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買車家
有研究表明,當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噪聲高于55分貝時,人耳就會產生輕微的不適感覺,而一旦分貝量達到90以上,就會對人體的心血管神經及內分泌系統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說“噪聲”是慢性毒藥,一點也不為過
而城市中,除了車輛鳴笛聲以及行駛時所產生的噪音外,傳統燃油車運轉時所發出的轟鳴聲也是“交通噪聲”的重要來源。相比之下,電動汽車由于沒有內燃機以及復雜變速箱結構,在低速(30公里/小時以下)運行時非常安靜,加之速度不快胎噪也不易被察覺,因此在上述情況下,它們幾乎可以做到“零噪聲”。
有趣的是,最近有國外的專家表示,電動汽車沒有發動機噪音的優點,或許在城市復雜的交通環境中會成為一種潛在的威脅。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在狹窄處借公路行走時,未能注意身后緊跟著電動車的情況,反正筆者是遇到過很多次,特別是對于一些,聽力、視力存在障礙或者老年、小孩等人群來說風險更大。
對此,有業內人士呼吁應該給電動車適當“增加點噪音”,目前也的確有國家和地區嘗試立法來驅動廠商這么做,例如澳大利亞、美國及歐洲等國家就要求電動汽車必須擁有一套能夠通過外部揚聲器發出警告的聲音系統,它也被稱為聲學車輛警報AVAS系統。
和傳統意義上的“警報”不同,這些車輛上使用的聲音系統并不是那種簡單粗暴的聲音提醒,而是廠家們精心設計打造出來的音符,甚至這也一度成為了部分車型擁有“聲音美學”的差異化賣點。
例如,德國豪華品牌寶馬就請到了著名作曲家漢斯·季默為旗下電動車添加“聲音”,要知道這位作曲家曾為《盜墓空間》《加勒比海盜》等好萊塢大片創作過配樂。而奧迪也曾請到過聲音設計師魯道夫·哈爾布梅爾為他們設計專門的“警報音”。菲亞特更是從費德里科·費里尼執導的電影《阿瑪柯德》中提取了一段原創音樂和弦。
除此之外,日產旗下經典的聆風車型在加速時所產生的聲音,也是來自于聲音設計師丹妮艾拉·維納的作品,她利用木管、長笛等樂器合成了聲音。而捷豹邀請到了美國電子音樂家理查德·德文為其作曲,大眾則與匈牙利籍德國音樂制作人萊斯利·曼多基有過合作。
不過,也有一些廠家選擇了“不那么高雅”的簡單路線,他們認為電動汽車警報音就應該直接明了的起到“警示”作用,現代汽車就嘗試在電動車身上模擬“燃油車”所發出的震動和聲音,他們認為這種高度還原,會讓人們適應起來更加輕松。
而電動車巨頭,特斯拉更是在去年2月向駕駛者開放了“聲音預設、定制”等功能,這也導致馬路上出現了許多“怪異”的聲音,最終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以違反安全標準為由要求特斯拉進行整改,并禁止了所有電動車定制聲音的行為。
當然也有部分環保人士認為,給電動車增加噪音的做法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鬧劇。好不容易減少了來自汽車的交通噪音,擁有了更加安靜的環境,現在又要加回去,這并不太合理。
畢竟,真正因為聽不到電動車噪音而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高,至少應該等更長時間的市場檢驗后再下結論,而廠家在“聲音”上所花費的成本,也最終還是會由消費者來買單。
事實上,電動車的出現不僅為我們帶來了更加綠色的出行方式,甚至還一度重新定義了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當然新事物的出現也必然會與人們的習慣以及當前環境、規則產生沖突,因此關于“電動車噪聲問題”而引發的一系列爭論,或許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