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咖門
在東北,乃至全國,延吉的咖啡市場都算得上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數據顯示,延吉目前常住人口近69萬,卻開出900多家咖啡館,每萬人咖啡館擁有量遠超上海。
這座東北小城有什么特別,為什么遍地都是咖啡館?這么多咖啡館,都能賺到錢嗎?
帶著好奇,我采訪了多位在延吉開咖啡館的主理人。
“另類”咖啡小城延吉,人均咖啡館數量遠超上海
坐上一列從吉林長春開向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高鐵,隨著列車開始使用雙語報站,車外的東北平房逐漸被朝鮮族鄉村民居替代,耳邊時不時傳來鄰座的朝鮮語對白……
列車前方到站延吉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首府,社交媒體筆下的“小首爾”,無疑對于吉林省、乃至整個東北,都算是一個“另類”的地方。
同樣“另類”的,是延吉遍地的咖啡館,還有人把延吉稱為“被咖啡館串起來的城市”。
根據當地咖啡店主的說法,這座東北小城如今已經開出了900多家咖啡館。在小紅書上,有關“延吉咖啡”的筆記也超過2萬篇,甚至不少游客專程打卡延吉各式各樣咖啡館,在社交媒體分享體驗。
數據顯示,目前咖啡館數量全球第1的上海,每萬人咖啡館擁有量為3.16家。換句話說,而這座常住人口近69萬的東北小城,每萬人咖啡館擁有量是上海的4倍多。
那么問題來了,這座東北小城的咖啡文化有什么特別?憑什么遍地都是咖啡館?
當行業人開始聚焦縣城咖啡機會時,延吉作為研究咖啡市場甚至咖啡文化的一個特殊樣本,又會給我們帶來哪些新思考?
“延吉,人們都在包間里喝咖啡”
當被問及“延吉咖啡館有什么特別之處”時,幾乎所有的當地老土著都會異口同聲的答道——
“在延吉,人們都喜歡在包間里喝咖啡”。
勞頂笨咖啡
根據當地人的說法,這主要是受到韓系咖啡的影響。2005年前后,延邊朝鮮族勞務輸出盛行,不少當地人選擇在韓務工,賺到“第一桶金”,也養成了在咖啡館包間里邊喝咖啡邊聊天的習慣。
這其中一部分人退休回到延吉后,開起了咖啡館,把韓系咖啡館的空間打造、服務細節、乃至“包間文化”都帶回了延吉。
這一類咖啡館的包間,空間上類似茶館的茶室,但除了商務場景的需求,更多是滿足人們休閑娛樂的訴求:學生們喜歡在包間里打桌游,還有家人朋友則選擇在此聚會聊天。
時至今日,帶有包間/半包間的咖啡館依舊是延吉咖啡的特色之一。比如2021年開業的“延吉最大咖啡館”時庭咖啡,1500米的面積,擁有26個面積不同、風格不一的創意包間。
時庭咖啡
結合采訪及消費者反饋,這類門店,包間私密性、是否有空調,以及服務和價格等問題,都是消費者更為關注的地方。
當然,韓系咖啡的滲透不止于此,在延吉,“韓系美食+咖啡”的產品策略,不少門店都在用。
比如有個叫“勞頂笨咖啡”的連鎖品牌,雖然名字中帶有“咖啡”二字,但人們更喜歡去店里吃韓式傳統雪冰,咖啡則像是菜單上的補充品。
勞頂笨咖啡
還有風靡ins的韓式胖卡龍,開在延吉的胖卡龍專門店也選擇用咖啡相搭配,解膩的同時提高客單價。
此外,對潮流文化的追逐也體現在門店的裝修設計上。據了解,不少延吉咖啡館在裝修調性看齊北上廣,還會找北上廣的設計師進行設計。
可以感受到,無論是開店還是消費習慣,韓系咖啡館對于延吉咖啡市場有著深遠影響,空間、顏值、服務構成了延吉咖啡館的基本面。
但這并不是延吉咖啡的全部,特別隨著全國范圍內韓系咖啡的退潮,即便在延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用“開獨立小店”的思路,為延吉咖啡館注入新的活力。
1年新開近200家,延吉咖啡館有了新思路
2020年,對于延吉咖啡的發展來說,是一個特別的年份。據媒體報道,當年延邊州開出近200家新店。
而在延吉本地人看來,這些新開出的門店,大多開店門檻低,開在街頭巷尾的獨立小咖啡館。
后浪咖啡創始人小張曾跟我分析過2020年門店數激增的原因。在他看來,一方面是疫情讓外出務工受阻,延吉就業機會有限,年輕人們開始選擇投入少的咖啡館進行創業。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那些沉淀下來的咖啡師,以及在首爾、上海等咖啡發達地區感受過精品咖啡的年輕人。對咖啡研究多了,就想通過開精品小店的模式,提升咖啡品質,完成自己的“咖啡理想”。
溫語咖啡就是其中之一,老板金健在韓國留過學,早年做設計工作,如今回到延吉開店,門店只銷售咖啡飲品(手沖咖啡為主)以及自烘咖啡豆,還會不定期的舉辦杯測活動。
溫語咖啡
據金健介紹,最近兩年類似他這樣的門店,延吉新開出來不少,培養了不少咖啡愛好者,讓更多人關注咖啡本身。
除了“品質覺醒”,在人們沒辦法出國旅游的這3年,延吉逐漸成為網紅城市,也有咖啡館借助城市標簽快速發展,成為當地有名的“網紅店”。
比如后浪咖啡,近兩年,迎著延吉最具代表性“彈幕墻”,舉起手中那杯印有“延吉”杯套的咖啡拍照,成了網友們打卡延吉的標準動作。
而這個印有城市名的杯套,就來自后浪咖啡。據創始人小張介紹,后浪咖啡第一家店僅有9平米,最高日出杯高達2000杯,前些日子春節期間,后浪咖啡最高日出杯也在1600杯左右。
后浪的火爆既有偶然,比如正趕上延吉的網紅化,被流量選中;也有必然,正如有一家后浪咖啡門店選址距地標建筑網紅墻不到100米,方便顧客打卡拍照,即將開出的新店更是距打卡地僅50米。
“后浪”已經抓住了機會,掌握了更精準的開店方法。
但延吉的“后浪”并不多,在當地咖啡從業者看來,延吉近半咖啡館都很難盈利,甚至生存期都活不過1年。
結語
也許在外人眼中,延吉咖啡氛圍足夠濃厚,才能開出900多家咖啡館。
但也這意味著這片市場也足夠卷。當地咖啡館主理人告訴我,看似繁榮的延吉咖啡市場,近半都賺不到錢,粗略估計,過完年關閉或者準備關閉的咖啡館,達到近百家。
對全國多數區域咖啡市場來說,延吉咖啡或許是一面鏡子:
市場繁榮,不等同于歲月靜好,理性開店,最終的生意,還是要回歸咖啡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