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高佳
編輯 | 劉海川
隨著疫情防控政策調整,春節過后,東南沿海城市再次出現招工搶人的“盛況”。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2年勞動年齡人口相比2021年減少666萬人,這更加深了輿論對2023年“招工難”的擔憂。
在沿海制造業城市浙江省寧波市,人社部門先后組織了43支小分隊前往江西、四川等內陸省份募工,以保障春節后企業順利復工復產。
界面新聞在寧波當地觀察發現,“招工搶人”現象背后,其實是季節性用工反彈和疫情非正常斷工的疊加效應,隨著寧波本地制造業企業的智能化轉型,高素質、強專業化的人才短缺才是未來當地人力資源面臨的主要困境。
開年“搶人”
寧波是2023年春節后,最早開啟跨省招工的城市之一。
當地紡織行業的龍頭企業申洲集團,從1月27日(正月初六)開始,陸續派出193輛大巴車,在全國15個省設了331個返崗接送點,跨越大半個中國接員工返崗。截至1月29日,有近1萬名員工乘坐返崗大巴車回到了位于寧波的制衣工廠。
1月28日(正月初七),寧波市人社部門也組織起43支小分隊、200多家用工企業,分赴安徽、江西、四川、云南、貴州、湖北、河南等12個省份開展赴外勞務招聘行動。寧波市還出臺了交通補貼等扶持政策,獎勵用包機、包車等方式組織員工返崗的企業。
截至2月12日,寧波赴外招聘“小分隊”參加了近60場省外招聘活動,提供崗位數超5萬個。截至2月10日,寧波全市組織包車377輛、包專列6趟、包機2架,接返員工近1.85萬余人。
這些數據可見“搶人”的急迫。寧波市就業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向界面新聞介紹,人社部門組織赴外招聘,點對點接返的機制形成于2020年疫情暴發期間。彼時交通不暢,企業招不到工人,需要政府部門幫助打通 “從出家門到進廠門”的一條線,此后,這項機制延續下來。

2023年春節前后,寧波市人社部門對全市300家用工較多且較有代表性企業開展了3次用工調查。調查顯示,300家企業中,節后有招工計劃的企業232家,占77.33%,用工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業,以一線普工為主,占84.11%。
和往年相比,今年春節,寧波市企業招工普遍面臨著假期延長、開工延后、返鄉率上升和在崗率降低的情況。這也是今年人社部門繼續赴外招聘、點對點接返的重要原因。
該負責人還提到,為幫助企業穩崗促生產,寧波市年前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例如春節返崗交通補貼,在2023年1月21日至2月5日,對企業組織員工返崗,或省外勞務協作輸出地輸送員工返崗的,符合條件的按包車費用的50%給予補助,最高不超過20萬元;對自行到寧波市企業返崗就業的非本市戶籍員工給予返崗交通補助,補助標準為市外省內100元/人、華東地區300元/人、華東地區以外500元/人。
“補貼對企業來說,信號意義大于實際作用。這代表著政府的一種鼓勵和支持,也給務工人員帶去關愛,讓他們感受到寧波對他們的歡迎。”該負責人表示。赴外“搶人”有其必要性,也出于這樣的原因,“我們帶5萬個崗位出去,數量雖不算多,卻能體現政府的姿態,說明政府重視,也盡心為企業服務。再者,也能宣傳展示寧波就業創業的良好氛圍。”
落寞的"螺絲工"
雖然寧波用工需要去外地搶人,4個來自貴州省銅仁市的男青年卻在這里屢屢碰壁。2月2日,春節開工已過一周,他們還在人才市場外的展板前張望,這是來到寧波的第九天,他們的工作依然沒著落。
這里是寧波市奉化區,是“奉幫”裁縫的起源地,制造業發達,約有600多家年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
展板上羅列著奉化區近日要舉辦的招聘活動,從正月初一直持續到中旬?!巴鈦韯展と藛T專場招聘會”“失業人員專場招聘會”……這些內容吸引他們駐足,但不像零工市場,這里沒有起勁吆喝的中介,那張巨大沉默的展板,讓四個年輕人暫時迷失了方向。站著看了好一會兒,他們決定找人問問,“哪里招人?”

四人中年紀最小的阿強,今年20歲,進廠上班已有3年。正月十五前,許多工人還沒復工,奉化街上空蕩蕩的。在這樣的冬月里,阿強只穿了件薄外套,一上午急匆匆地轉了好幾個地方,沒見合適的崗位。
2022年阿強的工資并不高,每小時能掙到15、16元。他原本不想再來了,“去年待遇不好,上一整個夜班才給200塊。”但留在老家,他能找到的工作也只有在奶茶店打工,或是種菜、賣菜,一個月最多掙2000元。但是在寧波,要是能進好點的工廠,每月也能掙五、六千元。
四人當中目標最明確、年紀最大的是28歲的楊廣,他有些憂心忡忡:“找一個技術工種,對我來說,就是目前最理想的工作?!彼s在“返工潮”之前到達寧波,本以為能搶到好的工作機會,但是找了一周,還一無所獲。
“明天再來吧,今天的招聘已經結束了?!比瞬攀袌龅谋0惨痪湓捵钄嗔怂麄兿胍稍兏嗲闆r的欲望。楊廣不想放棄,看著墻上掛的人力資源公司招牌繼續問,“那這些(公司)是做什么的?”“給大學生找工作的?!北0差^也不抬地回答。
四個人悻悻退了出來。他們是“打螺絲的”——電子廠流水線上最底層的工種?!霸俚絼e處看看”,騎上電動車,四個年輕人很快消失在海濱城市的風里。
“最優選擇是機器”
“打螺絲”,林俊鵬有挺長一段時間沒聽過這個詞了,“以前,廠弟廠妹統稱‘打螺絲的’?!彼@樣解釋詞語中隱藏的含義,“咱倆一塊兒打籃球,你投球總是不進,我就說,‘找個工廠打螺絲去吧’”——“打螺絲”是那種人人可勝任,卻都不愿做的工作。
林俊鵬是奉化本地人,“90后”,從父親那接手了一家電力金具公司,主營業務是給電網工程提供零配件,公司有一線工人30人,大多來自浙江省內,還有些來自江西省和湖北省。
對許多工廠來說,2023年意味著重生的機會。林俊鵬也這么想,“過去三年賺不到錢,可以推脫給疫情,現在疫情結束了,再賺不到錢,只能怪自己了。”
源源不斷的訂單是形勢向好顯而易見的證明。林俊鵬的工廠往年在元旦之后就不再接單,和電力相關的建筑行業放假早,他們備完貨也跟著提早休息,工人們臘月二十前后就會返鄉。但2023年春節,直到臘月二十七,訂單還在涌來。往年正月十五前,幾乎沒生意可做,但是今年,正月初八復工,初九就來了急單。

雖然訂單壓力很大,林俊鵬卻不打算招人?!拔覀冋谧龅氖虑榫褪亲寵C器逐步代替人。”他講話時語氣堅定:“投資自動化生產線,投入是一次性的,收益是持續的,長遠看,一定能節約人力成本,釋放產能?!?/span>
在林俊鵬設想中,一座理想的工廠,2000平方米的廠區設置一個工人崗位,三班輪崗操控就足夠。但同時,他強調,“工人學歷和技術水平應當比較高,因為他們要操控的不再是設備,而是系統?!?/span>
他的工廠向“全自動化”轉型,還有一項迫不得已的原因——工人“斷層”,實在難以招到能穩定工作的年輕人。目前,廠里一線工人的年齡大多在35歲以上,他們因有養家糊口的壓力,不會有太大變動。
“但到了55歲,人的注意力減退,身體也開始吃不消”,林俊鵬介紹,他朋友廠里最近就出了意外,一名年紀較大的工人下班后在快遞站做兼職,搬貨時意外猝死,事情雖沒發生在工廠內,這位朋友依然負有賠償責任。
林俊鵬不免考慮,“找不到下一代接替的工人,該怎么辦?”最優選擇是機器,卻不是在人力市場徘徊的年輕“螺絲工”?!八麄円话阊鄹呤值?。”林俊鵬心里自有關于新一代打工人的畫像:“每做一段時間就換一個工廠,始終穩定不下來?!?/span>
這一推斷不無道理,阿強的工作計劃,恰好可以印證林俊鵬對年輕工人的顧慮。“我先到處看看機會?!卑娬f:“但不管找不找得到(工作),做得怎么樣,我只能在這待到8月份。8月份,我要回家參加朋友的婚禮,然后休息。”
打工不如送外賣
多位調研農民工歸鄉的研究者認為,近年回流中西部的工人,很多已不會再回到沿海地區。一項明顯的變化是,來自河南、湖南、江西等中西部省份的工人在減少。近年,富士康、比亞迪、寧德時代等大型制造企業生產基地正在從沿海地區遷至河南、四川等曾經的勞務輸出大省,這為工人創造了大量當地就業機會。
這也導致了沿海地區城市的“搶人”力度越來越大。中山、福州、深圳、無錫……相比往年,今年加入“復工搶人”隊伍的城市開“搶”時間更早,競爭更激烈。
而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的趨勢卻在持續,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2年中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相比2021年減少666萬人,這更加深了輿論對2023年“招工難”的擔憂。

“招工難”將如何影響東南沿海的制造企業?界面新聞發現,中小企業主林俊鵬提到的“工廠不需要人”“機器替代人”已是不同規模企業的一種戰略性選擇。
“工人基數大,即便少了600多萬人,到我們這一層,招工時是看不出來的?!绷挚※i說。雖然中西部一些產業發達地區外出務工的人員在減少,但近年來從云、貴等省份來寧波打工的人在增多?!爸灰胝腥耍€是可以招得到?!绷挚※i認為道理很簡單,“每個人都想要更好的生活,只有發達的地方才能提供更好的生活,才有更多機會賺到錢?!?/span>
在奉化經營一家智能裝備制造企業的唐杰也表示,他目前主要考慮的不是招工,而是縮減工人規模。唐杰的工廠有180多名一線員工?!叭绻?00萬元買機器,員工人數就能減少1/3,我馬上就會買。”他說,問題在于工廠目前主產的產品裝配工序復雜,相應智能化改造的成本也更高。
這更像是經歷“用工荒”教訓之后的未雨綢繆。“現在人口紅利在減少,這是很多企業‘被迫’智能化改造的原因,我們承擔不了大量員工流失的成本。”唐杰說。
他和林俊鵬有一樣的擔心,“換位思考,如果是我在工廠上班,一天拼命干10個小時掙6000元,那真不如去送外賣。”唐杰認為,“送外賣、跑滴滴,就是年輕打工者在當前社會情況下的工作首選。”
刷短視頻時,他常常刷到“附近的人”——他們車間的年輕工人。“架個手機,一邊直播一邊打螺絲,打了十幾天以后,他發現打螺絲好像沒什么意義,用別的辦法賺錢也行。”唐杰必須在這種情況愈加頻繁地到來之前,完成他的計劃,“5年之內產品轉型,同時改造生產線,提高自動化程度?!?/span>

寧波市就業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告訴界面新聞,“00后”“10后”這代年輕人,更少愿意接受流水線工作,這類工作由機器代替完成也是趨勢。企業被倒逼進行轉型升級,以后,靈活就業崗位會越來越多。
雖然建設無人車間是未來趨勢,但工廠仍然需要用工,只是用工的方向變得不同,原來需要普工,現在更需要技術工,“人社部門的工作則始終是依據市場變化,對接用工方和工人兩方的需求,為他們搭建橋梁?!痹撠撠熑私榻B。
技術工才有出路
27歲的貴州人佘黎在寧波一家“較為理想”的工廠上班。這是一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年出廠2000多萬件成品,所需電子板全部交由電子貼片車間的100多名員工生產。
在電子貼片車間,工人做的最多動作是拿取物料,所有的組裝工序都由設備完成。設備對成品的功能性進行檢驗,工人則負責檢驗產品外觀?!叭烁袷窃谳o助機器工作。”一名80后工人有這樣的感受。
進入車間的新員工,需要接受日常工作培訓,包括對設備提示錯誤代碼的識別等工作內容,歷時11天,佘黎通過了新員工考核。這項考核有一定篩選比例,考核通過意味著掌握了75%的工作技能,達到獨立上崗資格。作為一名學習能力較強的員工,他又被安排學習了設備的維護及保養。

入職五個月后,佘黎成為生產線“線長”,他擁有管理才能,被任命管理42名一線工人。他的職責不僅包括監督生產,還要完成與企業文化建設相關的工作?!叭宋年P懷”是這位“線長”現在經常提到的詞,他組織工人參與每日心情簽到,帶頭參加各種興趣小組和比賽,他關注每個工人的情緒,在他們心情低落時,及時給予撫慰和開導。
這構成年輕工人們愿意留在工廠的原因。“有薪酬福利優勢,有人文關懷,有發展空間。”注塑車間一名80后領班這樣總結,他已經在這兒工作了九個年頭。
來到電子車間工作的第二年,佘黎報考了在職大專。去年,他順利入學,開始通過網課學習機電一體化專業?!皝淼竭@個公司以后,我感覺學歷真的很重要。”他說,“有學歷,才可能有上升空間?!彼€介紹了身邊四、五個同事一起報名入學。
現在,佘黎和曾經“廠弟”的身份越來越遠,他正逐漸成長為一名技術工人,培養起對職業的認同和對自己的認可。在人才市場徘徊的楊廣,就夢想成為像佘黎這樣的工人。
楊廣需要滿足哪些條件,才能來到他所在的車間工作?佘黎說,首先是學歷。他所在的車間,近年招工對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前要求初中生,現在最低要求高中生。”面試官又特別重視應聘者的穩定性。佘黎認為,他當時被錄用,最為重要的一項原因就是展示出了自己傾向穩定的擇業態度。

楊廣很有可能沒法像佘黎一樣獲得好運。他對當地人社部門助力企業招工的扶持政策和招聘活動了解甚少,初中學歷也讓他難以在智能化轉型的企業中得到一個比從前更“珍貴”的工人崗位。
2月5日(正月十五),大多數企業已經開工,奉化再次熱鬧起來,楊廣的工作卻依然沒有著落。2月10日,他終于決定換個方向,開始備考駕照科目四考試。成為技術工的夢想正在幻滅,在找工作的第十六天,楊廣決定“不找了”,“考完駕照,去幫別人開車,開滴滴?!?/span>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阿強、林俊鵬、唐杰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