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業評論 王明雅
編輯|葛偉煒
大型商超倒閉與轉型潮持續了近十年——盡管人們已經習以為常它的落寞,但今時親歷龐然大物瞬時陷入泥淖,還是震撼。
去年11月起,有不少消費者發現,所在城市的家樂福貨架大量空缺,店內蕭條,12月,倒閉傳言四起,各地為銷卡排隊的人群擠滿超市收銀通道,持續了近一月。
直至今日,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沈陽、無錫等在內的多個城市,家樂福超市均進入“混亂期”,冷藏柜清空,連排的貨架空無一物,帶包裝紙箱的貨物被暴力扯開口子扔在過道,貼上價簽直接開賣。
這還不是唯一的混亂。
大面積銷卡潮中,家樂福改寫規則,導致以往能夠正常購物的儲值卡只可在有限的商品品類中做選擇,如洗衣液、紙巾、純牛奶一類日常用品,且相較電商渠道動輒漲價數倍。有消費者后悔不迭:“12月去逛超市還可以任意買,因為排隊人多作罷,現在什么都不能買。”
面對恐慌排隊的人群,家樂福中國曾公開回應,倒閉系謠言,北京、昆明等地的店面將在一個月恢復正常。
2月8日,這家公司再度公開了內部會議,名為“開創50天”的會議中,執行總裁張奎表示,要明確家樂福“近場零售服務商”定位,號召員工主動求變,大干50天開創新局面,并強調在業務經營和用戶體驗方面承擔積極責任。
近幾天,零售君實地走訪了北京地區的幾家家樂福,探訪中發現,除卻已知的清倉潮,不少員工的話術都是統一的“升級改造”,而在家樂福四元橋店,改造雛形已經初現,號稱全球首店的“蘇寧易家廣場”將于2月17日正式開業。
目前來看,這場鬧劇如何收場,是一個待解的謎題。除卻易家廣場,近場零售服務商的概念還未實際落地。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家大型商超正在加速消耗消費者信任值。
混亂
“2021年10月之后就開始回款不規律了。”一位家樂福供貨商告訴新零售商業評論。他的公司目前被家樂福拖欠了近100萬元賬款,開始時“催一下給一下”,但去年6月份后再也沒有回款。
不過,他的情況并非最嚴重的,這位供貨商表示,據他了解,被欠幾百萬幾千萬的公司不在少數。
幾天前,零售君分別走訪了北京家樂福龍德廣場、四元橋和健翔橋三家門店,目前均在正常營業,但大部分貨架已空。因為進店顧客稀少,不少工作人員百無聊賴地聚在一起聊天。另有消息稱,家樂福員工已經發不出來工資,不少高管去年起大幅降薪,取消福利。
三家門店的冷凍和冷藏柜大部分都已經清空熄燈,四元橋店還貼出了“設備調試中”的告示。
生鮮區是“擺爛”的重災區。有消費者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明顯發霉的面包標簽顯示當天生產,零售君也注意到,有成袋的山藥干癟霉變,未經篩選直接堆積在貨架上,相較之下,零食區的食品包裝袋落灰不算什么了。
日用品區,不少翻亂的雜物隨意堆砌,已經無人整理,帶包裝紙箱的商品也直接出庫售賣。
比起春節前后排隊銷卡的人流,如今已經不算多。最主要則是,家樂福開始限制購物卡使用范圍,同時大幅提高商品售價,引發消費者不滿。
零售君注意到,一款在藍月亮天貓旗艦店售價46.9元的2kg瓶裝洗衣液,在家樂福售價79.8元,離譜的是,3kg瓶裝又標價64.9元,且都標注了“購物卡系統升級,暫不支持購物卡結算”字樣。
小紅書上,不少消費者分享了自己的銷卡心得,有人不得已一口氣購買了20箱純牛奶,也有人靠囤積食用油、洗發水才銷完了卡。
為此,不少家樂福門店設置了“購物卡可用”采買區,如紅酒、徐福記點心、家用電器等,售價普遍要比電商平臺貴30%~40%。
家樂福四元橋店結賬出口,甚至直接擺放了幾臺洗衣機和電冰箱,標注“可用家樂福卡”,但以那臺冷門的倍科冰箱(型號:GNE0345BG)為例,標價6499元,在淘寶查詢,目前已經搜索不到在售新品,只有一家店鋪在賣樣機,售價3299元。
一位在紅酒區停留許久的男士也向零售君吐槽:“便宜的不能用卡,能用卡的幾百塊一瓶卻連牌子都沒聽過,太坑了”。
最終,不少儲值卡又都“肥”了黃牛。超市門口、社交媒體上,不少黃牛出價五折、甚至三折大規模收購家樂福儲值卡,直言:“與其高價買東西,不如直接變現。”
因果
普遍認為,蘇寧是家樂福中國的最大變量。
2019年,蘇寧易購子公司蘇寧國際以人民幣48億元的價格拿下家樂福中國80%的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家樂福集團則持有剩余的20%股權。
蘇寧的目標是,通過收購家樂福中國完善全場景業態布局,快速獲取優質線下場景資源和一二線優質物業,同時與原本的家電等業態融合,簡言之,是蘇寧做線下零售的關鍵一步。
那時的蘇寧,連續三年都在大手筆“買買買”,收購萬達百貨旗下37家百貨門店,西班牙便利店迪亞天天,全部轉型為蘇寧小店,以及廣為人知的參股恒大,參與對賭,其中設想之一,也有圍繞恒大地產,布局其社區小店。
后來的結果都知道了,蘇寧失速,轉型關難過,最終跌入敗局,依靠賣股權、賣資產殘喘,并多次“被破產”。
不久前,蘇寧易購發布2022年業績預告,預計全年營收約730億元,同比下降47.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虧損為95~115億元,同比減虧73.42%~78.04%。
當然,當我們回過頭看,蘇寧并不是瘋魔。一方面,作為一家線下為主的傳統零售集團,亟需在線上化大潮中轉型,另一方面,無論入股家樂福,還是做社區小店,都是當時零售業線上線下結合的潮流,典型是阿里巴巴入股高鑫零售,物美收購麥德龍,京東做京東便利店。
核心問題是,蘇寧低估了家樂福轉型的難度,高估了自己的行動能力。
收購家樂福后,時任家樂福中國CEO的田睿提到過,48億元人民幣拿下80%股權,毫無疑問是一筆便宜的買賣。
彼時的家樂福,在國內還擁有210家大型商超及24家便利店。作為一家1995年就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根基深厚,供應鏈等基礎設施經驗是蘇寧渴求的財富。
但家樂福集團選擇低價甩賣套現走人,自有其考量。賣身前,家樂福中國已經資不抵債,連續多年虧損,轉型有心無力。
以歐尚、麥德龍等為代表的外資企業們,紛紛賣身,可惜不是每一個接盤的金主都是阿里巴巴、騰訊和京東。家樂福的接盤者蘇寧,本身就風雨飄搖,還野心賊大。
上述供貨商也向零售君提到,自從蘇寧接手家樂福更換了新系統,就明顯覺得更難用,似乎這家大商超被吞噬的結局一早就注定。
蘇寧后悔了嗎?
2019年,收購合約規定,若家樂福集團選擇于收購日后滿兩年的九十天內,將所持有的剩余20%家樂福中國股權,按照協議約定的固定價格轉讓給蘇寧國際,蘇寧國際則須無條件購買。兩年后,兩家公司就分期購買安排達成一致(共計12億元的履約擔保),目前,蘇寧國際已支付2.04億元。
去年11月,蘇寧易購發布公告,子公司蘇寧國際與家樂福集團達成協議時的客觀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雙方就剩余股權的收購發生了較大爭議,目前,正按照約定爭議解決方法在進行處理。
難題
位于北京四元橋的蘇寧易購×家樂福物業,目前正亟待“全球首家蘇寧易家廣場”開業。零售君探訪一圈后發現,除卻位于二樓的家樂福未知改造方向,其他空間已經基本成型。
這座名為“蘇寧易家廣場”的新店,還是以蘇寧易購為主體,匯集了傳統的家電家居智能手機等品牌。一層圍擋中,即將引入理想、比亞迪等新能源汽車,此外,還有優衣庫、迪卡儂等品牌(這兩家是原有的)。
一位原本在此經營飯店的老板告訴零售君,為配合這次改造,去年就應要求搬離。
目前整體看下來,餐飲略蕭條,只有半天妖、西貝等幾家連鎖品牌可選,大堂入口處,引進了星巴克、奈雪的茶、詹記桃酥等小食飲品店,但也不多。
并不清楚“易家生活廣場”的改造方向是否會被復制到其他店,但不得不說,它的可復制性實在不高。四元橋的特殊性在于,一條馬路相隔,是北四環宜家商場,不遠處還有居然之家,在這帶形成了北京北部的家具家居購買圈。
家電產品線下本身萎靡,蘇寧易購或可承接來自宜家商圈的流量完成轉化,此外,在宜家餐廳之外,提供別的餐飲選擇。但離開四元橋,該模式似乎并不適用。
2023年元旦,家樂福中國CEO龔震宇在內部致辭中提到,家樂福正在推進“近場零售服務商”戰略轉型方向。
而在急速墜落的當下,其內部也再次提出了快速轉型的要求,會議名稱“開創50天”,側面印證了這家公司的焦頭爛額。
近場零售服務商并不難理解,一方面,是抓即時零售風口,在O2O核心服務門店周邊3公里范圍用戶基礎上,探索10公里、15公里范圍內消費市場和消費需求洞察,用集約的方式整合供應鏈、門店、社群等。另一方面,是快速推動門店模型改造,提高獲客效率等。
換言之,就是在大賣場已經落伍的當下,向小門店和即時零售轉型,這應當就是零售君探訪過程中,家樂福員工統一話術的“升級改造”。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22年中國即時零售發展報告》中提到,尤其是近兩年疫情反復,極大培養了用戶的到家需求,特別是遭受疫情沖擊較大的城市,即時零售業務急速攀升。普遍認為,未來幾年,即時零售復合增長率將保持高位,預計到2026年,相關市場規模將超1萬億元。
即時零售就是依托社區附近的實體店,用最快的速度將生鮮、日常生活用品等配送上門。美團買菜等生鮮電商的前置倉、盒馬,以及沃爾瑪等大商超紛紛上線的1小時達,都屬于這個范疇。
大賣場臃腫,縮減規模,精簡SKU,爭搶剛需又高頻的社區生意,看起來是一條好途徑。2020年,大潤發就先嘗試了大潤發mini店,即小潤發,單店面積約600平米,以生鮮產品為主。
可惜的是,賽道擁擠,很難等家樂福了。美團、叮咚、盒馬、樸樸超市等,早已把市場廝殺成了紅海。
去年,會員店大火,家樂福在上海加速推出相關店型,但浪潮過去,依然只有山姆出圈,拿下中產,培育十數年的功力,并非后來者一朝一夕可以學會。
關于家樂福最新的消息是,家樂福中國首席運營官張其喆已于近日離職。而據媒體報道,除張其喆之外,還有多位副總裁也于近日離任。
家樂福,何以至此。
* 本文配圖均為新零售商業評論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