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戈振偉
香港本地企業營商信心正逐步恢復。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1月31日公布的2023年首季“渣打香港中小企領先營商指數” 為46.7,比上一季度回升2.5。四分之一香港中小企有意將業務拓展至大灣區內地城市。
在五大分項指數中,除“盈利表現”下跌0.1至38.8外,其余四項均有所上升,包括“招聘意向”(+0.5)、“投資意向”(+1.4)、“營業狀況”(+3.2)及升幅最為顯著的“環球經濟”(+14.4),其中“招聘意向”和“投資意向”更升至50點中性水平線以上。
本季綜合營商行業指數方面,十一大行業中,除了“運輸、倉庫及速遞服務業”(-1.7)及“住宿及膳食服務業”(-0.3)輕微下跌,其余九個行業均有升幅,“金融及保險業”(+8.3)及“建造業”(+5.5)則錄得較顯著的升幅。有三個行業在本季更超越50點中性水平線,分別為“金融及保險業”(53.2)、“社會及個人服務業”(52.9)及“住宿及膳食服務業”(51.6)。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表示:“香港去年第四季恢復多場國際盛事活動,為回歸正軌邁出重要一步,適逢本季調查進行之際,政府適度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及入境防控安排,市場因而出現預期之內的正面反應,加上與內地開始通關,相信香港和內地間的人員往來會逐步增加,有助帶動香港經濟復蘇。”據悉,該調查于2022年12月進行,訪問了822家香港中小企。
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大中華區高級經濟師劉健恒認為,本次調查正值內地逐步放寬疫情防控措施,數據反映措施初步對香港中小企營商信心起了正面作用。隨著本地及全球復蘇加快,市場氣氛及營商環境在2023年會有所改善,目前表現較弱的“制造業”、“進出口貿易及批發業”及“地產業”會有更好的復蘇。
本次調查還包括香港中小企將業務拓展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看法。結果顯示,目前有超過一成(11%)受訪中小企已經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有銷售業務,其中41%表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營業額占其總營業額一半或以上;34%表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營業額占其總營業額的20%至49%。
24%受訪中小企表示已經或考慮將業務進一步拓展至大灣區內地城市。有意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拓展業務占比最高的三個行業為“信息及通訊業”(56%)、“專業及商用服務業”(31%)及“制造業”(29%)。
而在拓展業務至大灣區內地城市時,中小企遇到或預期遇到的六大挑戰為:內地外匯管制措施(34%)、不熟悉當地法規(33%)、產品/服務不適合大灣區內地城市(32%)、投資風險較大(30%)、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客戶需求有差異(26%)及不熟悉當地稅收制度(25%)。
消息面上,香港與內地或將全面通關,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1月31日表示,春節期間,特區政府與內地方面有商討相關安排,進展積極及正面,有信心很快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2月2日,李家超出席“你好,香港!”(Hello Hong Kong)啟動禮,宣布向全球各地旅客派發合共50萬張機票,歡迎他們到訪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