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安晶
國際能源署(IEA)2月8日發布的《2023年電力市場報告》預測,雖然去年全球用電需求增長放緩,但用電需求將從今年起加速。今后三年,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將成為關鍵電力來源。
各地區中,亞洲的用電需求將上漲最快,新興經濟體的發展將帶動用電量增長。但報告警告,天氣情況對電力需求和供應能力的影響正在增強,保證供應安全將成為關鍵問題。
2022年增長放緩
IEA報告指出,俄烏沖突開始后的能源價格飆升、物價上漲對各地區用電造成了下行壓力。雖然危機重重,但2022年全球的用電需求依然展現了韌性。
去年全球用電需求增長近2%,雖然低于2015-2019年平均增速的2.4%,但依然為正增長。電動汽車和熱泵產品銷量創新高,帶動了用電增長。
中國、印度和美國的用電需求均出現上漲。中國與美國分別同比上漲2.6%;在經濟恢復強勁和夏季高溫影響下,印度的用電需求同比上漲達到8.4%。
在多國經濟保持韌性之時,能源危機和高通脹造成的影響也顯而易見。歐盟用電量同比下跌3.5%,創下該組織自2008金融危機以來同比跌幅第二高,跌幅最高為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
由于能源價格高企導致工廠減產,歐洲多國的工業用電也跌至新低。西班牙和英國的工業用電跌至20年來最低,分別比2019年下跌超過10%和15%。
在供應端,受高溫干旱影響,歐盟的水力發電和核能發電均跌大幅下跌,燃煤發電則同比上漲超過6%。隨著煤炭使用增加,歐盟去年發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上漲4.5%,漲幅達到1970年代以來最高。
但報告認為,歐盟在電力排放上的倒退只是暫時現象。隨著各國減少燃煤和天然氣發電,到2025年,歐盟每年發電產生的二氧化碳將平均減少10%。
亞洲成主力
報告預測,隨著各國經濟復蘇和新興經濟體的發展,到2025年亞洲用電量將占到全球的一半,為有統計以來的首次。各國中,中國的用電量將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創下新紀錄。
從今年到2025年,全球電力需求平均年度增幅將升至3%,高于去年的2%。預計今年全球電力需求增幅為2.6%,2024年到2025年平均為3.2%。三年中,全球電力需求增長有超過70%將來自中國、印度和東南亞。

IEA預測,今后三年中,中國的用電需求平均年度增幅將達到5.2%,印度為5.6%,歐盟恢復至1.4%。
美國則可能出現波動。由于經濟增長放緩,美國今年的用電需求預計將同比下降0.6%,2024年恢復至增幅1.2%,2025年預計為1.3%。
從去年底開始,美國是否將在今年陷入衰退引發了熱議。1月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調了對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對美國的經濟增長預期上調至1.4%。
美國財長耶倫本周也表示,隨著通脹率下降,美國依然處在有望避免衰退的路上。
在電力來源上,IEA預測到2025年,風能、太陽能、水力等可再生能源將占全球電力生產的三分之一以上。
今后三年,可再生能源發電年度增幅將超過9%。這期間,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增幅超過45%,其次為歐盟的15%。
但天然氣發電和燃煤發電并不會大幅下降,而是依然保持平穩。原因在于,歐盟將減少天然氣發電之時,中東將加大天然氣發電;歐洲和美洲減少燃煤發電時,亞太地區反而會加大燃煤發電力度。而化石燃料發電的實際趨勢還要取決于今后全球經濟的發展、天氣事件、油價以及政府政策。
報告特別提醒,近年來天氣情況對全球電力需求和供電能力的影響越來越強。
去年,除了俄烏沖突引發的能源問題之外,歐洲、印度、中國都遭遇了極端高溫干旱。印度3月的歷史高溫將該國用電需求推上頂峰,中國的干旱則導致四川水力發電驟降。美國12月遭遇冬季風暴,多地出現大面積停電。
IEA指出,在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上升的趨勢下,各國提高電力系統的靈活性、確保電力供應安全和韌性將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