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張熹瓏
編輯 | 許悅
一年發出37億件包裹,每日處理2000萬件快遞,創造電商交易額近900億元。這個數據放在三線小城身上,形成的反差足以上熱搜。
而粵東小城揭陽實現了。根據國家郵政局公布的2022年快遞業務情況,揭陽排名位居全國第四,反超上海、杭州和東莞,2022年快遞業務量達到37.29億件,同比增長5.55%,僅次于義烏、廣州和深圳。
一個地區的快遞業務量與當地制造業、批發業和物流業緊密相關,小小的快遞包裹亦將揭陽商貿發達的一面表露無余。作為“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中國塑料時尚鞋之都”“中國五金基地市”,這座在上世紀80年代受“三來一補”產業開始活躍起來的粵東小城形成了發達的個體戶基因。
“揭陽有良好的輕工業基礎,包括塑料制品、五金制品、紡織服裝。”揭陽郵政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界面新聞,“揭陽市近年來快遞業呈快速增長態勢,背后一個重要的推動力就是電商產業的蓬勃發展。據有關方面統計,我市快遞業務量95%以上為電商件。”

淘寶、抖音、視頻號、拼多多……無孔不入
2014年以前,在全國快遞業務量50強中,甚至沒有揭陽的身影。2016年,揭陽晉升第18名;2019年進入全國前十,三年后已經攀升至第4名。
揭陽郵政局數據顯示,2022年揭陽快遞業務量達37.29億件,同比增長5.55%;快遞業務收入為178.05億元,同比增長10.51%。其中,異地業務量達36.34億件,同比增長8.13%,占比超過97%。
“揭陽已落戶了主要快遞品牌分撥中心,包括韻達、中通,成為粵東快遞樞紐中心,日處理快遞量達2000萬件左右。”揭陽郵政局負責人表示。
37億包裹里,裝著揭陽最為見長的產業,包括五金、服裝、食品、藥材等。據揭陽統計局,2022年包括紡織服裝業、制鞋業、食品業、金屬業、電氣機械設備制造業、化工和礦物加工業和醫藥制造業在內的七大產業增加值合計311.74億元,占全部規上工業增加值的近八成。
“快遞量大,直接原因就是電商市場做得大。”普寧電子商務行業協會秘書長唐君說。以2021年快遞量超過16億的代管縣級市普寧為例,“2010年至2012年期間,從外地回來的潮汕人回到本地發展,這也是普寧電商發展的第一代。”
根據阿里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淘寶村”“淘寶鎮”名單,全國淘寶鎮數量達到2429個,廣東有283個,其中揭陽市擁有38個(普寧為20個)。這已經是揭陽自2020年起第三次淘寶鎮數量問鼎全省。
當然,這只是揭陽電商的冰山一角。隨著抖音、視頻號、拼多多等新業態的出現,電商運營進一步下沉至小微企業甚至個體,合伙生意成為普寧電商的新風向,“同學帶同學,親戚帶親戚,幾個伙計組團進行電商創業。”唐君提及。
“我認識的朋友里,10個就有6、7個是做電商的。”住在普寧的陳豪也在2020年“進場”,跟兩個朋友合伙成立工作室做服裝電商,他本人負責睡衣、內衣的抖音運營。
這家小公司員工最多時有十來個人,包括主播、客服等。他們在抖音、淘寶等平臺開了三四個店。陳豪負責的睡衣板塊每天直播兩場,每場3-4小時。
“普寧貨源很有優勢,布料、選品、加工生產,本地可以實現一條龍服務。”陳豪說。
紡織服裝是普寧成行成市的支柱產業,1979年當地開始引進“三來一補”服裝加工企業。2020年起,紡織服裝集群實現千億級產值。2021年,普寧電子商務交易額達826.34億元。目前電商從業人數超50萬人。
在普寧做電商的門檻可以說是相當低。陳豪花了兩千多塊在深圳外包公司注冊了“某某有限公司”,也注冊了個體戶電商,“不同平臺對個體戶或公司戶有不同政策優惠,所以都同時注冊了。”
半夜12點,忙活了一天后的陳豪需要核對訂單、打包快遞,每個晚上的快遞包裹達到上千件。一般而言,一場直播需要發出超過500件快遞,高峰時可以達到700至800件。
隨著包郵成為剛需,對于商家來說,快遞成本也成為負擔之一。“一件衣服賣100塊,首先押進去的就有10塊錢快遞費。”假如顧客選擇退款,這部分成本就要商家“硬扛”。陳豪提到,女裝的退貨量可以達到30至40個點,“我負責的睡衣好一點,一般是10-15個點。”

電商浪潮涌起,普寧在產業鏈內的銷售角色也逐漸加重。唐君提到,當地的工廠正在減少,不少貿易公司的加工廠位于汕頭的潮陽、潮南, “例如家居服,工廠都在汕頭峽山,普寧占比可能不到10%。”
“商貿端比工廠更有主動權,不少生產企業趨向轉型。尤其是二代接管后,老一輩也不希望二代繼續做工廠,很辛苦。”唐君認為。
揭陽某男裝公司的負責人也告訴界面新聞,去年盡管廣州、深圳、上海等地受疫情影響停工停產,但也沒有承接到額外的訂單,“銷售渠道都受到了影響,我們的訂單情況也不好。”
而反映在宏觀數據上的,則是二產和三產的反向變動。2022年前三季度,普寧第二產業增加值116.10億元,下降8.4%;第三產業增加值288.57億元,增長2.3%。
仍處于低附加值階段
快遞業務量“高人一等”的揭陽,當談到收入時,又“矮了一截”。2022年,揭陽快遞收入為178.05億元,收入排名第九。
“普寧屬于全國的快遞洼地,快遞單價比較便宜。”唐君表示,由于業務量大,普寧是快遞公司的兵家必爭之地,公司會提供更多的優惠以搶占市場。
而從商品角度來看,“內衣類快遞占了半壁江山,克重非常低,所以整體單價也較小。打個比方,一輛快遞車,能裝的內衣數量遠遠超過鞋子,平攤下來每一單的快遞成本也下降了。”
業務量位于榜首、以小商品聞名的義烏同樣存在這個情況。去年義烏快遞收入排在第四,次于上海、廣州和深圳。
不過,從快遞產業發展而言,科技部國家科技專家庫專家周迪指出揭陽缺少冷鏈、加急等高價業態:“揭陽還處于低價競爭的階段,議價空間低。上下游聯動不足,包括快遞公司跟廠家,以及快遞、冷鏈、貨運等的聯動。”
“一個例子是,如果要快遞佛跳墻這樣容易變質的高端食材,一線城市有快遞冷鏈等一體化處理好并快速送達。但揭陽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整合。”由此可見,其產業鏈仍處于初、中級階段。

值得指出,快遞含金量也是地區開放程度的側面之一。例如擁有更多外資企業的上海,收發價格更高的國際快遞,其快遞收入位列榜首。
而2022年揭陽國際及港澳臺快遞業務量僅為10萬件,占比不足0.01%;同年揭陽進出口162.6億元,同比下降13.7%。其中出口125.5億元,同比下降23.2%。
專業政策、輔導力度和辦事流程等因素成為揭陽“出海”的關卡。一位在當地從事電商的人士透露,寧愿跑到更遠的地方去報關,“基本上都走深圳、寧波,現在也有去南沙。雖然寧波這么遠,但是比起揭陽成本還低了。”
“外貿和跨境電商還是要依靠政策。退稅也好,補貼也好,加減一個點就是完全不一樣的成本。”該人士提到。
同質化與人才缺乏問題待解
正如一枚硬幣有兩面,成行成市的服裝產業促成發達的電商交易,也埋下了同質化、人才缺失等問題。
最直接的體現是“爆款”的爭奪。陳豪告訴界面新聞,實際上與運營方對接的廠家大多數沒有獨立設計師,“如果有銷量很高的爆款出現,我們可以在后臺看到數據,對這個模板進行稍微的改動,就能‘為我所用’了。”
這是行內默認的規則。陳豪坦言,當地產業的知識產權意識較弱,小商家賣的產品多數基于“模仿”,“多少有點盜版的感覺。”
在經濟學上,有一種說法叫“二八定律”。而在一位行業人士看來,普寧服裝電商的同質化已經達到90%的程度,“到了這個程度是很危險的,等于行業已經沒有生存的空間了。”
同質化將引起一連串連鎖反應,例如價格戰下的品質下降,進而導致品牌企業缺失。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消費者對個性化的要求增加,電商正從大爆品時代轉向小爆品時代。“但是大量生產和小量生產成本就不一樣,如果零售價沒提高,意味著品質肯定下降。原來用純棉,現在改成85棉或65棉。”
“普寧電商的基因一直都很好,但它是一塊沒有經過雕琢的玉。”自發形成的普寧電商目前仍缺少相應規劃,“大家比較盲目,根本原因是整體文化素質偏低,人才的缺失也是產業升級最大的問題。”上述人士認為。

以做生意為導向的潮汕傳統也弱化了讀書意識。在揭陽經營布行的李杰提及,不少“鋪二代”由于家里有生意基礎,并不重視學歷的提升:“有的讀完中學就到店鋪幫忙,也有人覺得家里有一盤生意,不愁沒有經濟來源。”
同質化日漸加重的制造業,也讓電商出現“進場快,退場也快”的情況。普寧的電商從業人數總是保持高位,但幾年來已經換了幾波人。“我認識的朋友很多都是做個一兩年,成績不怎么好就退出了。但是同時又有新的玩家入場。”陳豪說。
數據顯示,目前揭陽處于非正常狀態(注銷、吊銷、停業等)的電商企業達4143家,占比超過25%;被淘汰的玩家多數在近三四年成立,其中設立于2018至2021年的分別達到815家、1340家、440家和307家。
陳豪也在不久前退出了電商行業。市場逐漸飽和,增速的放平甚至下滑進一步擠占商家盈利的空間,“這幾年行情都在往下走。哪怕是我認識的2014、2015年就開始做的人,賺到錢也就撤了。而我做了三年,不會虧,但也賺不了多少。”
以后是否還會踏入電商業,對陳豪來說仍是未知之數。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業務量龐大的快遞業、電商業還是成行成市的個體戶經濟和制造業,揭陽都面臨著從野蠻生長到內卷加劇的難題。當下,它需要更多冷卻后的思考。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陳豪、李杰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