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野馬財經 徐長卿
編輯|武麗娟
白酒企業IPO道阻且長。
2月8日,有消息稱國臺酒業考慮去香港進行IPO,融資規模為5億美元。對此,公司相關負責人回應稱,以正式公告信息為準,目前無法正面回應。
縱觀近年來白酒企業在資本市場的IPO之路,事實上皆難言坦途,赴美赴港是否能成白酒企業新思路?國臺酒業能否成為“醬香白酒第二股”?
國臺發展之路一波三折
2001年,已經通過醫藥行業賺到第一桶金的閆希軍,花費500萬元在貴州茅臺鎮收購一座酒廠。他將酒廠命名為“金士力酒業”,這與他的天士力品牌僅一字之差。作為天士力集團大健康產業的延伸產業,強關聯藥牌的“金士力酒業” ,在宣傳上也喊出了要打造最健康的白酒的口號。
在業內看來,從未涉足過白酒的天士力,這樣的重金投資行為,無異于一場賭博。彼時,市場上還沒有“茅臺鎮酒”的概念,除了茅臺,其他都算是散酒。更重要的是,千禧年前后的白酒行業形勢并不景氣,加之此前“秦池標王事件”和“山西假酒案”的余波,白酒行業也承受了巨大的輿論壓力。
此后的幾年中,閆希軍雖借助天士力藥物質量控制優勢,聯合國家酒檢中心等權威機構,推行三級質量控制體系,也花費數億資金用于宣傳,雖也贏得了社會層面上的榮譽與褒獎,但始終沒有打造出金士力酒的品牌,因為金士力的品牌名實在無法讓消費者聯想到酒。
2011年,閆希軍果斷放棄斥巨資打造的金士力品牌,改回原來的名字——“國臺”,但改名亦是風波。
“國臺”這一詞常用于海峽兩岸的政經往來事務活動中,而“國”對于一般消費者而言,通常代表“國家”的含義。閆希軍在申請注冊“國臺GUOTAI及圖”商標,即“國臺”系列商標的延伸使用時,就曾被國家商標評審委予以駁回。雖然后來在二審中勝訴,但有法官后來專門撰文指出,二審法院的部分判理“似乎值得探討”——根據《商標法》規定,有“其他不良影響”的標志不得作為商標使用。
改名的行為其實也是對標茅臺的“靠近戰略”。因為“國臺”聽起來就像是“國酒茅臺”的簡稱。這樣的戰略也引發了與茅臺的糾紛。
2019年,閆希軍的白酒生意版圖中,還增加了其收購的醬香型白酒知名品牌——懷酒。由于懷酒官網上有“赤水河畔二茅臺”的宣傳信息、并且實物商品的外包裝上有“同宗醬酒”和“赤水河畔二茅臺”,最終被認定為侵權。該案甚至還被作為“不當使用名人題詞構成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的典型判例。
不過這并不影響國臺的資本之路。其實早在2011年,國臺銷售額超過10億元時,就宣布開啟上市計劃。2018年啟動IPO股改,2019年6月披露輔導備案材料。2020年5月,國臺酒業遞交《招股書》,擬登陸上交所主板。
然而,同年11月,證監會要求國臺就收購懷酒酒業有關事項、實控人關聯企業同業競爭等47項問題進行說明。一年后的6月,國臺酒業主動撤回了上交所IPO申請。針對此事,國臺董事長閆希軍當時回應媒體稱,“計劃調整完最晚十月底再報(IPO材料)”。只是,國臺此后IPO并無進展。
白酒營銷專家肖竹青對“酒訊”表示,醬酒熱下,國臺酒業最大的困難是供不應求,經銷商打款以后拿不到貨,而國臺酒業撤回上市材料的原因則可能是想進一步增加融資額,加大力度擴充大曲醬香酒生產產能。
遇上醬香酒的時代,也有狂飆后的隱憂
2022年,醬酒行業迎來騰飛新機遇。這年初,國務院正式發布《國務院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意見》多次提及貴州白酒發展,如:發揮赤水河流域醬香型白酒原產地和主產區優勢,建設全國重要的白酒生產基地。推動傳統產業全方位、全鏈條數字化轉型,引導傳統業態積極開展線上線下、全渠道、定制化、精準化營銷創新。
而隨著年中《白酒新國標》的頒布,及行業門檻的提高,也意味著純糧固態發酵的醬香型白酒,有望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與市場份額。
中國酒業協會數據顯示,在未來10年內,醬香型白酒市場份額有望繼續提升到30%。到2026年,醬香型白酒行業的銷售收入將達到2556億元,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6.5%。
面對醬酒熱的持續升溫,近幾年爆發式增長的國臺似乎通過全國化深度布局抓住機遇、搶占市場。《招股書》顯示,國臺2017-2020年營收分別達到5.73億元、11.76億元、18.88億元、40.05億元,同期凈利潤分別實現0.47億元、2.4億元、4.11億元、8.18億元,僅四年時間,其營收利潤分別暴漲約7倍以及17倍。
在2022年經銷商大會上,國臺酒業對外透露,2021年含稅銷售額已超過百億元,2022年國臺計劃目標含稅銷售額為115億元左右。
爆發的業績背后,國臺酒業頻繁的關聯交易也引發了證監會的問詢。《招股書》顯示,在國臺的前五大客戶中,天津帝泊洱生物、天士力醫藥、廣東粵強、湖北粵強、廣東益潤均為國臺酒業關聯企業。這讓百億銷量的成色有待考量。
此外,還能從《招股書》中得知,2018年以來,國臺酒業經銷收入占比高達96%。就在這一年,國臺進行增資,新增注冊資本7029.3萬元,由“金創合伙”、“共創合伙”和“合創合伙”三家新股東以貨幣方式出資,102家經銷商通過合伙,間接持股國臺酒業。在國臺的股權激勵下,經銷商們紛紛響應號召,開啟了囤酒潮。但由于國標酒價格倒掛,渠道壓貨嚴重等因素,連續引發經銷商訴訟。若遲遲無法上市,被“綁定”的經銷商會成為國臺的隱患。
2022年前三季度,多數白酒公司保持了營收的高速增長,但存貨高企的背景下,如何消化庫存推進動銷,對于疫情反復下的白酒企業最為重要。
華創證券分析認為,去年國慶期間整體動銷平淡不及預期,經銷渠道庫存相對良性;分銷及終端庫存壓力提升,進貨意愿不高,部分長尾品牌出現甩貨現象。考慮到終端動銷持續平淡不及預期,預計四季度庫存和批價或許將進一步承壓。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現在基本上都是頭部企業動銷會比較快,中小型的小微企業,區域型的企業,動銷不行,因此庫存就肯定大。所以說,越來越多中小型白酒企業的庫存都在翻番。
國臺IPO之路還有多遠?
不僅是國臺,自 2016年3月金徽酒(603919.SH)成功上市后,白酒板塊已7年未迎來“新成員”。西鳳酒四次折戟IPO,習酒、郎酒也站在IPO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從。
不久前,網上流傳出一份“IPO紅綠燈行業審核標準細則”。其中提到,從事白酒產業的企業屬于“禁止上市”的業務。這條信息隨即引發了市場對白酒企業上市前景的擔憂,白酒板塊一度重創。
行業人士指出,資本市場不缺乏酒類股票甚至白酒股票,而且白酒行業存在二級市場泡沫等問題,這也就意味著監管部門不得不以更嚴苛的標準審查白酒企業,所以白酒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的難度變大,部分酒企赴港或赴美上市成為最優解。
但國臺的港股之路前景也并不明朗。
朱丹蓬分析,國臺近幾年得到了高速的發展,但背后更多是激進策略,為了快速取得規模效應去進行IPO。所以整體運營模式這一部分,應該會存在一定紕漏,未來想在港股上市也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
不過由于港股實行注冊制,上市的時候如果并未發現問題,上市希望很大。
廣科管理咨詢首席策略師沈萌認為,此前傳言的“A股審核制設置行業‘紅黃燈’,白酒屬于紅燈行業的傳聞”可信度很高,因此白酒企業很難在A股上市。另外,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白酒的理解需要時間,短期內白酒港股會集中部分內地背景的資金,加上品牌知名度和業績較弱,二級市場的交投活躍或許存在較大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