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電商報 李迎
2018年4月,阿里花了665億全資收購了餓了么。
彼時,和美團斗得火熱的餓了么創始人張旭豪對這場收購十分看好,直言“有了阿里我們能贏”。
但現實發展卻未能如張旭豪所愿,之后五年,餓了么沒能再重回行業第一,反而是逐漸掉隊,眼看著美團的市場份額不斷提高。
智研咨詢數據顯示,2017年,收購了百度外賣的餓了么尚且還能和美團一戰,但到了2020年,美團外賣的市場份額已經來到了69%,將餓了么遠遠甩在了身后。
(圖源:智研咨詢)
盡管還是外賣市場第二,但餓了么這些年的存在感越來越低,只有在去年免單活動以及官宣和抖音合作時,才短暫地將大眾目光吸引過去。
去年6月,餓了么憑借著“免單一分鐘”的活動爆火出圈,成為話題、熱搜的收割機,制造了一場成功的營銷。
短短兩天內,餓了么APP在蘋果應用總榜單下載排名從第26名攀升到第6名,也是美食佳飲榜單的第1名,創下近3個月的新高。
而在8月時,餓了么和抖音官宣合作,為消費者帶來“即看、即點、即達”的新體驗,在外賣市場服務形式大差不差的情況下,餓了么坐上了抖音的流量快車道,靠短視頻尋求增量。
但餓了么卻未能絕地反擊,免單活動雖然賺足了眼球,但活動結束后,餓了么的關注度又再次回落。
而和抖音的合作雖然已經在南京試點,但目前來看,尚未呈現出突破性的創新印記。
當然,雙方合作是一個長期過程,如今半年時間都還未到,最終效果還是要看后續發展。
不過,要注意的是,在這場合作中,業內將這場合作視為抖音補短板,向美團發起進攻的標志,抖音的聲量和受關注程度都明顯高于餓了么。
如今,“美團最大的對手”這一稱號,甚至已經逐漸從餓了么變成了抖音,掉隊的餓了么想要逆轉局勢,似乎已經希望渺茫。
阿里未能帶領餓了么翻盤
客觀來說,在阿里收購餓了么之前,餓了么就已經呈現出不敵美團的趨勢,但阿里沒能挽救餓了么的頹勢也是不爭的事實。
在餓了么融入阿里的過程中,阿里采取了一貫的“阿里化”做法,張旭豪帶領的創始人團隊對餓了么的掌控力被大幅削減,阿里系的職業經理人接手餓了么。
一般來說,采用職業經理人和成熟管理經驗的模式,通常被視為更有效率,但能夠直接決策的創業者,卻更加適合復雜的O2O市場,比如美團王興,比如當時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大學生創業者張旭豪。
五年里,餓了么換了三任管理人:最早接手、任期最長的王磊用時三年也沒能帶餓了么翻盤;在2021年7月,阿里將飛豬、高德、餓了么合并組成“飛高了”生活服務板塊,但繼任者李永和準備大展拳腳的時候,上任僅一個月就遭遇黑天鵝事件下臺,最終由俞永福接手這個燙手山芋。
職業經理人接管后的餓了么風格從最初的強硬變得溫和,而變動頻繁的管理團隊,也讓餓了么的發展路徑變得模糊。
2017年,餓了么的日活已經突破了1000萬,并入阿里后的幾年里,餓了么的日活沒有迎來明顯的增長,始終在1500萬左右徘徊,而美團的日活已經突破8500萬。
一步慢,步步慢。去年世界杯期間,美團和餓了么都抓住這個機會進行營銷,在開幕式當天都雙雙迎來了日活新高峰,數據顯示,11月20日美團的日活近1.4億,餓了么卻僅有2294.1,連美團的零頭都未達到。
而日活數量懸殊的背后,是美團和餓了么差距越來越大的騎手和商家規模。相關數據顯示,美團的騎手規模已經突破500萬,而餓了么卻僅有114萬;商家數量上,美團達到了930萬,而餓了么大約在600萬左右。
要注意的是,在外賣商業模型中,商家、用戶、騎手的三邊網絡效應明顯:商家越多,選擇越多,用戶越多;用戶越多,訂單越多,騎手和商家更愿意加入;騎手越多,履約效率越高,用戶體驗越好。
在商家、用戶和騎手數量都遠遠落后的餓了么,顯然已經失去了和美團扳手腕的能力。
留給餓了么的時間不多了
商業世界變幻莫測,外賣大戰從原本的“送美食”延展到了“送萬物”,在外賣市場格局已定的情況下,即時零售成為餓了么新的希望。
俞永福接手本地生活版塊后,將本地生活業務劃分為即時商流和即時物流兩大板塊,餓了么所屬的就是即時商流業務,餓了么的商品品類也由外賣擴大到實體電商、醫藥健康等全品類領域。
去年3月,餓了么上線了“全能超市”業務,采取“倉到家”模式,從本地生鮮倉或經銷商倉庫發貨,半日內配送到消費者手中。背靠阿里這棵大樹的餓了么全能超市,剛上線時SKU就已經破萬,涵蓋商超所有的基本品類。
相比于已經失去希望的餐飲外賣市場,即時零售這個新興市場還是留給了餓了么翻身的可能性。
畢竟,盡管落后于美團,但多年來作為外賣市場的第二大霸主,餓了么多年發展下來,還是積累了一定的優勢的。
當然,餓了么要想向即時零售要增長也并非易事。
一方面,餓了么此前在餐飲外賣上掉隊的“寒意”,一定程度上會傳給即時零售。
在用戶心智上,消費者會更傾向于美團,而即時零售強調的是即時性,對配送速度要求更高,餓了么在運力上相比美團也并不占優勢。
另一方面,置身于阿里體系的餓了么,在享受相應的資源的同時,也要服務集團的發展戰略。
除了餓了么之外,淘鮮達、天貓超市、盒馬等也都涉及阿里的即時零售業務。和美團即時達與明日達這兩條清晰的零售線路線路相比,餓了么顯然在戰略上的不確定性更大。
總而言之,如今餓了么險境環生,餐飲外賣市場上,除了追不上的美團外,身后還有虎視眈眈的抖音;在即時零售市場上,美團和京東都已經爭著攻城略池。
留給餓了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再不找到新的突破點,餓了么的生存處境將更加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