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車事小說 無花果
2月8日,乘聯會發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1月份,國內乘用車市場共實現零售銷量129.3萬輛,同比下降37.9%,環比下降40.4%。這也創下本世紀以來1月同環比增速最低記錄。
從具體各個細分市場表現來看,無論是豪華車、主流合資或還是自主品牌均出現較大幅度下滑。
其中,在此前長期保持正向大幅增長的自主品牌在1月份也出現了同環比雙跌。乘聯會數據顯示,1月份,自主品牌零售銷量為64萬輛,同比下降31%,環比下降40%。
雖然增速出現下降,不過,自主品牌1月份的市場零售份額依舊同比增長4.3個百分點,達到49.4%。批發銷量的市場份額更是達到52.4%,同比增加了6.4個百分點。
相比之下,1月份,豪華車市場實現零售銷量19萬輛,同比下降36%,環比下降28%。主流合資品牌在1月份的零售銷量為47萬輛,同環比均下降了45%。
主流合資品牌分國別中,日系品牌市場份額下降幅度最大,達到了2.8個百分點,其零售市場份額為16.6%;而德系品牌零售份額則為22.9%(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美系品牌零售市場份額為7.7%(同比下降了0.5個百分點)。
(圖片來源:乘聯會)
從具體各家車企表現來看,除了個別品牌之外,1月份銷量均出現不同幅度的下滑。
按照乘聯會給出的車企零售銷量排名榜單顯示,前十中,自主品牌占到3席。其中,比亞迪以14萬輛位列榜單之首,長安汽車以11.7萬輛緊隨其后,吉利汽車以8.8萬輛位列第四。
另外7席中,除了華晨寶馬(5.7萬輛,位列榜單第7位)一家豪華品牌之外,均為合資品牌。其中,一汽大眾11.1萬輛位列第3;上汽大眾以8.1萬輛位列第5;廣汽豐田以6.1萬輛位列第6;上汽通用則以5.5萬輛滑落至第8位;東風日產以4.5萬輛位列第9;上汽通用五菱則以4.4萬輛位列榜單之尾(第10位)。
(圖片來源:乘聯會)
通過這個榜單不難看出,主流合資品牌市場格局變化之大。
例如,昔日長期位列銷量前十榜單前三位的南北大眾和上汽通用,如今境況分明。南北大眾尚且守住前5位置,而上汽通用顯然已經失去掙扎能力,跌幅高達54.2%,距離被甩出榜單僅僅只差1萬輛。
不僅上汽通用,整個上汽集團在1月份表現可謂慘淡。據上汽集團公告顯示,1月份整體銷量僅為23.8萬輛,同比下降47.75%。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3.22萬輛,同比下降55.39%。砸下重金打造的智己汽車1月份銷量更僅僅只有507輛。
東風日產同樣形式不太樂觀,1月份銷量同比跌幅也達到了59.3%。事實上,在整個汽車行業開始向電氣化、智能化轉型的大背景下,整體日系品牌的表現愈發不太樂觀。在轉型大業上的心不在焉,也讓豐田、日產、本田在終端市場嘗到了苦果。
尤其是隨著特斯拉價格不斷下探給整個產業帶來的攪動效應,讓主流合資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更加的被動。
2月8日, 廣汽豐田宣布旗下新能源車型bz4x直接降價3萬元。為了求得一片生存空間,這一降幅不可謂慘烈。
(圖片來源:廣汽豐田)
據乘聯會表示,疫情后,新能源剛需車型成本繼續承壓,補貼退坡帶來的價格復雜調整,新能源車市場格局正在重塑。
數據顯示,1月份,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為38.9萬輛,同比下降7.3%,環比下降48.2%;零售銷量為33.2萬輛,同比下降6.3%,環比下降48.3%。
其中,1月份新能源乘用車的批發滲透率達到了26.8%,同比提升7.4個百分點。從各個細分市場來看,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車滲透率最高,達到39.4%;其次是豪華品牌,為34.5%;而主流合資品牌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只有2.4%。
從零售端來看,1月份,新能源乘用車的滲透率則為25.7%,同比提升8.7個百分點。其中,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車滲透率最高,達到43.8%;豪華品牌緊隨,但只有21.4%;主流合資品牌則只有2.7%。
(圖片來源:車事小說/攝)
從市場份額來看,也同樣自主品牌位列首位。1月份,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車零售份額高達70.6%,同比增加3.3個百分點。而合資品牌新能源車份額只有4.4%,同比下降1.1個百分點。此外,新勢力市場份額占13%,同比下降了5.8個百分點。特斯拉市場份額則占8.1%,同比提升了2.6個百分點。
新勢力市場份額下滑也和各個品牌在1月份的具體表現相關。除了理想汽車的交付量突破1萬輛之外(為15141輛),其他均未能破萬輛。小鵬汽車更是同環比均腰斬,零跑汽車僅交付新車1139輛。
(圖片來源:車事小說/攝)
對此,乘聯會分析稱,由于疫情感染的沖擊以及春節時間節點的提前,經銷商1月銷售節奏受到干擾,人氣與成交表現均弱于正常季節性水平。新能源車市短期面臨波動,由于部分頭部廠商價格調整幅度較大,使得消費者產生一定的觀望情緒,后續將逐漸恢復正常節奏。
此外,還值得關注的則是燃油車市場份額繼續下滑。據乘聯會數據顯示,1月份,全國常規燃油乘用車零售量為96萬輛,同比下降44%,環比下降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