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陳慧東
2022年以來,國際醫學(000516.SZ)先后經歷“拒診”風波,并因此“戴帽”,估值下調,股價下跌,出售旗下核心主業資產等一連串“多米諾骨牌”式的變動。目前,這家以旗下三甲醫院為核心資產的上市公司,創下了其上市以來的最高虧損額。
1月30日晚間,國際醫學披露了其2022年年度業績預虧公告。2022年,公司預計實現營收26.6億元至27.3億元,上年同期為29.21億元;預計凈虧損10億元至11.8億元,上年同期為虧損8.22億元;預計扣非后凈虧損約9.6億元至11.5億元,上年同期為虧損7.51億元。
至于業績變動的原因,國際醫學解釋稱,公司下屬西安高新醫院、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于2022年內停診3個月。兩家醫院停診期間,公司經營業績受到較大影響。2022年,新冠疫情防控形勢復雜嚴峻,當地先后發生多輪新冠疫情,影響本地及異地患者來院就醫,對公司營收增速產生影響。
另外,國際醫學表示,公司已建成的整體醫療床位使用量仍處于持續提升階段,2022年內運營成本、期間費用相較于營業收入依然處于較高水平。
國際醫學近年來主業業績難以走出虧損泥潭。2018年至2022年,公司扣非后凈利潤已連續五年虧損,且虧損額逐年放大。
值得注意的是,虧損加劇,國際醫學2022年還推出了股權激勵計劃,99名核心員工和管理骨干可以“六折”購買公司股票。
另外,伴隨著業績虧損加劇,國際醫學的股價走勢卻異常活躍。2022年11月至12月初,該股由9元/股左右均價一路漲至最高13.49元/股,階段性漲幅超五成。
界面新聞記者發現,自去年11月拉起上漲行情的同時,國際醫學成交量、換手率數據暴漲,可以看出資金已經提前進入,追高的投資者極有可能被套。
東方財富終端數據顯示,2022年11月10日至12月5日,國際醫學共成交1088萬手,成交量125億元,換手率57.21%,股價漲幅為39.54%,資金凈流入3.84億元,遠超此前數據。


也是在大漲之時,國際醫學大股東加快減持動作。2022年12月6日公告顯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世紀新元(持股總股本的29.75%)減持4,091萬股,占總股本的1.80%,按照當日收盤價進行估算,此次世紀新元可直接套現超5億元。
大股東可輕松通過減持套現,國際醫學的員工股東卻難說。2021年9月,國際醫學倡議員工“兜底增持”曾引發廣泛關注,監管層還發函質問其“底氣何在”。
根據公告,凡2021年9月17日至10月11日期間買入國際醫學的股票,且連續持有12個月以上并在職的員工,其虧損由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劉建申承擔, 若有股票增值收益則歸員工個人所有。最終,截至2021年10月11日,有545名員工共增持443.33萬股,增持總金額5134.71萬元,增持股票平均價格11.58元/股。
截至1月30日收盤,該股報11.74元/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