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旗幟財經 木木
“2022的寒冬過去,眼看到了春暖花開的時候,汽車行業卻迎來一場倒春寒。去年一路高歌的市場,在今年一開年就爆出了驚人的銷量下滑數據。
1月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量同比下降高達45%,特斯拉接連降價,國內造車新勢力也被迫跟進,新的一年眾多車企將面臨什么?這場無硝煙的戰斗中,誰會走到最后?”
2月1日乘聯會發布數據顯示,1月1日至27日,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量為98.5萬輛,同比下降45%,環比下降43%;全國乘用車廠商批發量為89.1萬輛,同比下降50%,環比下降46%。
“春江水暖鴨先知”,對于市場的變化,其實車企早有感知。
先是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霸主特斯拉抗不住了,1月6日特斯拉國產車型開始一波大降價,Model 3起售價22.99萬元,Model Y起售價25.99萬元,Model S78.99萬元起售、Model X87.99萬元起售。這不僅是近半年來特斯拉第二次直接降價,也是降幅最多的一次。
這一行動引來一眾國內車企跟進。近期,AITO問界、小鵬、零跑、飛凡、蔚來等車企都各自宣布了降價、促銷的措施。就在幾天前,又傳出巴菲特再次減持比亞迪的消息。
高歌猛進的汽車市場在今年一開年就被澆了一頭冷水。
01、海外霸主跌落神壇
商界超人馬斯克或許比大多數同行更早察覺到了市場變化。
在去年6月,馬斯克曾在內部郵件中提到自己對于美國經濟前景有著“超級糟糕的預感”。其后,他又公開表示:“美國下一波經濟衰退可能很快就會到來。”緊接著特斯拉就宣布暫停全球招聘,并計劃裁員 10%。消息一出,特斯拉股價一路下滑,僅去年12月就下跌了 22%。
此時,市場銷量已印證了馬斯克的預言。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12月交付量55796輛,較11月份下降44%,同比下降21%,為五個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到年末,特斯拉的全年總交付量131萬輛,并未達到150萬輛的預期目標。
對此摩根士丹利給出的判斷是“全球市場需求可能正在趨于飽和”。美國汽車經銷商Cox Automotive的首席經濟學家也警告稱“汽車行業正從供應問題轉變為需求問題”。
不可否認,特斯拉面臨的困境有著多重因素,此前曾有業界人士分析稱,特斯拉的橫空出世趕上了“天時地利人和”,彼時全球新能源汽車仍處在空白階段,而美國也在低利率周期內,雙重利好制造了特斯拉的繁榮景象。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大老牌車企和新興力量紛紛加入賽道,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而需求不斷趨于飽和,特斯拉的優勢已蕩然無存。
禍不單行,美聯儲在過去一年內的強硬加息政策更是極大影響了汽車市場的消費,同時馬斯克本人在過去一年因推特風波引發的爭議不斷也為特斯拉帶來不小的負面效應。
不可否認,昔日的全球霸主跌下神壇,是馬斯克本人、美國利率政策、全球市場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02、國內新勢力集體受挫
相比特斯拉遭遇的多重尷尬,國內新勢力的“集體受挫”顯得簡單直接了許多。
2023年1月,蔚來交付量同比下降11.87%,哪吒汽車同比下降45.35%,小彭汽車同比下降59.62%,零跑汽車同比下降85.92%,極氪汽車同比下降11.37%。
就在2022年,新能源汽車還是一片火熱。去年全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702.1萬輛和2686.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和2.1%。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05.8萬輛和688.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96.9%和93.4%,市場占有率達到25.6%。
業界分析稱,去年新能源汽車的火爆與國內整體市場尤其是三四線及以下城市的市場仍處于初始增長期、國內對新能源汽車的購置補貼政策以及燃油價格高企有關。但經歷了兩年多的狂飆突進,隨著上述因素的影響逐漸減弱,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在2023年會出現放緩跡象。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在近期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新能源汽車在2023年會繼續增長,但增速會大幅放緩,業內普遍預計增速會從100%回落到30%左右。
行業內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1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4.15億輛,其中汽車保有量達到3.18億輛;機動車駕駛人數量超過5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達到4.63億人。而根據中汽協數據,2022年中國自主品牌在乘用車市場的份額達到49.9%,創下近年來新高。
無論從汽車保有量還是從市場占有率來看,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的確到了瓶頸期,野蠻生長的時代已經過去,新的一年,市場的每一步拓展都會更加艱難。
03、傳統巨頭挑戰重重
如果說造成新能源車困境的罪魁禍首是市場需求,那么傳統燃油車在2023年的境遇則更為復雜。
國六b排放標準將在今年7月1日全面落實,這一被稱為“史上最嚴排放標準”的措施一旦實施,大多數污染物的限值指標會大幅提升,例如一氧化碳濃度要求降到500(mg/km),非甲烷烴和氮氫化物的標準也要下降50%。這意味著傳統車企的生產成本將面臨極大挑戰,而消費者在選擇傳統車型時也會更加慎重考量。
另外,從市場銷量來看,2022年在新能源汽車一路高歌的背景下,幾大傳統燃油車企的總銷量同比下滑都超過了10%,其中本田下降12.1%;日產降22.1%;別克下降10.55%;福特下滑17.6%。國內大眾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尤其年輕消費者顯然更加青睞時尚、智能化程度更高、更懂得營銷概念新能源汽車,傳統燃油車的市場空間就會不斷受到擠壓。
因此,在環保政策和市場的雙重限制下,不少車企紛紛制定了推出燃油市場的時間表:寶馬集團宣布將在2030年歐盟地區停售燃油車;豐田汽車將在2030年中國、歐洲、北美地區停售燃油車;大眾汽車和起亞汽車計劃2035年在歐洲市場停售燃油車;本田汽車則會在2040年全面停售燃油車。
新的一年,倘若不在新能源領域迎頭趕上新生力量,老牌燃油巨頭的未來恐怕不容樂觀。
04、大浪淘沙,勝者為王
在1月乘用車市場的一片低迷中,比亞迪和理想的數據格外引人注目。
盡管兩家車企的交付量環比也都在下降,但同比都有增長。理想汽車1月同比增長23.42%,比亞迪同比增長更高達54.66%。
看來巴菲特多次減持并未影響市場對比亞迪的信心。
去年上半年,比亞迪以累計銷量64.14萬輛超過特斯拉成為全球銷量冠軍。在資本市場上,比亞迪港股股價3月到6月翻了一倍,A股漲幅超過70%,市值首過萬億,成為與寧德時代并列的鋰電產業鏈雙萬億公司之一,同時比亞迪也是全球市值萬億榜單上中唯一的中國汽車公司。
7月,巴菲特減持消息被曝光后比亞迪A 股下跌4.72%,港股下跌11.93%。而在此之前,比亞迪已連續三個交易日下跌,跌幅近15%。但包括高盛在內的機構預計,比亞迪提供的電池未來可能達到30%的市場占有率。也就是說,無論是技術還是銷量,比亞迪仍在上升通道中。
毫無疑問,新的一年全球汽車行業將迎來一次大浪淘沙,風浪過去,誰會死在沙灘上,而誰又將迎風破浪成為最終王者,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