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慢放
“三年多了,第一次出北京!期待!!”北京的秦女士還沒出發就按耐不住激動心情發朋友圈紀念;在廣州打工的陳女士終于在大年二十九回到闊別近四年的家鄉,為母親過生日;更早之前,哈爾濱的劉先生一家已飛到三亞,過上了踩沙灘、聽海浪的美好生活;大年初一,北京的大順也開啟了自駕模式,一路向南,探尋中原文化……
一大批中國游客在路上,三年未見的春運盛況在重現,出入境申報人數持續增加,種種跡象表明:中國旅游市場正在強勢復蘇。
但隨之而來的是市場普遍質疑:休養生息三年多,旅游業涉及的各方都準備好了嗎?
被“報復性出游”拯救的旅游業
今年春節,國人開啟“報復性出游”模式。
“節前請了年假,跟閨蜜來了一趟北方深度游,首站是熱門城市延吉,再一路往南,延著沈陽、錦州,最后從大連帶回自己親手采摘的草莓”,珍珍對這次的閨蜜之旅格外滿意,“因為(防疫政策)剛剛放開,游客不多,但春節前我們到大連時,已經人滿為患。好在我們提前規劃好行程,沒出現半路搶不到票影響返程的情況。”
相比于珍珍的自由愜意,秦女士的長沙行就“鬧心”多了。“一直喜歡吃湘菜,去長沙前,規劃了多個網紅餐廳打卡,但一個都沒成功。”在提及在長沙的經歷后,秦女士覺得不可思議:“上午11點開始排隊,然而并沒有排到午餐,店員說訂外賣更靠譜。明明是去美食之都打卡的,怎么就變成外賣打卡了呢?基本每家餐廳都這樣,更別提一些網紅奶茶店,那隊排得更長了。”在秦女士看來,長沙的火是她始料未及的,好在酒店預訂比較順利,否則更悲催。
除了“想出去看看”人群暴增外,“回家看看”人群的流動量也不容忽視。“今年是我們家聚得最全的一次,我們這一代外出工作的人全部返鄉了,下一代的孩子就有十五六個。”陳女士說道。
一個個具體的出游需求,正構成當前中國旅游業復蘇的碎片。今年春節前后,無論是北國滑雪度假村、沿海傳統休閑圣地,還是本地周邊休閑消費,熙熙攘攘的游客、忙碌的返鄉人,描繪出一幅中國旅游業期盼已久的復蘇場景。
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3.08億人次,同比增長23.1%,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8.6%;實現國內旅游收入3758.43億元,同比增長30%。
另據中國旅游研究院數據,今年春節假日期間,游客平均出游距離206.9公里,同比增長57.0%;目的地平均游憩半徑11.2公里,同比增長34.4%。
在各大在線旅游平臺上,旅游產品銷售火熱。攜程旅行網春節期間國內外旅游訂單迎來3年來的高峰,訂單整體較去年春節增長4倍。
回血路上的“攔路虎”
種種跡象表示,中國旅游業的回血時刻已至。
回望過去三年,由于疫情原因,人們的出游需求被壓縮。在此背景下,旅游供需雙方的關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疫情暴發前,國人旺盛的出旅需求需要旅游供給方去滿足,出國游、定制游、跨省游或是周邊目的地游,都在國人消費升級中愈發火爆。與此同時,出行整個鏈條中涉及的槽點一度被視為行業頑疾。甚至在2019年10月,途牛、驢媽媽、馬蜂窩等多家在線旅游平臺被北京消協通報涉嫌捆綁銷售。
但到疫情防控期間,除了商務出行外,人們的出游需求被嚴重壓制,各地“不出省、不出市”的建議讓周邊游火了三年有余。防控政策略微松動時,一些國內小眾目的地引發國人關注。而疫情造就的謹慎消費心態,“平替游”一度成為新旅行風尚。而“創造旅游場景”也成為在線旅游平臺的必修課及創收項目。
“疫情20條”以后,國內逐漸放開,憋了三年的國人出游量呈現井噴之勢,加之春節的臨近,人們出行熱情高漲,旅游市場快速升溫。
飛豬發布的《2023年春節出游風向標》顯示,截至1月11日,2023年春節出游預訂量同比去年增長超6成;中長線游需求持續恢復,跨省游訂單占比已超8成,出境游預訂量創下近3年峰值。
與行業數據向好一同到來的還有國內機票大漲、火車票難搶,熱門景點一票難求,如旅客想打卡鼓浪嶼卻買不到船票、在迪士尼排隊一天玩不了幾個項目……報復式出游不僅迎來了報復式收費同時還迎來了報復式吐槽。
“在長沙,排隊幾小時仍吃不上飯,聞所未聞。”秦女士認為排不到堂食是此行最大的遺憾。此外,返京當天在高鐵站打車2小時無果、最終坐公交車回家,也讓她這趟旅程劃下不那么完美的句號。“可能這些城市的宣傳到位了,但基礎設施還沒有恢復元氣。而返京高峰期到來之時,北京西站的運力也沒有跟上。”
“三年沒買過高鐵票,但一買還是被捆綁銷售了。”雖然與家人的團聚沖淡了些許不快,但陳女士提起自己的購票經歷也頗為惱火:“三年過去了,機票、車票搭售的難點居然還沒有解決,真的要給這些在線旅游平臺跪了。”
陳女士在某在線旅游平臺為自己和女兒購買了高鐵票,后因改期涉及到退票事宜。“退票時才發現被捆綁銷售了搶票服務,并且這種按鈕非常隱蔽,莫名其妙就被強制消費了。”
陳女士至今說來仍很氣憤:“重點在于我當時的訂單直接出的票,完全不需要搶票服務,平臺二話不說,不知道在哪個環節就給選上了,支付時也沒有任何提示。”
在黑貓投訴上,類似的投訴比比皆是,幾乎每家在線旅游企業都有被訴記錄。
對于旅游從業者而言,錯過的三年時光,必然想快速找回。但“沉寂”三年后的旅游行業,行業頑疾卻一直如影隨行。
品質VS效益,真的是兩難選擇嗎?
在寒冬之中,行業可謂“冰火兩重天”。
“火”的一面主要源于各家的積極應對。如:攜程董事局主席梁建章為自救,親自下場直播帶貨。攜程也曾于2020年推出“旅游復興V計劃”,投入10億復蘇基金;同程旅行則發力下沉市場,在低線城市住宿及汽車票行業有在線滲透率方面大做文章;有著低價基因的去哪兒,改造BU制,用接近創業小團隊的方式,在疫情期間挑戰盈利可能;2020年,飛豬制定了三年小目標,即新增150個億級商家,從交易平臺向服務整合平臺轉型。
而另一方面,海南航空宣布破產清算、中青旅實業被債權人申請破產,市場和消費者對于旅游企業的寬容度一直在下探。
但時至今日,熬過寒冬的在線旅游平臺們,是時候重新面對行業頑疾了,如投訴率居高不下,行業監管難等。
“旅游的服務行業屬性,不可避免會成為消費者投訴‘重災區’。”一位國內頭部大型在線旅游平臺工作人員表示:“公司專門成立了客訴部門,將所有客訴進行分類分級,由不同層級的對接人來對接和處理。”
“一些常規的客訴,如速賣通在景區兌換有問題類的客訴,直接交由業務部門去點對點解決。但一些涉及到產品和營銷策略的客訴處理周期會很長。”她進一步解釋道:“如捆綁銷售產品這樣的策略,幾乎所有平臺都在做,比如票+酒、票+接送機、票+保險等等,消費者如果在下單前仔細甄別和對比是有可能避免的,但更多投訴是緣于沒細看,事后發現已經不能取消。而對于這類客訴的處理,一般情況下,客服人員會視情況退費。”
由此不難看出,這不僅是在線旅游平臺們自上而下的決策,更是他們創收的項目,砍掉,平臺“斷臂”。不砍,消費者投訴不斷。
看起來怎么做都是兩難。
而這僅僅只是消費者針對旅游行業投訴的小小縮影,諸如價格不透明、虛假預訂、維權難等問題嚴重影響用戶檢驗。
“任何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都會出現行業亂象,只有正視并解決,行業才可能獲得真正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上述人士結合自己的從業經歷說道,但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無奈。
行業頑疾不除,行業難獲真正發展——這是所有玩家都知道、但卻沒有真正去處理的問題。
但對于消費者而者,他們對旅游產品的期待仍是有品質、有保障、透明化的美好體驗。如若旅游企業不能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最終的結果一定是被市場摒棄。
從這個角度看,這并不是兩難的選擇題,而是保證品質的必選題。
結語:
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旅行早已成為人們的剛需,只要條件允許,需求就會釋放。而今年春節,正是這樣一個關鍵節點。
面對行業期盼已久的復蘇大勢,所有在線旅游平臺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在于行業迎來回血周期,各家不用再過“苦日子”;挑戰則是三年多的“空窗期”后,各家的內功是否真正提升?
并且,尤為需要注意的是:春節期間旅游行業的繁榮,往往容易讓玩家忽視行業一直未解難題。也因此,回歸行業發展的根本,所有在線旅游行業必須直面:行業頑疾不除,自身發展必然受阻的現實。
參考資料:
①澎湃:在線旅游“野蠻生長”,文旅部出臺新規,“虛假預訂”玩不轉
②消費日報:春節旅游熱折射出消費信心和潛能
③人民網:旅游業迎春節“開門紅”,為何強勢回暖?
④新京報:旅游業迎春節“開門紅”,文旅產業重回征途
⑤北京青年報:旅游市場復蘇解困,不能走老路而要創新徑
⑥新浪財經:北京市消協:途牛、驢媽媽、馬蜂窩等涉嫌捆綁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