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代周報 何明俊
編輯|邱月燁
ChatGPT概念大熱,賽為智能(300044.SZ)打開連板空間,智能自控(002877.SZ)、海天瑞聲(688787.SH)、漢王科技(002362.SZ)等一眾概念股連番大漲。2月6日,ChatGPT概念股持續活躍,海天瑞聲、科大國創(300520.SZ)漲超10%,漢王科技6連板。
ChatGPT大熱之下,迎來股價拉升的董監高們馬上進行新一輪減持。
2月5日晚,ChatGPT連板龍二智能自控披露減持公告,持有約474萬股的董事陳彥因個人資金需求,計劃自3月1日至8月31日,以集中競價方式減持公司股份不超118萬股,減持價格不低于發行價。據同花順iFind顯示,截至2月3日收盤,當周,智能自控股價從7.40元/股漲至11.75元/股,漲幅為60.96%,股價高于發行價8.40元/股。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副總裁仲佩亞、高管杜學軍、董事吳畏、監事孫明東以及董秘沈劍飛輪番減持公司股份,合計套現近7000萬元。截至目前,陳彥、孫明東的減持計劃仍在進行中,其余董監高則已完成減持。
減持屬利空,董監高輪番減持更是容易放大利空信號,特別是減持名單中還包括實控人沈劍標弟弟——沈劍飛。2月6日,時代周報記者致電智能自控證券部,相關工作人員回復稱:“減持并不是高管們不看好公司未來發展,董監高可能是對個人資金有需求才會做出減持操作。”
2月6日開盤后,智能自控股價快速跳水。同花順iFind顯示,早盤10點33分,智能自控跌停,午后翻紅,收盤報價12.10元/股。截至2022年11月10日,智能自控股東總人數為2.08萬。
近6年增收不增利
智能自控是專業化設計、研發、生產和銷售全系列智能控制閥產品的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擁有全資子公司5家,在全國多個城市設立 4S售后服務站。
智能自控所處的控制閥行業,上游為鑄件、鍛件、密封件和集成控制單元器件等工業原材料生產行業,下游行業包括石化行業、鋼鐵行業、冶金行業、電力能源行業、新能源(太陽能)新材料(多晶硅)行業、環保行業等國民經濟基礎和支柱行業。
據時代周報記者了解,智能控制閥產品應用范圍較廣、行業集中度較低,產品技術水平要求較高,而且替代產品競爭力相對有限,加上行業進入壁壘較高,因此競爭主要集中在行業內玩家。
智能自控公告顯示,國內控制閥行業產品分高端、中高端和普通三個層級,其中國外品牌占據份額最大的中高端市場,目前行業已初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市場競爭格局。
2018年,東興證券曾點評智能自控2017年財報。東興證券研報觀點認為,石化和能源行業在國家“去產能”的政策背景下,不再像以前一樣盲目擴張,而是走向高端化、高效化的良性道路,整體發展緩中趨穩,有利于公司高端智能控制閥的市場需求。
然而,上市近6年,智能自控一直處于“增收不增利”的狀態,完全打破了機構和投資者的預期。
財報顯示,2017年至2021年,智能自控實現營業收入3.07億元、3.76億元、4.77億元、5.52億元和7.34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0.48億元、0.63億元、0.70億元、0.57億元和0.63億元。而最新的2022年三季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18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0.48億元。
毛利率的逐年下降,或許是智能自控“增收不增利”的原因之一。時代周報記者梳理業績報告后發現,智能自控毛利率從2017年的40.65%下滑至2021年的32.50%,2022年中則回升至32.79%。
對于毛利率下滑問題,前述工作人員表示,“橫向來看,公司毛利率一直高于同行業平均水平,其實已是維持一個較高的盈利水平;縱向來看,過去三年毛利率有所下降,主要是原材料成本上升、固定投資產能爬坡期折舊增加所致,隨著公司內部優化管理和產能逐步爬升,我們的效能會進一步提升。從2022年三季度來看,公司毛利率是有所回升的。”
截至2022年三季報,智能自控所處行業毛利率中位數約22.40%。
新能源業務拉動業績?
據智能自控數據,2021年國內控制閥市場總體規模約500億元左右,保持5%-6%的年均增長率,但公司整體市場占有率僅2%左右。國內控制閥行業產品從價格總量上來分析,大約超6成被國外產品所壟斷。對于頭部企業而言,市場空間非常大。
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中,公司主要產品控制閥貢獻收入3.37億元,占比為87.48%;檢維修業務貢獻收入3554.15萬元,占比9.21%;配件業務收入1156.54萬元,占比3%。此外,檢維修業務是智能自控毛利率最高的業務,截至2022年中,該業務毛利率為63.07%。
“檢維修服務是我們業務構成的重要部分,這種服務不是產品出了問題之后的服務,而是客戶在運行期間必須要的周期性的檢維修業務需求。”智能自控管理層在1月4日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表示,“公司近幾年檢修業務規模均保持較快增長。后續公司將繼續加大檢修業務投入。”
為破解“增收不增利”困局,智能自控開始積極拓寬業務面。
據智能自控公告,目前公司在石油化工領域的業務占比約62%,新能源新材料業務占比約20%,其他領域占比約18%。其中,石化領域業務增長速度平穩,約10%-20%;新能源領域業務為近年來公司新的業務增長點,2022年增長非常迅速,縱跳銷售額預計超過1億元。
“我們在新能源領域,主要是應用于基礎材料,比如單晶硅、多晶硅的生產制造過程。”前述工作人員對時代周報記者說,“光伏行業的話,公司有專門研究開發如特殊耐磨球閥等一些新型產品,也專門投資建設了適用于生產新能源新材料行業產品的生產設施,所以說近兩年在新能源新材料業務上會持續擴大,公司產品應用領域也是非常寬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