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潘文捷
編輯 | 林子人
《上京》

中信·春潮 2023-1
1918年五四運動前夕的京城,軍閥混戰,列強盤踞。這時,刺客夢生接到了任務,要他上京刺殺日本貴族山內豐成。然而上京之后,夢生心中疑竇叢生,想要擺脫刺客命運,給自己“去工具化”。作者李唐談到,寫作此書時,他想寫的是一個作為“他人手中刀”的刺客夢生,如何漸漸萌生自我意識,并試圖擺脫“困于系統”之命運。但這也并非勵志故事,面對愈加動蕩的世界,每個人也只能像夢生般“不得已而為之”。
1992年出生的作者李唐生活在北京勁松。本書中,作者還原了1918年的背景,各個階層人物的衣食住行,舊建筑舊行當、新興的報業……他談到,“北京城可能并不只有一座,而是有許多座,它們相互疊加在一起,構成了如今北京的樣貌。”
《俄羅斯文學的黃金世紀》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3-2
18世紀后半期,俄國出現了類似西歐啟蒙運動的文學啟蒙——感傷主義文學——但其思想成就和影響難能與后者媲美,直到普希金創造了具有俄國民族獨立品格的俄羅斯文學,俄國文學的黃金世紀才開始了。此后,俄羅斯文學名家輩出。 美國文學批評家喬治·斯坦納也談到,西方文學發展史上出現過三個最輝煌的階段:古希臘時期、莎士比亞時代和19世紀后半期的俄羅斯文學。《俄羅斯文學的黃金世紀》一書從俄羅斯文學的黃金世紀中選出成就卓著、影響深遠,同時也是中國讀者熟悉的八位作家介紹給大家。他們是: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車爾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作者力圖把他們放在整個歐洲文學的背景下,用中國讀者和研究者的視角,兼顧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對其進行分析和評介。
本書作者北京外國語大學俄語學院教授張建華看到,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中,中國讀者介紹、宣傳、研究俄羅斯文學“往往不是從文學本體出發,而是重在教育、精神引領,強調這一文學的進步作用和作家的革命精神。一直到了20世紀末、21世紀,我們對其的認知才逐漸回歸文學的本體。”俄羅斯文學不再擔任明確的意識形態使命,俄羅斯文學研究者看到的不再僅僅是啟蒙思想和革命精神,還有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人性狀貌。
《紐約人:我們時代的城市與人》

浦睿文化 |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23-1
克萊格·泰勒曾經創作《倫敦人:大城市的日與夜》,寫下85個普通倫敦人口述的悲喜故事,展現出21世紀的倫敦樣貌。之后,這位“口述史大師”又移居到了紐約,花費了六年時間,對各色人物進行數百次訪談。與有些人不過只是簡單的閑聊,與有些人的談話則維持數年。對話寫滿了71本筆記本,錄音時長將近四百個小時。
怎么才能對紐約這座高度多元化城市的聲音進行整合?這次,泰勒采訪的普通人涉及到了2001年的“9·11”事件、2003年的大停電,2012年的颶風桑迪,2014年埃里克·加納被警方殺害案……也了解到新冠疫情之下以及“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中的普通人生活。“一位紐約前出租車司機告訴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質地。我不斷回憶起這句話,并學會相信它。”
《妥協社會:今日之痛》

中信出版集團 2023-1
包括《倦怠社會》等在內的韓炳哲作品叢書曾在2019年推出中文版,在其中,哲學家韓炳哲對新自由主義秩序進行了不遺余力地批判。他在不同作品中側重批判了大數據時代的權力操控系統、他者的消失、自戀導致的愛欲之死等。雖然每本書都有自我重復的部分,但是不同作品切中了現代生活的不同層面,評論精準犀利。
在2023年我們將看到韓炳哲作品(第2輯)的出版,包括《山寨:中國式解構》《不在場:東亞文化與哲學》《禪宗哲學》《沉思的生活,或無所事事》等作品,其中也包括了《妥協社會:今日之痛》。本書中,韓炳哲看到,我們與痛苦的關系透露出我們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社會。“痛苦即密碼,它藏有解讀當時社會的關鍵信息。因此,所有社會批判都必須完成對痛苦的一種詮釋。”他談到,妥協社會與功績社會相伴而生。痛苦被看作虛弱的象征,它是要被掩蓋或優化的東西,無法與功績和諧共存。所以在今天,妥協社會不允許人們化痛苦為激情,訴痛苦于語言。痛苦被剝奪了所有表達的機會,它被判緘默。
《進步知識分子的死與生:兩次世界大戰間的維也納新哲學與石里克的遇害》

理想國 | 上海三聯書店 2023-1
1936年6月22日,哲學家石里克在去維也納大學做講座的路上,被他曾經的一名學生開槍打死。兇手在法庭上爭辯說,他曾經的老師宣揚了一種背叛的猶太哲學。本書作者大衛·埃德蒙茲追溯了一個由石里克領導的有影響力的杰出思想家團體“維也納學圈”的興衰——以及在一個被法西斯主義、反猶太主義籠罩的城市中試圖摒棄形而上學和偽科學的哲學運動。
“維也納學圈”的成員包括奧圖·紐拉特、魯道夫·卡爾納普和古怪的邏輯學家哥德爾。在它的邊緣,還有兩位20世紀的哲學泰斗,維特根斯坦和卡爾·波普爾。這個圈子倡導的是邏輯經驗主義哲學。有一段時間,這是哲學界最時髦的運動。但到了二戰爆發時,團體已經解散,幾乎所有成員都逃亡了。在本書中,埃德蒙茲想要揭示,為何法西斯分子和納粹將這樣的新哲學視為一種威脅。
《世說俗談》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23-1-1
南朝宋文學家劉義慶撰寫的《世說新語》不是歷史書,而像是一個個關于名士的段子。王子猷雪夜訪戴,乘興而行,興盡而返;面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評價,孔融懟人“想君小時,必當了了”;嵇康之死“廣陵散于今絕矣”……諸多故事都能體現出名士的趣味,因此為后世文人喜愛。
文史作家劉勃看到,《世說新語》的記事刻意制造了懸浮感,因此模糊了大時代的背景。這意味著我們很難在其中看到當時的民族沖突、朝堂對峙、階層分化,有點兒像是把照片進行了虛化處理一樣。他在這本書中,用輕松詼諧的語言,把《世說新語》中顯得比較零碎的片段嵌入當時的具體語境之下,還原出故事主角當時真正的風采以及社會歷史背景。他自認這項工作是“俗氣”的,因此稱之為“世說俗談”。
《變革之聲:一部真實的音樂史》

未讀·藝術家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2-12
此前爵士樂史專家特德· 焦亞的《如何聽爵士》《爵士樂史》等書已經推出了中文版,但《變革之聲》的范圍要比前作廣泛得多。作者在本書中強調傳統音樂史之外的部分,古典音樂或藝術音樂的歷史的篇幅遭到了很大程度的壓縮:史前和古代音樂、中世紀到浪漫主義、西方流行音樂史幾乎各占了1/3。不僅如此,作者還從各個學科視角出發——文學、哲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去考察音樂在社會變革中起到的作用。
音樂史往往會壓制創造音樂革命的外來者和反叛者的故事,贊美那些借用創新、淡化其影響并掩蓋其來源的主流同化者。本書則揭示出四千年來音樂如何一再成為全球變革的媒介,展示了社會中的邊緣者如何一再成為音樂表達的開拓者,例如從古代一直到今天的爵士樂、雷鬼和嘻哈音樂——奴隸及其后代一再重塑音樂。
《要命還是要靈魂》

后浪 | 上海三聯書店 2023-2
本書書名直譯為“神靈抓住你,你就倒下”,苗人眼中的癲癇發作是被神靈附身的結果,代表此人受到神召,癲癇患者的社會地位也格外崇高。
1982年,罹患癲癇的苗族難民女兒、三個月大的李黎亞被母親抱在懷中,來到加州默塞德醫院求診。急診醫生不通苗語導致誤診,隨后黎亞又被專業醫生確診,但遲遲不見好轉。擁有泛靈宇宙觀的苗人無法完全信任“醫身不醫心”的西方醫學,在目睹女兒所受的各種侵入式治療及服藥副作用時心痛,也讓夫婦二人難以遵照醫囑給女兒服藥。西方醫學要“生命”,而苗族文化要“靈魂”,語言和文化的隔閡使得父母與醫生越是盡力而為,就越快將黎亞推向悲劇的結局。
作者安妮·法迪曼在本書中探究,如果病人理解身體乃至世界的角度與西方觀點截然不同,醫生該如何應對?書中還講述了苗族歷史上抵抗強權、傲然定居高地的強悍民族性,以及二戰時苗人如何成為美國傭兵又被美國犧牲的歷史。雖然少數幸運者得以移民美國,但失去土地叢林的他們,也同時失去了謀生能力及生命尊嚴。作者指出,忽視文化脈絡的難民安置政策會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