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江蘇班長帶頭“拼經濟”,南京“野心”2萬億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江蘇班長帶頭“拼經濟”,南京“野心”2萬億

硬科技之城的崛起。

文 | 財經無忌 山核桃

2023年工作日的一個尋常中午,如果你來到被稱為“亞洲第一圈”的南京新街口,從16號口出來,很難不被這兩家新茶飲店所吸引——一位是長沙的“奶茶一霸”茶顏悅色,另一位則是南京的新晉頂流“T COMMA(扣麻)”。

位于南京新街口地鐵站的扣麻奶茶店 / 作者攝

去年8月,這位長沙“奶茶一霸”來到金陵古城,隨機引發了南京新消費界的震顫,一位網友笑稱:“當時想要喝到一杯茶顏悅色,最快的方式是坐飛機去長沙”。

而作為東道主的扣麻,在茶顏悅色營業首日,則打出“守土有責”的旗號正面下戰書,滾動播放“T COMMA VS 茶X悅色”的PK標語在門店的電子屏上閃爍——當然,這一新茶飲間的“唇槍舌戰”,最后握手言和,不了了之。

新茶飲間品牌間你來我往的“激戰”,釋放出了 一個新的信號:南京,正成為品牌們搶占的新高地。

而如果以GDP數據與產業視角觀察這座城市的變化,將會有更直接的體感。

翻開“全國GDP十強城市”這份榜單,南京依舊是其中亮眼的城市之一。2008年,南京還在中國GDP前20的城市里,排名第17,十多年過去了,在激烈的城市競爭中,南京首次挺進全國大中城市十強,被稱為“TOP10城市的守門員”。

前不久,南京公布了2022年的成績單以及2023年的目標。

2022年,南京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增長2%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南京給自己下的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GDP)增長5%以上,高于2022年的實際增速,但較上年6.5%左右的目標增速下調了1.5個百分點,這也在是已公布的萬億GDP城市中,下調幅度較大的城市之一。

南京是如何挺進“全國GDP十強城市”榜單的?這座城市又面臨著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南京甩掉“大蘿卜”

如果將南京比作是一支股票,可能是彼得·林奇口中的“困境反轉股”的典型。

提起南京,在接受“半熟財經”采訪時,拾叁茶負責人陳燕有一句恰當的比喻:“我們公司跟南京這座城市有點像,(過得)很舒服但是不太爭氣。”

研究南京文化的人,提到南京總會說到一個詞“南京大蘿卜”,意思是南京人性格中,有著天生的“敦厚、老實、中庸、守舊”,久而久之就變得安于“享受舒適”了。無論創業者,本地人,還是異鄉人,“過得舒服”似乎是這座城市獨有的氣質。

南京本地的“的哥”提起南京總有不同的闡釋——呂思清的小提琴(南京有著豐富的劇院文化)、軟件谷的輝煌(南京被稱為“中國軟件名城”),還有“亞洲第一商圈”的忙碌......

但當這些驕傲退卻,提起南京的早期產業發展,人們也總有一種“不爭氣”的意味。

梳理歷史上的多輪產業發展風口,南京似乎總是在“錯過”。

向內看,對比蘇南的工業經濟,早期南京的存在感并不高。

這背后,一方面是歷史原因,“蘇南模式”與早期的園區經驗奠定了蘇州雄厚的產業基礎與創新氛圍;另一方面則是城市產業定位,提起蘇州,人們總會想起半導體產業與生物醫藥產業。

向外看,對比杭州和合肥這兩座城市,人們提起南京也有說不出的惋惜。

比起杭州民營經濟與電商經濟的繁榮,南京缺少互聯網基因,比起合肥,南京又似乎缺少一種“賭性”。

從時間線來看,捕捉新興產業風口,南京雖然確實有點“后知后覺”——在南京如今五大地標產業中,除去軟件和信息服務,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均是“后發先至”。

但好在,南京已通過搶占新的風口,講出了新故事,實現了困境反轉——這個過程,也是南京甩掉“南京大蘿卜”的過程。

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例,南京并非沒有底子。新中國成立后,南京無線電廠、南京有線電廠以及一大批軍工企業讓南京迅速成為新中國電子產業的重鎮。而在2013年左右,南京先是在浦口開發區啟動了集成電路發展規劃,又在2016年引進了臺積電......

這座城市已通過政策加持、產業布局與龍頭企業的合力,開啟了產業的崛起之路。

搶占風口,從“硬科技”開始

時間撥回去年12月初,“南京268個外貿商務團組打飛的出海搶訂單”的新聞吸引了各方關注。

這趟“搶單之旅”并非臨時起意。從9月開始,南京外貿商務團的身影遍布德國、法國、加拿大、日本、韓國、阿聯酋等16個國家和地區,累計簽約和意向訂單金額達20多億元。

據前往美國的南京龍滿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亞平回憶,在洛杉磯的一個展覽上,他見到了5位老客戶,結識了三四十位新客人。“大家面對面交流,吃飯,互通信息,加深友誼,達到多個明年意向性合作項目。”

春江水暖鴨先知,在這趟招商之旅中,不少企業主都提到了一個關鍵詞——“南京國際商務班機”,這一為企業與招商團組人員提供一站式服務保障的政策解決方案,讓很多企業感受到了南京的“暖心”。

這個小故事也折射出南京這座城市的改變。

蘇南城市的光環下,生活總在別處,本地人吐槽南京的“不好”,但事實上,南京的產業底子十分雄厚,這也為南京的硬科技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首先在人才上。跨越科技與生產之間“死亡之谷”,人才往往是關鍵的一環。南京擁有兩所985大學和8所211大學,同時與“硬科技”相關的學科體系也十分完善。

如在集成電路產業,南京大學的物理系以及從物理系細分出來的電子工程系、東南大學的電子系等都是我國優秀半導體人才的主要輸出地;

在人工智能產業上,南京大學的人工智能學院為中國九校聯盟(C9)中成立的首個人工智能學院,該學院由我國首位國際人工智能學會會士、南京大學教授周志華親自掛帥;

除此之外,由世界著名人工智能專家余凱博士團隊,清華大學張鈸院士領銜的國內著名AI學者團隊和南京政府三方傾力打造的南京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也在2018年落戶于南京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同一年,另一邊的棲霞高新區仙林軟件與服務外包產業園內,世界計算機領域頂尖科學家、計算機科學最高獎圖靈獎唯一華裔得主姚期智率隊組建的南京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也來到了金陵。

選擇南京作為自己的首次創業地,姚期智表示:“我非常喜歡南京這個城市,來到這里,特別能感受到江南的魅力,南京的團隊也非常棒,獨一無二,我們溝通得非常順暢。”

而當掣肘產業發展最大的人才問題得到了有力解決,聰明的“錢”也隨之而來。

一直以來,比起北上廣深以及隔壁蘇州熱鬧的創投氛圍,南京則顯得頗為低調。

動平衡資本業務合伙人羅鳴長期專注南京本地早期投資,在接受“獵云網”采訪時,曾表示,南京是一個互聯網創投基因較弱的城市,但硬科技賽道的關注提升給了南京厚積薄發的機會。

善用聰明的“錢”的南京,借助配套的國資性投資平臺,往往專注早期優質項目的孵化。與一些崇尚趨勢論的機構“大力出奇跡”的打法不同,南京本土機構更加務實,因此資本泡沫化的現象較少。

作為首批在南京扎根的人工智能公司,小視科技副總裁段偉芝就曾提到:“南京機構普遍有一個特點,跟南京的企業也有點相似,比較‘精’,所以投資出來了不少好企業。”

務實的投資,政府的牽線搭橋,解決了過去創業型企業與政府、市場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難題。

舉個例子,身處南京建鄴金魚嘴基金街區中,你總能聽到創業者、投資人關于人工智能、元宇宙、專精特新等行業新詞的熱烈討論。在去年中國金魚嘴元宇宙生態賦能大會上,“南京搞元宇宙有很大的優勢。”工程院院士、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譚建榮第一句話就這么說。

人才與資本的聚合,筑巢引鳳,在南京,“硬科技”產業自然崛起。一方面,一大批有著潛硬實力的“獨角獸”已在南京形成集聚效應。

據胡潤百富《2022年全球獨角獸榜》顯示,南京共有7家企業入選,分別為T3出行、新康眾、芯馳半導體、開沃汽車、世和基因、好享家、福佑卡車。另一份來自新經濟智庫長城戰略咨詢發布的《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2022》也顯示,南京的獨角獸數量僅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與廣州之后。

從企業屬性看,上述獨角獸企業分布于新能源汽車、半導體、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賽道,這意味著,抓住產業新風口的南京,一副圍繞“硬科技”的版圖已不斷擴張。

更為關鍵的是,政策引導下,人才、資本與企業間的合作與轉化,讓南京的硬科技生態形成了更“接地氣”的生態——一方面,高校的研究成果可以更快地進行商業化落地;另一方面,政策的大力補貼與扶持也吸引更多的企業落地南京。

近日,南京正式發布的《南京市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若干政策措施》(下稱新“33條”)也印證了這座城市“拼經濟”的決心。從金融財稅支持、企業減負增效、提振消費投資等領域,南京提出的10個方面33條政策舉措,展現了新年新氣象。

借力“硬科技”之風的南京,今時已然不同往昔。

南京的下一站,向哪里“卷”?

如今回頭看,“不爭氣”的南京用數十年的時間蛻變成城市競爭中的“卷王”,“卷“出了高質量發展與創新生態,但在大國大城的競爭中,爭當“卷王”的并非只有南京一個。

梳理“中國十強城市榜單”歷史,天津、寧波、青島、無錫都是南京有力的競爭對手。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天津GDP為1.63萬億,寧波為1.57萬億,青島與無錫GDP均逼近1.5萬億。

天津曾躋身GDP第三城,但在2020年被南京反超,首次跌出榜單之外,這背后自然有天津的產業結構調整之痛,但天津近年來提出深入實施制造業立市戰略,其先天區位優勢依舊不容小覷。

另一邊的寧波,則與南京的拼勁類似,是近年來經濟增長最亮眼的城市之一。繼上海、深圳、北京、蘇州、東莞之后,晉級第6座“外貿萬億之城”;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位列全國第一……

而寧波也正式提出了“奮力實現2025年GDP總量破2萬億、進入全國前10名的目標”,這意味著,南京將直面與寧波之間的競爭,寧波或將是南京最強勁的對手。

青島與無錫也不用多說,一南一北,兩座城市有著相似的基因——既是制造業強市,也是工業互聯網之城。

擺在南京眼前的現實是,必須將短板補全,將長板做長。

一方面,盡管南京創投貴在投“精”與投“專”,在政府扶持與早期投資下,造就了南京孕育獨角獸的土壤,但如何在中后期助力上述企業從“獨角獸”轉變為“巨無霸”,持續做大做強,這對南京本土機構的活躍與積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業內人士曾向“獵云網”表示:“南京本地機構數量少且投資較為早期,中后期投資實力相對較弱。”

而蘇州依舊是南京一個很好的學習樣本。中科創星合伙人袁博曾分享了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我對蘇州印象最深刻的是常常趕不上車,因為排的項目太滿,有時聊得深入就忘了時間。”

其次在產業端,除了做大做強實體經濟外,南京也必須建立差異化產業優勢,避免“產業同構”的問題。

最后,則是在人才端,南京與其他城市一樣也面臨著“搶人容易,留人難”的問題。

而在已經到來的2023年,對南京而言,無疑是一個關鍵時刻:如何守好家門,實現超越,借助政策與產業的合力,留住更多人,這都將是這座城市久久為功的重要功課。

《讓發展的油門轟起來!》,這是最近“南京發布”推送的一篇特約評論員文章,文章里面就寫到,發展油門轟起來,“復蘇力度拉上來,建設進度趕上來,比拼強度提上來”,為南京的“新年第一拼”加油鼓勁。

看來,江蘇班長南京,在坐穩全國城市GDP前十后,“野心”就放到了2萬億。

參考資料:

投中網:為了搶項目,他們把辦公室開到了蘇州

上觀新聞:對標“波士頓”,蘇州千億級生物醫藥產業底氣何在?

獵云網:南京,一座正崛起的硬科技之城

豹變:南京不是網紅城市,是真的紅

半熟財經:激戰新街口:兩家茶飲品牌的野心與焦慮

北京西路瞭望:拼!南京268個外貿商務團組打飛的出海搶訂單

國民經略:大洗牌!全國GDP十強城市,再次生變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江蘇班長帶頭“拼經濟”,南京“野心”2萬億

硬科技之城的崛起。

文 | 財經無忌 山核桃

2023年工作日的一個尋常中午,如果你來到被稱為“亞洲第一圈”的南京新街口,從16號口出來,很難不被這兩家新茶飲店所吸引——一位是長沙的“奶茶一霸”茶顏悅色,另一位則是南京的新晉頂流“T COMMA(扣麻)”。

位于南京新街口地鐵站的扣麻奶茶店 / 作者攝

去年8月,這位長沙“奶茶一霸”來到金陵古城,隨機引發了南京新消費界的震顫,一位網友笑稱:“當時想要喝到一杯茶顏悅色,最快的方式是坐飛機去長沙”。

而作為東道主的扣麻,在茶顏悅色營業首日,則打出“守土有責”的旗號正面下戰書,滾動播放“T COMMA VS 茶X悅色”的PK標語在門店的電子屏上閃爍——當然,這一新茶飲間的“唇槍舌戰”,最后握手言和,不了了之。

新茶飲間品牌間你來我往的“激戰”,釋放出了 一個新的信號:南京,正成為品牌們搶占的新高地。

而如果以GDP數據與產業視角觀察這座城市的變化,將會有更直接的體感。

翻開“全國GDP十強城市”這份榜單,南京依舊是其中亮眼的城市之一。2008年,南京還在中國GDP前20的城市里,排名第17,十多年過去了,在激烈的城市競爭中,南京首次挺進全國大中城市十強,被稱為“TOP10城市的守門員”。

前不久,南京公布了2022年的成績單以及2023年的目標。

2022年,南京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增長2%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南京給自己下的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GDP)增長5%以上,高于2022年的實際增速,但較上年6.5%左右的目標增速下調了1.5個百分點,這也在是已公布的萬億GDP城市中,下調幅度較大的城市之一。

南京是如何挺進“全國GDP十強城市”榜單的?這座城市又面臨著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南京甩掉“大蘿卜”

如果將南京比作是一支股票,可能是彼得·林奇口中的“困境反轉股”的典型。

提起南京,在接受“半熟財經”采訪時,拾叁茶負責人陳燕有一句恰當的比喻:“我們公司跟南京這座城市有點像,(過得)很舒服但是不太爭氣。”

研究南京文化的人,提到南京總會說到一個詞“南京大蘿卜”,意思是南京人性格中,有著天生的“敦厚、老實、中庸、守舊”,久而久之就變得安于“享受舒適”了。無論創業者,本地人,還是異鄉人,“過得舒服”似乎是這座城市獨有的氣質。

南京本地的“的哥”提起南京總有不同的闡釋——呂思清的小提琴(南京有著豐富的劇院文化)、軟件谷的輝煌(南京被稱為“中國軟件名城”),還有“亞洲第一商圈”的忙碌......

但當這些驕傲退卻,提起南京的早期產業發展,人們也總有一種“不爭氣”的意味。

梳理歷史上的多輪產業發展風口,南京似乎總是在“錯過”。

向內看,對比蘇南的工業經濟,早期南京的存在感并不高。

這背后,一方面是歷史原因,“蘇南模式”與早期的園區經驗奠定了蘇州雄厚的產業基礎與創新氛圍;另一方面則是城市產業定位,提起蘇州,人們總會想起半導體產業與生物醫藥產業。

向外看,對比杭州和合肥這兩座城市,人們提起南京也有說不出的惋惜。

比起杭州民營經濟與電商經濟的繁榮,南京缺少互聯網基因,比起合肥,南京又似乎缺少一種“賭性”。

從時間線來看,捕捉新興產業風口,南京雖然確實有點“后知后覺”——在南京如今五大地標產業中,除去軟件和信息服務,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均是“后發先至”。

但好在,南京已通過搶占新的風口,講出了新故事,實現了困境反轉——這個過程,也是南京甩掉“南京大蘿卜”的過程。

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例,南京并非沒有底子。新中國成立后,南京無線電廠、南京有線電廠以及一大批軍工企業讓南京迅速成為新中國電子產業的重鎮。而在2013年左右,南京先是在浦口開發區啟動了集成電路發展規劃,又在2016年引進了臺積電......

這座城市已通過政策加持、產業布局與龍頭企業的合力,開啟了產業的崛起之路。

搶占風口,從“硬科技”開始

時間撥回去年12月初,“南京268個外貿商務團組打飛的出海搶訂單”的新聞吸引了各方關注。

這趟“搶單之旅”并非臨時起意。從9月開始,南京外貿商務團的身影遍布德國、法國、加拿大、日本、韓國、阿聯酋等16個國家和地區,累計簽約和意向訂單金額達20多億元。

據前往美國的南京龍滿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亞平回憶,在洛杉磯的一個展覽上,他見到了5位老客戶,結識了三四十位新客人。“大家面對面交流,吃飯,互通信息,加深友誼,達到多個明年意向性合作項目。”

春江水暖鴨先知,在這趟招商之旅中,不少企業主都提到了一個關鍵詞——“南京國際商務班機”,這一為企業與招商團組人員提供一站式服務保障的政策解決方案,讓很多企業感受到了南京的“暖心”。

這個小故事也折射出南京這座城市的改變。

蘇南城市的光環下,生活總在別處,本地人吐槽南京的“不好”,但事實上,南京的產業底子十分雄厚,這也為南京的硬科技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首先在人才上。跨越科技與生產之間“死亡之谷”,人才往往是關鍵的一環。南京擁有兩所985大學和8所211大學,同時與“硬科技”相關的學科體系也十分完善。

如在集成電路產業,南京大學的物理系以及從物理系細分出來的電子工程系、東南大學的電子系等都是我國優秀半導體人才的主要輸出地;

在人工智能產業上,南京大學的人工智能學院為中國九校聯盟(C9)中成立的首個人工智能學院,該學院由我國首位國際人工智能學會會士、南京大學教授周志華親自掛帥;

除此之外,由世界著名人工智能專家余凱博士團隊,清華大學張鈸院士領銜的國內著名AI學者團隊和南京政府三方傾力打造的南京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也在2018年落戶于南京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同一年,另一邊的棲霞高新區仙林軟件與服務外包產業園內,世界計算機領域頂尖科學家、計算機科學最高獎圖靈獎唯一華裔得主姚期智率隊組建的南京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也來到了金陵。

選擇南京作為自己的首次創業地,姚期智表示:“我非常喜歡南京這個城市,來到這里,特別能感受到江南的魅力,南京的團隊也非常棒,獨一無二,我們溝通得非常順暢。”

而當掣肘產業發展最大的人才問題得到了有力解決,聰明的“錢”也隨之而來。

一直以來,比起北上廣深以及隔壁蘇州熱鬧的創投氛圍,南京則顯得頗為低調。

動平衡資本業務合伙人羅鳴長期專注南京本地早期投資,在接受“獵云網”采訪時,曾表示,南京是一個互聯網創投基因較弱的城市,但硬科技賽道的關注提升給了南京厚積薄發的機會。

善用聰明的“錢”的南京,借助配套的國資性投資平臺,往往專注早期優質項目的孵化。與一些崇尚趨勢論的機構“大力出奇跡”的打法不同,南京本土機構更加務實,因此資本泡沫化的現象較少。

作為首批在南京扎根的人工智能公司,小視科技副總裁段偉芝就曾提到:“南京機構普遍有一個特點,跟南京的企業也有點相似,比較‘精’,所以投資出來了不少好企業。”

務實的投資,政府的牽線搭橋,解決了過去創業型企業與政府、市場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難題。

舉個例子,身處南京建鄴金魚嘴基金街區中,你總能聽到創業者、投資人關于人工智能、元宇宙、專精特新等行業新詞的熱烈討論。在去年中國金魚嘴元宇宙生態賦能大會上,“南京搞元宇宙有很大的優勢。”工程院院士、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譚建榮第一句話就這么說。

人才與資本的聚合,筑巢引鳳,在南京,“硬科技”產業自然崛起。一方面,一大批有著潛硬實力的“獨角獸”已在南京形成集聚效應。

據胡潤百富《2022年全球獨角獸榜》顯示,南京共有7家企業入選,分別為T3出行、新康眾、芯馳半導體、開沃汽車、世和基因、好享家、福佑卡車。另一份來自新經濟智庫長城戰略咨詢發布的《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2022》也顯示,南京的獨角獸數量僅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與廣州之后。

從企業屬性看,上述獨角獸企業分布于新能源汽車、半導體、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賽道,這意味著,抓住產業新風口的南京,一副圍繞“硬科技”的版圖已不斷擴張。

更為關鍵的是,政策引導下,人才、資本與企業間的合作與轉化,讓南京的硬科技生態形成了更“接地氣”的生態——一方面,高校的研究成果可以更快地進行商業化落地;另一方面,政策的大力補貼與扶持也吸引更多的企業落地南京。

近日,南京正式發布的《南京市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若干政策措施》(下稱新“33條”)也印證了這座城市“拼經濟”的決心。從金融財稅支持、企業減負增效、提振消費投資等領域,南京提出的10個方面33條政策舉措,展現了新年新氣象。

借力“硬科技”之風的南京,今時已然不同往昔。

南京的下一站,向哪里“卷”?

如今回頭看,“不爭氣”的南京用數十年的時間蛻變成城市競爭中的“卷王”,“卷“出了高質量發展與創新生態,但在大國大城的競爭中,爭當“卷王”的并非只有南京一個。

梳理“中國十強城市榜單”歷史,天津、寧波、青島、無錫都是南京有力的競爭對手。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天津GDP為1.63萬億,寧波為1.57萬億,青島與無錫GDP均逼近1.5萬億。

天津曾躋身GDP第三城,但在2020年被南京反超,首次跌出榜單之外,這背后自然有天津的產業結構調整之痛,但天津近年來提出深入實施制造業立市戰略,其先天區位優勢依舊不容小覷。

另一邊的寧波,則與南京的拼勁類似,是近年來經濟增長最亮眼的城市之一。繼上海、深圳、北京、蘇州、東莞之后,晉級第6座“外貿萬億之城”;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位列全國第一……

而寧波也正式提出了“奮力實現2025年GDP總量破2萬億、進入全國前10名的目標”,這意味著,南京將直面與寧波之間的競爭,寧波或將是南京最強勁的對手。

青島與無錫也不用多說,一南一北,兩座城市有著相似的基因——既是制造業強市,也是工業互聯網之城。

擺在南京眼前的現實是,必須將短板補全,將長板做長。

一方面,盡管南京創投貴在投“精”與投“專”,在政府扶持與早期投資下,造就了南京孕育獨角獸的土壤,但如何在中后期助力上述企業從“獨角獸”轉變為“巨無霸”,持續做大做強,這對南京本土機構的活躍與積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業內人士曾向“獵云網”表示:“南京本地機構數量少且投資較為早期,中后期投資實力相對較弱。”

而蘇州依舊是南京一個很好的學習樣本。中科創星合伙人袁博曾分享了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我對蘇州印象最深刻的是常常趕不上車,因為排的項目太滿,有時聊得深入就忘了時間。”

其次在產業端,除了做大做強實體經濟外,南京也必須建立差異化產業優勢,避免“產業同構”的問題。

最后,則是在人才端,南京與其他城市一樣也面臨著“搶人容易,留人難”的問題。

而在已經到來的2023年,對南京而言,無疑是一個關鍵時刻:如何守好家門,實現超越,借助政策與產業的合力,留住更多人,這都將是這座城市久久為功的重要功課。

《讓發展的油門轟起來!》,這是最近“南京發布”推送的一篇特約評論員文章,文章里面就寫到,發展油門轟起來,“復蘇力度拉上來,建設進度趕上來,比拼強度提上來”,為南京的“新年第一拼”加油鼓勁。

看來,江蘇班長南京,在坐穩全國城市GDP前十后,“野心”就放到了2萬億。

參考資料:

投中網:為了搶項目,他們把辦公室開到了蘇州

上觀新聞:對標“波士頓”,蘇州千億級生物醫藥產業底氣何在?

獵云網:南京,一座正崛起的硬科技之城

豹變:南京不是網紅城市,是真的紅

半熟財經:激戰新街口:兩家茶飲品牌的野心與焦慮

北京西路瞭望:拼!南京268個外貿商務團組打飛的出海搶訂單

國民經略:大洗牌!全國GDP十強城市,再次生變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安县| 博野县| 田东县| 上蔡县| 铜梁县| 苗栗市| 龙井市| 伽师县| 杨浦区| 汾西县| 大城县| 隆昌县| 东山县| 什邡市| 勃利县| 虎林市| 郴州市| 库尔勒市| 永定县| 合阳县| 苏尼特右旗| 南漳县| 贵定县| 青州市| 德庆县| 南通市| 临海市| 广德县| 延津县| 岚皋县| 汉阴县| 威海市| 涡阳县| 天峻县| 旬阳县| 新余市| 磴口县| 武乡县| 泸溪县| 商南县| 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