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玉
中國人民銀行周五發布數據顯示,1月,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4.90萬億元,創單月歷史新高,同比多增9227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5.9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1959億元。
信貸、社融均超預期。數據發布前,界面新聞采集的6家機構預測中值顯示,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3.64萬億元,新增社融5.29萬億元。分析師表示,經濟修復節奏加快,帶動企業貸款大增,是信貸“開門紅”的主要推動力。
央行數據顯示,1月,企業部門貸款增加4.68萬億元,同比多增1.32萬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增加3.50萬億元,同比多增1.40萬億元,短期貸款增加1.51萬億元,同比多增5000億元。
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界面新聞表示,企業部門貸款多增的背后有兩個原因,一是經濟修復預期增強,企業融資需求大幅上升;二是,1月10日,央行、銀保監會聯合召開主要銀行信貸工作座談會,要求各主要銀行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節奏,適度靠前發力。
“這意味著在經濟修復節奏較快推動下,寬貨幣向寬信用傳導的一條路徑正在有效打通,而且可持續性比較強。我們預計,2月信貸還有可能繼續保持同比多增勢頭。”他說。
上海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鄭嘉偉表示,企業貸款無論是增量還是結構均釋放出積極信號,可以認為企業對于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后經營信心的恢復,也可以認為部分企業從債券融資轉向信貸融資,疊加政府財政資金加快投放,支撐了信貸投放力度。
居民部門來看,1月,居民貸款增加2572億元,同比少增585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341億元,同比少增665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231億元,同比少增5193億元。
分析師指出,居民中長期貸款同比繼續大幅少增,顯示購房意愿依然不強,接下來房地產支持政策還需要進一步加碼。和中長期貸款相比,短期貸款表現則超預期,顯示居民消費能力在修復。
王青指出,如果將今年1月與去年春節所在的2月比較,今年1月居民短貸大幅多增3252億元,這與疫后消費、經營活力回升相一致。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表示,雖然1月居民消費熱情回暖,但尚未達到疫情前水平,當月居民儲蓄存款同比多增7900億元,預防性儲蓄動機仍在。
新增人民幣貸款同比大幅多增也導致當月社融超預期增加,不過,受春節假日錯位因素的影響, 直接融資同比大幅少增。其中,企業債券凈融資1486億元,同比少4352億元,政府債券凈融資4140億元,同比少1886億元,股票融資964億元,同比少475億元。
也有分析師指出,企業債券凈融資大幅少增與中長期債券發行利率較高以及信貸投放力度加大對債券融資形成替代有關。
央行在本次發布的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統計數據報告中指出,自2023年1月起,將消費金融公司、理財公司和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三類銀行業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納入金融統計范圍。由此,對社會融資規模中“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和“貸款核銷”數據進行調整。
央行還表示,截至2023年1月末,上述三類機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8410億元,當月增加57億元;貸款核銷余額1706億元,當月增加30億元。文中數據均按可比口徑計算。
王青表示,短期內,這一統計口徑變化對社融統計影響很有限。截至1月末,這三類貸款余額為8410億元,在350萬億元的社融余額中占比約0.24%;增量57億元,占比不足0.1%。
他進一步表示,從未來發展看,消費金融公司提供的融資大多會直接流入實體經濟,但參考消費貸款走勢,增速不會太高,甚至可能低于各類貸款余額增速。后兩者主要業務是金融投資,直接流入實體經濟部分相對較少。
“我們判斷,即使發生類似上年11月大規模理財產品贖回事件,對社融統計的影響也不大。”王青說。
另外,截至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273.81萬億元,同比增長12.6%,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個和2.8個百分點。
M2增速再次創下2016年5月以來新高。梁斯表示,銀行信貸投放大幅多增是主因,銀行信貸創出天量,信貸創造能力增強推動存款規模上升。此外,M2高增也和居民預防性儲蓄、股市大漲有關。1月,A股市場持續向好,資金流入股市,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1.01萬億元,同比多增1.19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