較低水平,尚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玉米和小麥、水稻一并被稱為我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2021 年中國玉米種植面積增長 4.98%,產量為 2.73 億噸,同比增長了4.56%。
圖4:2017-2021年我國玉米產量(萬噸)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東北地區是我國玉米高產區,其玉米種植面積占全國玉米面積的39.48%,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玉米種植區域,玉米總產量占比達到了 42.80%。黃淮海地區的玉米種植面積約占全國的35.88%,其玉米總產量占比達34.81%,是我國第二大玉米種植優勢產區。此外,西南玉米區也是中國的玉米主要產區之一,該區域每年玉米種植面積占全國的 11.12%,玉米總產量占比達到了 9.50%。
由于地域的不同以及玉米種植農藝、品種的差異,各地區對玉米的收獲技術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玉米收獲機呈現出區域性和品類多樣性等特點,且不同玉米種植區對玉米收獲機的需求存在一定差異。
根據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1年度玉米收獲機領域市占率前五名分別為濰柴雷沃、發行人、山東巨明、金大豐和九方泰禾,占比分別為22.51%、21.30%、15.10%、13.84%和 9.71%,市場較為分散。未來,玉米收獲機械行業的發展將受到國家政策、產品更新換代等方面的影響,將出現五大發展趨勢,一是智能化、二是自動駕駛化、三是大型化、四是綠色節能化、五是行業集中度明顯提升。
未來,英虎機械將緊緊依托國家“實現全面鄉村振興”和“保障糧食安全”戰略目標,繼續深耕玉米收獲機細分領域,不斷提升英虎系列玉米收獲機產品的系列化、智能化和物聯化的特性,實現東北地區、黃淮海地區等玉米主產地的全覆蓋。
面對重點發展方向,英虎機械制定了具體計劃。未來三年,公司將按進度推進河北昊瑞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建設并投產玉米收獲機擴產項目,提升公司的生產產能,緩解產能瓶頸。同時,通過新建零部件加工項目,引入一流生產設備,加快相關生產車間和工藝流程的技改升級,提高產品零部件的自給率和產品質量。
此外,公司還將進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優化公司現有生產工藝技術,提高公司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盈利能力。并且英虎機械計劃將英虎系列玉米收獲機品牌打造成為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加大現有市場的維護及潛在市場的開拓力度,實現產品銷售收入持續、穩定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