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酷玩實驗室
要說今年過年最火爆的事情,看《流浪地球2》肯定跑不了。
五年前,它的前作一腳踹開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讓世界看到“帶著地球去流浪”、“飽和式救援”、“集體主義精神”下的浪漫又悲壯的中國科幻故事。
小破球2果然不負眾望,不僅完善了世界觀架構,讓故事線更加復雜精彩,還拉滿了各種特效和大場面。
但和其他的科幻電影截然不同,《流浪地球2》用特效與劇情突出呈現了硬核且真實種種科技裝備,有一種似乎在科普近未來人類的科技樹的感覺。
為了搞清楚《流浪地球2》背后隱藏的信息,我果斷二刷了一遍iMax版本,終于找到了答案:原來《流浪地球2》不僅僅是一部科幻片,更是一部令人嘆為觀止的紀錄片。
01 硬核科技,核心卻是“無人之境”
為什么說流浪地球2是一部紀錄片,因為影片中無處不在的未來科技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原型。
比如造型別致的“門框機器人”,不僅能架槍輸出、能加盾抗傷害、還能隨時隨地做安檢,如此功能強大的機器人,很多朋友都表示自己也想搞一臺。而在現實中,一家叫做“波士頓動力”的公司就在做類似的多功能機器人,并且深耕多年。不同于那些動作僵硬、行走笨拙的機器人,他家的產品套個皮就能去當特技演員了,一些產品甚至已然活躍在各行各業,代替人類完成一些危險且繁重的工作。
電影開篇如蝗蟲般襲來的無人機集群,給觀眾們上演了一場異常壯觀的空戰,它們不僅能搭載武器,還具有敵我識別功能。而類似的無人機大家也并不陌生,作為無人機行業的一哥,大疆早就把無人機飛控、編隊飛行、自主飛行給玩明白了,幾百臺幾千臺無人機飛天走秀早就見怪不怪了,更有一些型號已經配備給警察,沖鋒在打擊犯罪、反恐的一線。
想要支撐為期2500年的“流浪地球”計劃,消耗的能源是天文數字。在電影中這些能源是靠重聚變技術來實現的,將組成砂石的硅元素,不斷聚合成鐵,從而產生巨大的能量,這種聚變反應在宇宙中只有瀕死的恒星才能發生。現實中的人類,雖然還沒有掌握重聚變技術,但由于高溫超導技術被攻破,可控核聚變在去年已經實現了凈能量增益,是最有望解決人類能源危機的有效手段。
讓地球和空間站往來如飛的太空電梯為我們奉獻了影片中的第一場科幻奇觀,讓人類往返太空變得非常方便,太空電梯也是各種科幻作品中的常客。雖然它的技術原理很簡單粗暴,但要想做一條支撐幾萬公里而不墜落的軌道,就需要用到堅韌的碳納米管材料,雖然目前實驗室可以制造,但還無法量產。目前的熱播劇《三體》原著也是出自于劉慈欣老師,劇中人物汪淼被外星三體人“盯上”,就是因為他主導的納米材料項目是為數不多可以讓人類逃離地球的技術。
雖然在《流浪地球2》的世界中,類似的硬核技術遍地走,但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這些技術都是由誰來分配、統合、調度的呢,人類嗎?先不提在那個自然災害頻發、戰爭不斷的時代,天災人禍帶走了多少生命,單靠人腦的信息整合能力真能帶領人類走過這2500年的漫長旅程么?
顯然不能。人腦的算力有限,水平參差不齊,而且人與人的交流有時需要極大的成本。這些技術就好比城市中的車輛,車多固然好,但如果交通調度不合理,再多的車也是堵在路上的廢鐵而已。
主創們也想到了這個問題。在影片中,人類已經把絕大部分設備的調度指揮權限交給了量子計算機中的AI。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單靠一臺550C量子計算機的算力,就能完成月球上3臺行星發動機的自動化建設,實現了“高境界的無人化”。這也為本片的大BOSS,人工智能Moss埋下了伏筆。
正因為如此,AI在影片中的滲透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而且很多技術今天已經存在了。
為了追求質感,在拍攝過程中導演“能不用特效就不用特效,能實拍就實拍”,為此做了很多外觀上相當逼真的道具,或許成本很高,但為了觀眾一切都是值得的。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為了在高度智能化的人類基地中營造忙而有序的未來科技氛圍感,《流浪地球2》還安排了完全無人設計的智能集裝箱卡車Q-Truck縱橫穿行,以求達到完美的實拍效果。
更厲害的是,這種基于AI的無人集裝箱卡車,居然不是道具,而是現場實拍,是現實中已經存在,并且在很多港口都投入使用的“中國卡車”。
02 無人駕駛:現實與科幻的碰撞
今天太陽雖然不太可能出問題,但人類也面臨著環境、人口、生態、資源、戰爭等等問題,給傳統物流節點帶來巨大的壓力。
比如疫情期間的各國集裝箱短缺、港口大堵車,全球貿易一度嚴重失調。對此,5G、物聯網、AI等新技術在港口場景中的運用,減少人力消耗,增加運轉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滿足了人們對港口精益化管理和高效運轉的期待,而其中重要的方案就是集軟硬件為一體的無人駕駛解決方案。
相對于開放道路無人駕駛應用,封閉場景應用要求企業深耕場景,并且深入理解場景所處行業。目前,該賽道已吸引各領域大企業入局,如特斯拉、沃爾沃、谷歌等,發展前景可觀。
在中國,一馬當先“開疆拓土”的是一家成立八年的新銳企業——西井科技,目前已是中國商用無人駕駛第一品牌。流浪地球2中唯一參演的無人駕駛卡車Q-Truck,就是西井科技正向自研的主力產品,也是小破球2劇組特地找來合作的。
但Q-Truck到底有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才能在現實和科幻中“兩開花”?這要歸功于西井科技的Qomolo新能源無人駕駛商用解決方案,Q-Truck則是這套系統的執行終端。
首先,Q-Truck的造型就完全脫離了傳統卡車的樣式,未來科幻感爆棚——樂高式模塊車頭設計,并以LED顯示屏及人機交互按鈕,打造動感機能外觀。另外,它還直接將駕駛室取消,節省下來的車頭空間用來放置電池和自動駕駛設備。密封的車艙則采用了高強度的鋁合金骨架,在保證堅固性的同時,也做到了輕量化。
其次,它是專門為港口、碼頭、機場、鐵路樞紐、工廠等多場景應用開發的完全無人整車,對于智能創新技術的開發和集成運用有了更高階、更精細的要求。比如,采用了更為先進的VSLAM技術,通過視覺信息更豐富的光學相機,對所處環境進行定位和實時建模,硬件成本更低,精度更高,定位誤差只有30mm,轉向誤差只有0.5度。再比如,采用了多傳感器融合,“視覺+激光”的解決方案,在實際業務場景下,一次性停靠準確率高達98%,能大幅度提高40%的工作效率。
2022年,西井科技推出了智能換電版Q-Truck,是全球首款智能換電無人駕駛商用車。這是Q-Truck的第四次產品升級,它解決了市場上新能源商用車普遍存在電池容量大、充電慢等痛點,能在全程無人的情況下自動更換電池。全新的Q-Truck搭載了高達210KWH的超大容量組電池,在西井科技智能能源服務PowerOnair的支持下,僅需6分鐘就能自主完成換電補能。要知道,同樣的載重卡車,即便處于高速充電狀態下,也至少需要充電兩個小時。
同時,它的續航里程可達150KM,載重高達75噸。這不難看出,Q-Truck已實現了更高智能化、安全性、適應性的無人駕駛水平,當然這背后離不開西井自主研發的“車輛管理調度系統WellFMS”作硬核支持。它是Qomolo無人駕駛解決方案的核心技術之一,能夠幫助用戶實時了解車輛位置和電量需求,對接換電平臺的電控系統,有效自主派發車輛在合適的時間(不影響高峰作業)進站換電。在實際場景應用中,它還能實時提供碼頭內堆場信息,幫助優化碼頭的任務分配,智能調度和全自動規劃車輛路徑,還能通過事件記錄和數據管理幫助回溯時間和數據分析。
Qomolo更厲害的地方在于它也像電影中一樣,給每個作業場景都都創造了一個“數字孿生”,西井科技有自己的車輛仿真平臺WellSIM,可以在仿真測試中模擬最嚴苛的作業工況,查看車輛如何做出反應。就像一個虛擬的沙盤,可以提前演練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縮小前期設計和實際運營的差距。
西井科技的Qomolo所提供的新能源無人駕駛商用解決方案,有助于解決港口堵塞、運載能力滯后、人工卡車司機負荷過大與運能不足等問題。與此同時,已經在全球多個國家完成了商業化落地應用,例如在泰國林查班港交付了第二批全新換電版Q-Truck。Qomolo家族產品還相繼與英國費利克斯托港 、阿聯酋迪拜杰貝阿里港口、墨西哥韋拉克魯斯港、馬來西亞巴生西港、韓國釜山港等完成簽約合作。
探究其背景,西井科技作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以及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不僅是中國首家基于正向自研無人駕駛重卡的公司,更是首家在全球范圍商業交付無人駕駛車輛及系統超過數百套規模的公司。它以全球智能服務業“技術領先,行業領跑”的開疆者姿態,不斷地提升中國無人駕駛商用車品牌在全球的影響力。目前,西井科技已成為走向全球的中國新科技品牌主力軍重要一員,也是中國面對AI技術大爆發的關鍵性力量。
正是由于西井科技Qomolo無人駕駛這種全棧式AI解決方案和《流浪地球2》的未來科技幾乎完美的匹配,才能碰撞出現實與科幻的火花。
03 硬件+軟件,AI技術從科幻映照現實
隨著研發的迭代與數據的強化,快速發展的AI技術已有下一代科技的基礎平臺勢頭。
美國OpenAI公司CEO近期采訪就認為,未來十年,AI的發展會導致人類的智力邊際成本與能量邊際成本趨向于零,屆時世界將“地震”。
為什么這么說?看看這些年AI一路狂飆的發展歷程就一目了然了。大約在2012年左右,AI還只能做簡單的物品分類,但隨后的2017年,AlphaGo就在圍棋領域擊敗了世界冠軍李世石,后來的升級版更是擊敗了柯潔。
如果說這些還是在一個個微小領域的“小打小鬧”,那自從GPT-3誕生以來,AI的格局一下子就打開了,因為GPT-3針對的是自然語言,語言是人類溝通的基礎,甚至往大了說是人類文明的基礎。而當AI理解了人類的語言,能做出的成果就開始超乎想象了。
在去年,人工智能內容創作(AIGC)領域終于從量變到質變,成為了整整一年的焦點。首先是在繪畫領域,AI不再只是一個傻傻的分類器,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成為了通過輸入具體的描述,直接生成繪畫的“藝術家”,而且繪畫水平之高,想象力之豐富,超乎了很多專業畫師的想象,甚至在人類舉辦的數字藝術比賽中獲得了大獎。
年底的ChatGPT徹底聚焦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成為了有問必答的“AI管家”,小到把它當做搜索引擎,大到用它寫小說、寫代碼,只要是跟語言相關的內容,它都能插一杠子,甚至還能基于人類的道德,拒絕回答一些不合理的問題。
而AI繪畫和聊天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們不再只是極少數圈內的實驗品,而是真正可以面向大眾開放,而且能夠用到工作生活中的產品。現階段,已經有很多人,將AI納入自己的工作流程中,比如藝術家會先通過AI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找靈感,文字工作者也會通過AI代筆。就在不久前,美國一名議員就用ChatGPT完成了自己在眾議院發言的兩段講稿的初稿,自己對初稿進行了幾次潤色,就搞定了。
在更多前沿科技領域,AI有著不俗的潛力,在生物領域,科學家們利用AI來預測蛋白質的結構;在可控核聚變研究中,也有科學家利用AI來調節和控制復雜多變的電磁場;在至關重要的軍事領域,我國的五代機殲20甚至配備了3架無人僚機,趟雷、擋槍、背彈藥都不在話下,讓我不禁想起了《高達》系列中的浮游炮。
這背后,是AI通過自然語言學習大量人類知識之后的一連串的突破。而電影里也用數字孿生與量子計算機結合的情節,預示著AI技術的發展是一場超出人類想象的技術爆炸。
從最簡單的圖像識別到復雜的港口無人車調度,“無人技術”無處不在,是必須爭奪的高地。
因為AI技術不僅僅能夠幫助人類完成日常工作,推動人類的技術進步,還能把人從繁重的重復勞動中解脫出來,全力投入更有挑戰與創新的領域。
很多人擔心AI的普及會讓很多人失去工作,但我反而認為,與其擔心被AI奪取工作,倒不如主動去接觸、了解AI,將它也逐漸納入自己的工作流程中,讓自己成為AI的主人。縱觀歷史,科技的進步同樣也會提高人類整體的認知水平,就好比現代人不再像祖先那樣茹毛飲血,不會認為冷兵器會勝過導彈,手機和互聯網成為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甚至可以當做一種“人工器官”。
我覺得在不久的將來,隨著西井科技這類前沿AI企業不斷探尋“人”與“人工智能”關系的最優解,AI將會成為一種新的通識知識,替代掉今天我們熟悉的搜索引擎、操控界面之類的交互方式,徹底打破人機交互的物理隔閡,真正融入在人類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04 只有跨越“無人之境”,才能到達人的未來
最后又回到那個科幻作品中老生常談的問題:人工智能會帶來危機嗎?
這個問題也許目前還沒有答案,但電影中科學家馬兆用最后的遺言給予圖恒宇和在座的觀眾一條解決之道:沒有人的文明,毫無意義。
不管科技如何發展,人工智能如何強大,這一切的一切,落腳點必須是“人”。而作為拼在AI落地一線,將AI帶進現實、改變傳統物流的開疆者,正如西井科技的品牌核心理念“取智于人,用智予人”。再一次和電影要表達的主題完美呼應。
在未來,人類的發展必然離不開AI的幫助,這幾乎是不爭的事實。但只要我們始終堅守住“服務于人”的原則,哪怕我們真的也要“流浪地球”,人性的光芒也必然會照進冰冷的宇宙。
流浪地球也好,西井科技也罷,我們不斷反思科技發展與人類命運,如此努力地用技術將“人”帶入“無人之境”,最終也是為了當下每一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