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摩財經
ChatGPT讓沉寂的國內互聯網科技行業重新熱鬧起來。
大洋彼岸,微軟和Elon Musk等投資的ChatGPT成為最熱門的現象級AI產品,并掀起市場對互聯網巨頭技術潛力的重新思考。國內互聯網公司和資本市場亦聞風而動。
鑒于ChatGPT對搜索引擎業務的挑戰最直接,百度最快公開披露了相關業務。2月7日,百度確認將發布類ChatGPT項目“文心一言”(ERNIE Bot),百度CEO李彥宏在內
部更將“引領搜索體驗的代際變革”定為最新的關鍵任務之一。隨后,騰訊正有序推進ChatGPT方向研究、阿里達摩院正在研發類ChatGPT對話機器人、網易有道在開發類似于ChatGPT的人工智能學習服務等消息也開始流傳。
盡管各家科技公司的ChatGPT相關產品尚未真正落地,但資本市場已給出熱烈反應。過去幾天,百度、知乎、云從科技、三六零等ChatGPT概念股均出現大漲,三六零連續三個交易日漲停,知乎在2月8日盤中最高漲幅逼近60%、股價創歷史新高。
不過,谷歌倉促推出、對標ChatGPT的產品Bard不達預期,讓資本市場稍微冷靜了下來。谷歌在2月8日大跌7.4%,創2022年10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也帶動了國內ChatGPT概念股的整體回吐。
百度的差距
OpenAI在2022年11月底正式發布的ChatGPT,之所以最近再度引發市場高度關注,主要源于科技巨頭微軟近期的諸多動作。
曾在上一代搜索引擎競爭中失意落敗的微軟,大有借ChatGPT重振旗鼓的做派。微軟的一系列戰略動作,將自身與OpenAI及旗下ChatGPT緊密捆綁,不僅為市場指出了一條ChatGPT的產業落地方向,還引燃了美國科技巨頭之間的新戰火??萍季揞^之間劍拔弩張的場面,大家已經很長時間沒有看到過了。
ChatGPT之所以能讓科技巨頭如此興奮和緊張,一大原因是他們從中看到了顛覆現有搜索引擎商業模式、甚至誕生行業新格局的希望。有了ChatGPT之后,用戶只需輸入問題即可得到答案,搜索引擎排名便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這意味著谷歌、百度這樣的搜索引擎巨頭將失去最為重要的廣告收入來源。
這也是為什么百度是國內最先對ChatGPT做出實際反應的科技公司。ChatGPT產品形態與搜索引擎的天然契合度,給予了市場足夠的想象空間,因此,盡管產品尚未發布,進入2月后的百度股價依然實現了曲折上漲。
市場上一次對百度追捧還是因為“造車”。從2021年初開始,百度股價在幾個月內實現翻倍,但隨著炒作退潮以及中概股整體大跌,百度股價很快又被打回原形。直到今年中概股有所復蘇以及ChatGPT概念在資本市場大熱,百度才得以再次上演股價翻倍神話:從2022年11月陷入谷底的70多美元,漲到如今150美元左右。
李彥宏是國內最早為AI搖旗吶喊的企業家,百度是國內最早成立研究院的頭部科技公司,過去幾年,百度也將研發投入比重當做企業宣傳的重要點,AI毫無疑問是貼在百度身上最鮮明的標簽。
但市場在高度期待下,也必須正視潛藏的不確定性,即百度是否有能力做出類ChatGPT產品。
部分分析人士認為,ChatGPT標志著國內在大型語言模型(LLM,large language model)相關技術方面距離最先進技術的差距進一步加大了,OpenAI領先Google、DeepMind大約半年到一年,領先國內兩年左右。
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語音語義首席科學家劉群坦誠,中國在技術上還有差距,主要差距是在基礎模型本身上。特看科技CEO樂乘認為,目前全球還沒有能跟ChatGPT抗衡的大模型,業界共識是差距在兩年以上。
OpenAI公司CEO曾表示,未來行業內將會分為三個層級的玩家,第一層級是有大模型底座的基礎設施公司,有資格位列其中的公司不會太多,只有一兩家,比如OpenAI、Google。
換言之,蹭ChatGPT的概念容易,但要做出類似產品絕不那么簡單。當然,百度過往在戰略上的搖擺,更讓投資者對百度的前景抱有疑慮。
某種程度上,百度類ChatGPT項目“文心一言”(ERNIE Bot)的官宣象征意義大于實際,很難改變百度的基本面,也難以解決看似遙遠、實則迫近的搜索引擎戰略危機。
更何況,從技術競爭的層面看,ChatGPT的大熱對于中國科技公司實際是個利空。
誰能受益?
不過,面對直接改變了NLP(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范式的ChatGPT,中國的科技巨頭們顯然不會甘愿落后于人。在微軟加速了ChatGPT商業化和產業化的背景下,ChatGPT必將成為國內科技產業界的新熱點。
大模型在資金、數據等資源方面所需的量級大大增加,因此,與AlphaGo引燃的上一輪AI創投熱不同,這一次的ChatGPT熱潮可能更多會是巨頭的游戲。
自2015年成立以來,OpenAI獲得了Sam Altman、Elon Musk、Reid Hoffman的慈善基金會和Khosla Ventures的多輪注資,2019年更是獲得了來自微軟的10億美元投資,得到巨頭的背書和扶持。
微軟為OpenAI帶來的不只是資金和光環,更有算力和產業落地場景。
算力是AI時代的發動機。微軟2019年首次注資OpenAI后,OpenAI就逐漸將云計算服務遷移到了Azure。據媒體報道,OpenAI每年在微軟云服務上模型訓練花費約為7000萬美元,構成了微軟向OpenAI投資的重要部分。
算法之外,微軟對OpenAI的價值還體現在產業落地上。2021年,微軟在Azure中集中部署OpenAI開發的GPT、DALLE、Codex等各類工具,OpenAI則通過Azure向企業提供付費API和AI工具,有了產業落地的出口。
回顧OpenAI的崛起歷程不難發現,微軟的進入是一個關鍵變量。因此,國內科技產業要想復制OpenAI的成功,資金、算力、產業場景等資源缺一不可。正因如此,口袋足夠深的頭部公司才有可能玩得轉這個游戲,比如阿里、騰訊、字節等。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會成為第一層級玩家,更不必成為第一層級的玩家。游戲規則確定后,新技術打開的空間足夠容納更多機遇。易于理解的例子是:手機操作系統只有安卓和iOS做出來了,在它們的基礎上則誕生了非常多、非常成功的應用公司。
ChatGPT的爆紅,實則是AIGC(AI-Generated Content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時代開啟的標志。紅杉資本曾在去年9月對于生成式AI的市場空間和機遇做過非常全面的剖析。
在應用層面,生成式AI將在文案、垂直行業的寫作助手、代碼生成、藝術生成、游戲、媒體/廣告、設計、社交媒體和數字社區等領域發揮比較大的價值。
直白一點說,伴隨生成式AI技術的逐漸成熟,以上領域低門檻、低技術含量的人工崗位,將可能被更有效率的機器所替代。因此,AIGC帶來的增量市場機遇,將更多以生產工具和效率工具的形式出現。
隨著技術的逐步成熟,上一波AI熱潮中誕生的AI獨角獸們面臨的規?;瘑栴},也將有望得到解決。這也是市場開始看好老牌人工智能公司科大訊飛以及云從、商湯、曠視等公司的原因。
短期概念熱炒會降溫,但是否要由此重估科技互聯網巨頭的價值,恐怕是接下來投資者要思考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