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陳奇銳
編輯 | 樓婍沁
香港大亨劉鑾雄近日對外宣布,將通過蘇富比舉辦《收藏之道 :劉鑾雄珍藏絕品手袋》拍賣會。拍賣會第一部分于1月30日至2月9日間進行,共拍賣77款稀有奢侈品手袋。第二部分目前則計劃在2023年7月舉行。
這是亞洲史上最大型單一藏家手袋拍賣。從劉鑾雄本人,再到他的兩任妻子寶詠琴、“甘比”陳凱韻,以及曾經的伴侶呂麗君,均是奢侈手袋及珠寶的頂級藏家。而這不是劉鑾雄家族首次將自有藏品進行拍賣。
1998年,寶詠琴就將60件珠寶藏品交由香港佳士得進行拍賣,總成交額超過5000萬元,是亞洲拍賣史上最珍貴的私人珠寶拍賣會之一。更近的一場拍賣會舉辦于2022年,劉鑾雄將收藏的多款名酒進行拍賣,兩場拍賣會累計成交額超過1億元。

此次稀有手袋拍賣中的藏品分別來自愛馬仕和香奈兒等奢侈品牌。第一部分最受矚目的款式是2006年發售的愛馬仕鉑金手袋,包身由鱷魚皮制成,搭配鉆石18K白金扣,估價約為200萬港元,而77件藏品合計估值則為1631萬港元(分別約合人民幣172萬元和1406萬元)。
“此次拍賣中的限量版都是過去二十年來極具代表性的款式?!碧K富比環球手袋及配飾部主管Morgane Halimi向界面時尚表示,“愛馬仕鉑金包或凱莉包是入門級投資和收藏的好選擇?!贝舜伪九馁u所得部分收益將捐出作慈善用途。
過去相當長時間里,包括愛馬仕和香奈兒在內的數個頭部奢侈品牌雖然在全球擴張中業績飆升,但手袋產品從來不是拍賣行的寵兒。部分奢侈珠寶所用的寶石可能需要數十年才能開采出來,奢侈手袋卻更多依賴限量發售保值,材料和技術到位就能復制再生產。
而跟古董名畫相比,奢侈手袋雖同樣注重創意和工藝,但更為側重實用的屬性使其在藝術和精神價值層面也輸了一截。不過在疫情后,奢侈手袋拍賣陡然火熱起來,并帶動了中古秀款成衣、高級定制服飾以及稀有潮流聯名等品類的拍賣熱。

蘇富比奢侈品板塊的成交額達到23億美元,50%參與手袋拍賣的客戶在40歲以下。其中亞洲的手袋及配飾部門成交額較按年上升超過200%,亞洲藏家為手袋拍賣帶來接近50%的成交額而佳士得2021年全球總成交額則為71億美元,珠寶、名表、手袋及名酒等奢侈品拍賣額為9.8億美元,相較于上年同期漲幅達到153%。
行情變化背后是代際的更迭。根據巴塞爾藝術展和瑞銀集團發布的《2021年藝術市場報告》,千禧一代是對藝術投資最多的人群,接近38%的人的藝術花費超過100萬美元。佳士得和蘇富比也表示,千禧一代在新買家中的占比分別為32%和33%。
年輕買家涌入帶來了新的拍賣熱點。和老一代對珠寶、書畫和古董的熱愛相比,這些成長在社交媒體時代的人更熱衷將奢侈手袋作為展示社會地位的法寶。而伴隨著近年多個奢侈品牌接連宣布擴產,舊款限量手袋搖身一變就成為了珍稀款,身價扶搖直上。

在疫情期間,愛馬仕和香奈兒等頭部奢侈品牌接連通過多輪漲價來維持自身定位,消費者也因經濟增長放緩而趨向購買經典產品。但如果說最開始的心態是求新穎和求保值,那么在越來越多熱錢涌入之后,奢侈手袋已經被賦予了越來越重的金融屬性。
2021年佳士得拍賣會上,一只鑲有18k白金和鉆石的喜馬拉雅Kelly 28手袋在香港以400萬港元的價格拍出,創下紀錄。另一款由Karl Lagerfeld設計的黑色鱷魚皮托特包也以10.64萬美元的價格在蘇富比拍賣會上售出,是香奈兒在該拍賣行賣出最貴的手袋。
奢侈手袋拍賣價格屢創下咂舌新高,得益于疫情后各國,尤其是西方國家高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無處可去的貨幣帶來了2021年新消費投資的火熱,也讓稀有奢侈手袋的拍賣價格一路飆升。不管是出于長遠投資還是短期投機,人們篤信這是一場穩賺不賠的游戲,紛紛在拍賣會上“殺紅了眼”。

但事情在2022年急轉直下,泡沫出現了破滅的跡象。在佳士得2022年舉辦的手袋及配飾春節拍賣會上,成交價格最高的三款愛馬仕手袋的單款價格均超過人民幣150萬元。而另一款估值在30萬至40萬元之間的霧面鱷魚皮鉑金無人出價。
如今的情況是,那些真正珍稀的奢侈手袋依然受捧,它們通常距離正式推出已有一定年限,并且在市面上極為罕見。但那些面世時間不長且流通款式多的款式就處境尷尬。行業火熱的時候它沾光,行業遇冷的時候則迅速被遺忘。
“稀有性、來源和時尚趨勢是我們挑選手袋時的標準“。Morgane Halimi說道。她表示,愛馬仕迷你手袋在未來依然有較高的升值空間。2022年10月,蘇富比以超過150萬港元的價格售出一款定制的珍珠灰色鱷魚皮迷你凱莉包。
事實上,愛馬仕仍是奢侈品行業蕭條的2022中,表現最為穩健的品牌之一。但其中的問題在于,鉑金包收獲了大量愿意一擲千金配貨的消費者,但它的收藏價值卻遠未如珠寶和腕表那樣獲得廣泛肯定。而這也是其它軟奢產品所面臨的困境,教育市場需要時間。
此次劉鑾雄甩手獻出77款珍稀手袋,或許能讓不少手袋收藏者收獲多年來念念不忘的那一只。但如果想要以長期投資為目的,跟拍之前恐怕得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