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蘇州,下一個五年大步跑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蘇州,下一個五年大步跑

從強到更強,蘇州一直在路上。

文|財經無忌 蕭田

蘇州的GDP再次讓一眾兄弟城市們“望塵莫及”。

1月6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蘇州市第十五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蘇州太湖國際會議中心開幕。

現場,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曹路寶給出了一組數據——2022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36萬億元。

這什么概念?

2022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4萬億元、占江蘇全省1/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36萬億元,實際使用占江蘇全省1/4左右(24.3%)。可以說,蘇州“蘇大強”的稱號當之無愧。

而事實上,蘇州的經濟不僅“強”,也很“韌”。

在“2022中國實體經濟論壇”上發布了一個“中國制造——蘇州樣本”的調研報告,報告中提出:

蘇州作為中國制造業強市,歷經農轉工、內轉外、量轉質,再到“內外聯動、共生共贏”,其發展歷程可以視為中國制造業升級之路的濃縮版。蘇州工業體系完備的優勢,也由此帶來了黏性、吸附力、韌性和彈性。

疫情突發且膠著反復的三年時間里,蘇州GDP分別實現1.93萬億、2.27萬億、2.4萬億;以蘇州實驗室為代表的戰略科創平臺取得歷史性突破;2022年,全市實際使用外資73億美元,增長35%,4家國家級經開區躋身全國30強,蘇州工業園區直取“國家經開區考核”七連冠。

不過,作為蘇南模式的“尖子生”,蘇州走出的每一步都會被置于聚光燈之下,不斷地“被對標”“被趕超”中,蘇州也已經提前嗅到了來自未來的壓力。

往東看,上海臨港新片區提出2023年GDP、規上工業總產值均要達到20%的增長;往南看,深圳去年GDP預超3.2萬億,今年又明確兩個1萬億目標(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均超萬億);往北看,南通則提出GDP增長5.5%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以上。

一直以來,蘇州的發展都是一個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如今的蘇州再次走進“無人區”,在一條沒有參照物、沒有成功經驗可以復制的道路上,未雨綢繆。

蘇州堵車全球缺貨,“蘇大強”到底強在哪里?

在蘇州,有這樣一條路,坊間曾流傳:如果這條路堵車,長三角的IT企業可能會跳腳!

西起227省道、東至星龍街,一條僅長14公里的路,連接起了一連排的世界名企:博世、艾默生、安德魯、友達光電……

這條路就是傳聞中的蘇虹路,而蘇虹路所在的蘇州工業園區,聚集了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5000家外資企業。先進制造企業云集,這也是“蘇州堵車,全球缺貨”最早的由來。

蘇州是全球公認的“制造之都”“世界工廠”。

自1996年歐萊雅在蘇州工業園區建廠為開端,此后三星、西門子、強生、葛蘭素史克等為代表的世界500強企業紛紛在蘇州建廠投資。

蘇州工業園區開啟了良好的開端之后,一批以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蘇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張家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為代表的產業園區也紛紛建立。這些產業園區憑借好的政策和較強的綜合實力,吸引到眾多企業前來蘇州建廠。

到2017年,中國產業園區百強榜單中,蘇州有七家產業園區上榜。

今日蘇州的背后,離不開外資投資建設,引進先進技術,帶動相關上下游企業在此建立,逐漸建立起基礎雄厚的制造業體系。

目前,蘇州擁有35個工業大類、171個工業中類、505個工業小類,產業體系較為完備,產業鏈垂直整合能力強,是長三角地區乃至國內很多產業循環的發起點和連接點。

這意味著,蘇州既能生產車輛、筆記本電腦、數控機床這樣的大塊頭、高科技產品,也能生產羽絨服、螺絲釘這樣的小體格、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必需品。

數據顯示,2021年,蘇州規上工業總產值達4.2萬億元,比2012年增加1.33萬億元,年均增長4.8%。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冶金、紡織、輕工、化工六大行業中,規模超萬億的有2個,生物醫藥、新型顯示、機器人及數控機床等細分領域綜合競爭力在全國保持領先。

聚焦來看,目前蘇州擁有3家世界500強企業;26家企業上榜2022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恒力位居榜單首位。全市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71家、省專精特新企業(產品)398家,均居全省第一。

在制造業備受追捧的今天,蘇州風頭很勁,絕對是站在了風口上。

蘇州不大,但為何很強?

改革開放以來,蘇州用0.09%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2.4%的稅收和7.7%的進出口總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超過600倍。外界將蘇州模式的成功歸因于對接上海的區位優勢,但實際上,更深層次來說,其實是蘇州這座文化古城對于親商理念的擁抱和吸納。

1992年初,鄧公視察南方后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到要借鑒新加坡經驗;9月,時任新加坡內閣資政的李光耀率團訪問中國,積極呼應,并表達了新中合作共同建立工業園區的意向。

此后,中新雙方圍繞合作開發事宜進行了多次協商和實地考察,最終確定在蘇州合作建立工業園區。

新加坡是國際貿易港,擁有一流的營商環境,它不僅幫助園區開發建設、招商引資,后來運用在產業規劃、產業培育、產業服務等方面的經驗,幫助蘇州醞釀未來的發展。

在財經無忌看來,園區新加坡裕廊模式的復制,在理念上為蘇州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從而形成了“滾雪球”效應,讓蘇州從強變得更強。也正是在這種政府崇尚“店小二”精神的背景下,蘇州實現了對其他城市的超越。

這其中又包含了最重要的三點:

首先,對人才的重視和吸引。

有人說,蘇州是一座懂得用人的城市,不限于內,擇天下英才而用之。

這還有一個小故事。2005年,蘇州本地創投機構中新創投(現元禾控股前身)接到蘇州工業園區領導安排的一項任務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分管投資業務的費建江與分管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納米科技園“BioBAY”的劉毓文,數次到國外招商。

一年后,費建江和劉毓文等一行人在美國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旁萬豪酒店的大堂咖啡廳,見到了在一家制藥公司做首席研究員的徐霆。當劉毓文用流利的英語講解完“BioBAY”的規劃后,對面的徐霆一臉驚訝——沒想到“政府招商人員”這么專業。這次暢聊打動了徐霆,促使他日后來到蘇州,創辦康寧杰瑞。

還有為了辦會聚人氣,蘇州建立了冷泉港實驗室在美國以外的第一個分支機構,并吸引來一個個海內外“背包客”——據說當時發明了全球首個抗腫瘤病毒類創新藥物“安柯瑞”的遺傳學博士俞德超就是其中之一,

除此以外,還有首個“高等教育國際化示范區”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首個中外合作辦學研究院、首個納米技術產業標準化示范區……一個又一個“首個”,也在不斷彰顯著這片土地的吸引力。

其次,對投資和產業資本的引領。

包括元禾控股、國發創投、毅達資本、蘇州產投集團、蘇州科創投、蘇州天使母基金、蘇州基金等一批以政府為導向的國有投資機構發揮了有效力量,促成了越來越多的資本匯聚蘇州,上演了“蘇州現象”。

國內某知名創投機構合伙人曾表示:現在市場上眾多數得上名號的投資機構,除了布局北上廣深以外,基本都在蘇州有辦公室。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22年,蘇州A股上市公司總量達188家,在全國各大城市中位列第五名。不斷上市的企業、火熱的投融資市場,讓蘇州有了可與北京、上海等超級城市較量的實力。

最后是,高度的產業化集群優勢。

就拿追覓科技來說,以做高速數字馬達起家。常用于家電(冰箱、吸塵器等)、汽車等領域。

過去,國外巨頭可以做到10萬轉/分鐘的高速馬達,而國產馬達只能達到3~5萬轉/分鐘。

經過近3年努力,追覓科技把高速馬達做到了15萬轉/分鐘。但到15萬轉/分鐘,國外的供應鏈無法滿足追覓要求。

這時,追覓科技看到了蘇州這片土地。2018年,追覓科技在蘇州打造完第一條供應鏈時,從核心零部件到組裝等一整套的需求,沒出蘇州市就完成了。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智加科技的首席科學家崔迪瀟曾表示,樓上樓下、左鄰右舍都是產業鏈的上下游。如果有相關問題,在群里呼一聲,5分鐘之內,對方的工程師必定出現在他辦公室。

始終重視人才,專注產業資本引領,自帶產業集群效應,這也解釋了為何集齊了天時、地利、人和的蘇州“贏麻了”。

進入無人區,蘇州要讓“對標者”遙不可及

自費創辦開發區,不占政策之先,卻引領改革風氣之先;因陋就簡興辦鄉鎮企業,主動投身中新合作,一炮打響;28天時間完成4.1平方公里圍網,辦成全國首家內河港型保稅區。

別人沒干過的事情,先干起來;別人先做的事情,學得更快、干得更好;看上去不具備條件的事,創造條件也要干。

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上來說,蘇州的發展已經足夠令人矚目。

但這樣就夠了嗎?

1月30日,江蘇省統計局發布了2022年全省設區市地區生產總值,全省13個設區市GDP全部邁過4000億元人民幣門檻,且均保持2%及以上增長。江蘇全省GDP邁上12萬億大關,實現122876億元。

從數據來看,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坐穩“萬億俱樂部”。其中,蘇州以23958億元的經濟總量繼續穩坐全省第一的位次。但從增速上來看,省內GDP超萬億的設區市中,蘇州同比增長了2.0%,增速并不明顯。

這也讓蘇州的決策者不敢陶醉過去的輝煌,一直保持憂患意識,不斷押注未來的硬科技。

鮮為人知的是,蘇州的硬科技是從生物醫藥產業開始的。

當年蘇州和新加坡合作,大量外資企業涌入,美國的強生,英國的葛蘭素史克,日本的住友等國際醫藥巨頭紛紛進駐蘇州。從這些藥企身上,蘇州看到了生物醫藥產業的獨特優勢。

從2006年開始,伴隨著蘇州關于促進生物醫藥產業政策的不斷落地,蘇州自己的生物醫藥產業開始起跑,隨之腳步便再也沒有停歇。

當初選擇發展醫藥產業,是因為蘇州的領導看到了加工制造業的弊端,它基本上是做配套,沒有核心技術。而過高的外資依賴度,過低的附加值,一旦風暴來臨,蘇州的產業將獨木難支。

但生物醫藥不同于制造業,生物醫藥領域有著著名的"雙十"定律,即做出一款新藥,至少要花十年,耗費十億美金,并且成功率低,不足10%。

2021年,蘇州全市生物醫藥產業產值達2000億元,體量位居全國城市之首;全市生物醫藥商業化產能,占了全國份額的近40%。

現在看來,蘇州把寶押在生物醫藥上,這條道路雖然道阻且長,但16年的精耕細作,已然驗證了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體現硬科技的另一個層面,就是蘇州要將自己打造成自動駕駛企業的“誕生地與夢工廠”。

為了謀求下一步產業方向,近年來,從吉林長春引進一汽解放的摯途科技(一汽解放發起成立的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到蘇州智能網聯汽車科創園、智駕運維港,相繼投入使用,再到吉咖智能、曹操出行、中智行等幾十家國內自動駕駛相關企業紛紛布局……蘇州的智能網聯汽車的浪潮,滾滾向前。

在蘇州相城區的一個集中區域內,每天都有近百輛自動駕駛車輛載著小小的雷達,行駛穿梭在街頭,站在那里,宛如科幻世界。

實際上,蘇州高鐵新城聚集了100多家智能網聯汽車企業,在終端與芯片、軟件與算法、汽車執行與控制系統、環境感知、出行與服務、通信與網絡、高精地圖與定位等等,共計30多個細分領域發力。

站在現在看未來,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沖刺自動駕駛第一城,蘇州再一次來到了時代的窗口。

而這樣具有前瞻性的布局也將助其在城市競爭中,一如既往的保持最大競爭力,創造更多的剩余和積累,完成產業結構的跨越式轉型和升級。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蘇州,下一個五年大步跑

從強到更強,蘇州一直在路上。

文|財經無忌 蕭田

蘇州的GDP再次讓一眾兄弟城市們“望塵莫及”。

1月6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蘇州市第十五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蘇州太湖國際會議中心開幕。

現場,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曹路寶給出了一組數據——2022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36萬億元。

這什么概念?

2022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4萬億元、占江蘇全省1/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36萬億元,實際使用占江蘇全省1/4左右(24.3%)。可以說,蘇州“蘇大強”的稱號當之無愧。

而事實上,蘇州的經濟不僅“強”,也很“韌”。

在“2022中國實體經濟論壇”上發布了一個“中國制造——蘇州樣本”的調研報告,報告中提出:

蘇州作為中國制造業強市,歷經農轉工、內轉外、量轉質,再到“內外聯動、共生共贏”,其發展歷程可以視為中國制造業升級之路的濃縮版。蘇州工業體系完備的優勢,也由此帶來了黏性、吸附力、韌性和彈性。

疫情突發且膠著反復的三年時間里,蘇州GDP分別實現1.93萬億、2.27萬億、2.4萬億;以蘇州實驗室為代表的戰略科創平臺取得歷史性突破;2022年,全市實際使用外資73億美元,增長35%,4家國家級經開區躋身全國30強,蘇州工業園區直取“國家經開區考核”七連冠。

不過,作為蘇南模式的“尖子生”,蘇州走出的每一步都會被置于聚光燈之下,不斷地“被對標”“被趕超”中,蘇州也已經提前嗅到了來自未來的壓力。

往東看,上海臨港新片區提出2023年GDP、規上工業總產值均要達到20%的增長;往南看,深圳去年GDP預超3.2萬億,今年又明確兩個1萬億目標(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均超萬億);往北看,南通則提出GDP增長5.5%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以上。

一直以來,蘇州的發展都是一個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如今的蘇州再次走進“無人區”,在一條沒有參照物、沒有成功經驗可以復制的道路上,未雨綢繆。

蘇州堵車全球缺貨,“蘇大強”到底強在哪里?

在蘇州,有這樣一條路,坊間曾流傳:如果這條路堵車,長三角的IT企業可能會跳腳!

西起227省道、東至星龍街,一條僅長14公里的路,連接起了一連排的世界名企:博世、艾默生、安德魯、友達光電……

這條路就是傳聞中的蘇虹路,而蘇虹路所在的蘇州工業園區,聚集了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5000家外資企業。先進制造企業云集,這也是“蘇州堵車,全球缺貨”最早的由來。

蘇州是全球公認的“制造之都”“世界工廠”。

自1996年歐萊雅在蘇州工業園區建廠為開端,此后三星、西門子、強生、葛蘭素史克等為代表的世界500強企業紛紛在蘇州建廠投資。

蘇州工業園區開啟了良好的開端之后,一批以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蘇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張家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為代表的產業園區也紛紛建立。這些產業園區憑借好的政策和較強的綜合實力,吸引到眾多企業前來蘇州建廠。

到2017年,中國產業園區百強榜單中,蘇州有七家產業園區上榜。

今日蘇州的背后,離不開外資投資建設,引進先進技術,帶動相關上下游企業在此建立,逐漸建立起基礎雄厚的制造業體系。

目前,蘇州擁有35個工業大類、171個工業中類、505個工業小類,產業體系較為完備,產業鏈垂直整合能力強,是長三角地區乃至國內很多產業循環的發起點和連接點。

這意味著,蘇州既能生產車輛、筆記本電腦、數控機床這樣的大塊頭、高科技產品,也能生產羽絨服、螺絲釘這樣的小體格、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必需品。

數據顯示,2021年,蘇州規上工業總產值達4.2萬億元,比2012年增加1.33萬億元,年均增長4.8%。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冶金、紡織、輕工、化工六大行業中,規模超萬億的有2個,生物醫藥、新型顯示、機器人及數控機床等細分領域綜合競爭力在全國保持領先。

聚焦來看,目前蘇州擁有3家世界500強企業;26家企業上榜2022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恒力位居榜單首位。全市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71家、省專精特新企業(產品)398家,均居全省第一。

在制造業備受追捧的今天,蘇州風頭很勁,絕對是站在了風口上。

蘇州不大,但為何很強?

改革開放以來,蘇州用0.09%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2.4%的稅收和7.7%的進出口總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超過600倍。外界將蘇州模式的成功歸因于對接上海的區位優勢,但實際上,更深層次來說,其實是蘇州這座文化古城對于親商理念的擁抱和吸納。

1992年初,鄧公視察南方后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到要借鑒新加坡經驗;9月,時任新加坡內閣資政的李光耀率團訪問中國,積極呼應,并表達了新中合作共同建立工業園區的意向。

此后,中新雙方圍繞合作開發事宜進行了多次協商和實地考察,最終確定在蘇州合作建立工業園區。

新加坡是國際貿易港,擁有一流的營商環境,它不僅幫助園區開發建設、招商引資,后來運用在產業規劃、產業培育、產業服務等方面的經驗,幫助蘇州醞釀未來的發展。

在財經無忌看來,園區新加坡裕廊模式的復制,在理念上為蘇州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從而形成了“滾雪球”效應,讓蘇州從強變得更強。也正是在這種政府崇尚“店小二”精神的背景下,蘇州實現了對其他城市的超越。

這其中又包含了最重要的三點:

首先,對人才的重視和吸引。

有人說,蘇州是一座懂得用人的城市,不限于內,擇天下英才而用之。

這還有一個小故事。2005年,蘇州本地創投機構中新創投(現元禾控股前身)接到蘇州工業園區領導安排的一項任務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分管投資業務的費建江與分管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納米科技園“BioBAY”的劉毓文,數次到國外招商。

一年后,費建江和劉毓文等一行人在美國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旁萬豪酒店的大堂咖啡廳,見到了在一家制藥公司做首席研究員的徐霆。當劉毓文用流利的英語講解完“BioBAY”的規劃后,對面的徐霆一臉驚訝——沒想到“政府招商人員”這么專業。這次暢聊打動了徐霆,促使他日后來到蘇州,創辦康寧杰瑞。

還有為了辦會聚人氣,蘇州建立了冷泉港實驗室在美國以外的第一個分支機構,并吸引來一個個海內外“背包客”——據說當時發明了全球首個抗腫瘤病毒類創新藥物“安柯瑞”的遺傳學博士俞德超就是其中之一,

除此以外,還有首個“高等教育國際化示范區”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首個中外合作辦學研究院、首個納米技術產業標準化示范區……一個又一個“首個”,也在不斷彰顯著這片土地的吸引力。

其次,對投資和產業資本的引領。

包括元禾控股、國發創投、毅達資本、蘇州產投集團、蘇州科創投、蘇州天使母基金、蘇州基金等一批以政府為導向的國有投資機構發揮了有效力量,促成了越來越多的資本匯聚蘇州,上演了“蘇州現象”。

國內某知名創投機構合伙人曾表示:現在市場上眾多數得上名號的投資機構,除了布局北上廣深以外,基本都在蘇州有辦公室。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22年,蘇州A股上市公司總量達188家,在全國各大城市中位列第五名。不斷上市的企業、火熱的投融資市場,讓蘇州有了可與北京、上海等超級城市較量的實力。

最后是,高度的產業化集群優勢。

就拿追覓科技來說,以做高速數字馬達起家。常用于家電(冰箱、吸塵器等)、汽車等領域。

過去,國外巨頭可以做到10萬轉/分鐘的高速馬達,而國產馬達只能達到3~5萬轉/分鐘。

經過近3年努力,追覓科技把高速馬達做到了15萬轉/分鐘。但到15萬轉/分鐘,國外的供應鏈無法滿足追覓要求。

這時,追覓科技看到了蘇州這片土地。2018年,追覓科技在蘇州打造完第一條供應鏈時,從核心零部件到組裝等一整套的需求,沒出蘇州市就完成了。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智加科技的首席科學家崔迪瀟曾表示,樓上樓下、左鄰右舍都是產業鏈的上下游。如果有相關問題,在群里呼一聲,5分鐘之內,對方的工程師必定出現在他辦公室。

始終重視人才,專注產業資本引領,自帶產業集群效應,這也解釋了為何集齊了天時、地利、人和的蘇州“贏麻了”。

進入無人區,蘇州要讓“對標者”遙不可及

自費創辦開發區,不占政策之先,卻引領改革風氣之先;因陋就簡興辦鄉鎮企業,主動投身中新合作,一炮打響;28天時間完成4.1平方公里圍網,辦成全國首家內河港型保稅區。

別人沒干過的事情,先干起來;別人先做的事情,學得更快、干得更好;看上去不具備條件的事,創造條件也要干。

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上來說,蘇州的發展已經足夠令人矚目。

但這樣就夠了嗎?

1月30日,江蘇省統計局發布了2022年全省設區市地區生產總值,全省13個設區市GDP全部邁過4000億元人民幣門檻,且均保持2%及以上增長。江蘇全省GDP邁上12萬億大關,實現122876億元。

從數據來看,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坐穩“萬億俱樂部”。其中,蘇州以23958億元的經濟總量繼續穩坐全省第一的位次。但從增速上來看,省內GDP超萬億的設區市中,蘇州同比增長了2.0%,增速并不明顯。

這也讓蘇州的決策者不敢陶醉過去的輝煌,一直保持憂患意識,不斷押注未來的硬科技。

鮮為人知的是,蘇州的硬科技是從生物醫藥產業開始的。

當年蘇州和新加坡合作,大量外資企業涌入,美國的強生,英國的葛蘭素史克,日本的住友等國際醫藥巨頭紛紛進駐蘇州。從這些藥企身上,蘇州看到了生物醫藥產業的獨特優勢。

從2006年開始,伴隨著蘇州關于促進生物醫藥產業政策的不斷落地,蘇州自己的生物醫藥產業開始起跑,隨之腳步便再也沒有停歇。

當初選擇發展醫藥產業,是因為蘇州的領導看到了加工制造業的弊端,它基本上是做配套,沒有核心技術。而過高的外資依賴度,過低的附加值,一旦風暴來臨,蘇州的產業將獨木難支。

但生物醫藥不同于制造業,生物醫藥領域有著著名的"雙十"定律,即做出一款新藥,至少要花十年,耗費十億美金,并且成功率低,不足10%。

2021年,蘇州全市生物醫藥產業產值達2000億元,體量位居全國城市之首;全市生物醫藥商業化產能,占了全國份額的近40%。

現在看來,蘇州把寶押在生物醫藥上,這條道路雖然道阻且長,但16年的精耕細作,已然驗證了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體現硬科技的另一個層面,就是蘇州要將自己打造成自動駕駛企業的“誕生地與夢工廠”。

為了謀求下一步產業方向,近年來,從吉林長春引進一汽解放的摯途科技(一汽解放發起成立的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到蘇州智能網聯汽車科創園、智駕運維港,相繼投入使用,再到吉咖智能、曹操出行、中智行等幾十家國內自動駕駛相關企業紛紛布局……蘇州的智能網聯汽車的浪潮,滾滾向前。

在蘇州相城區的一個集中區域內,每天都有近百輛自動駕駛車輛載著小小的雷達,行駛穿梭在街頭,站在那里,宛如科幻世界。

實際上,蘇州高鐵新城聚集了100多家智能網聯汽車企業,在終端與芯片、軟件與算法、汽車執行與控制系統、環境感知、出行與服務、通信與網絡、高精地圖與定位等等,共計30多個細分領域發力。

站在現在看未來,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沖刺自動駕駛第一城,蘇州再一次來到了時代的窗口。

而這樣具有前瞻性的布局也將助其在城市競爭中,一如既往的保持最大競爭力,創造更多的剩余和積累,完成產業結構的跨越式轉型和升級。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淀区| 元氏县| 桐庐县| 常州市| 高雄县| 淳安县| 衡阳县| 桦川县| 泾阳县| 革吉县| 叙永县| 锡林郭勒盟| 普洱| 济阳县| 海原县| 修水县| 施甸县| 新晃| 龙南县| 桐梓县| 卓尼县| 石渠县| 精河县| 丰台区| 达州市| 皮山县| 临洮县| 金塔县| 峨山| 大新县| 西藏| 榕江县| 封丘县| 台安县| 沙雅县| 桂东县| 句容市| 巴林右旗| 汉寿县| 丹东市| 准格尔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