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代周報 馬歡
編輯|梁勵
就在去年上半年,美國職場還在流行“大辭職潮”(Great Resignation):年輕員工們拒絕加班,拒絕上班打卡,工作稍不滿意,果斷走人。
但新的一年,完全是另外一番情形。
開年沒多久,以科技企業為代表的美國大公司繼續大規模裁員。最新加入“裁員大軍”的包括微軟、谷歌母公司Alphabet、IBM、“幣圈”巨頭Coinbase和Crypto.com等。僅1月份,這些大廠的裁員人數就超過了3萬人。
而當初那些奮不顧身選擇辭職的年輕人猛然發現,現在找工作并不像他們想的那么容易,這也引發了一場大后悔潮(Great Remorse)。
來自美國媒體的調查顯示,超過70%的求職者表示,找到心儀工作的難度超出預期,超過50%的受訪者則預計今年失業率將上升。
看來,2023年,美國的勞動力市場注定不會平靜。
辭職過來人:重頭再來
25歲的莎拉在去年上半年的“大辭職潮”中辭去了一份投行的工作,理由是金融行業加班實在太辛苦了。
但她發現,此后的求職之路并不輕松:大部分可選擇的職位和原來相比,待遇沒提高,工作內容更乏味,老板也只會“畫餅”。
在家休息了大半年后,莎拉決定加入一家初創公司,相當于新的一年重頭再來。
“薪水肯定沒有以前高,工作量也挺大的,但至少,比上一份工作自由度更大,”莎拉說,“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想,當時沖動辭職是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一份調查顯示,超過60%的求職者稱,他們辭職后的求職時間已經持續了六個多月,有許多求職者表示他們申請了50多個崗位。
求職受挫的后果就是,超過三分之一受訪者表現出“后悔”的情緒,還有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懷念上一份工作的職場文化。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不少人未來愿意接受任何工作邀請。
莎拉好歹是主動辭職,22歲的安娜就沒那么幸運了,在Meta入職不到一年的她,剛剛在硅谷的“大裁員潮”中失業。
“我感到非常沮喪和失望,也許還有點害怕,突然之間,我不知道該怎么辦,”安娜說,“我竭盡全力,能做的都做了。”
曾幾何時,在硅谷大廠工作是無數美國年輕人的夢想,但如今,這樣的工作機會只會越來越少。
職場困惑
不少年輕人對當前美國的勞動力市場感到困惑。
就業網站ZipRecruiter Inc.的專家波拉克表示,“在勞動力市場上,出現了非常明顯的白領階層需求衰退。”
她指出,通常在以往的經濟低迷時期,資本密集型行業(包括采礦業、制造業和建筑業)的公司是最先裁員的,其次是那些雇傭大量低薪資員工的公司,以及航空旅行和酒店等周期性很強的行業。最后,隨著經濟放緩的加深和經濟衰退的逼近,企業才開始裁減白領人士。
然而現在的情況,卻與以往這種常見的模式完全不同,當前美國招聘信息增長放緩幅度最大的,都是白領占主導地位的行業。
盡管仍然有不少人在社交媒體上抱怨,現在所從事的并非自己理想的工作,他們內心仍然希望跳槽,但面對不確定的就業形勢和經濟環境,他們根本不敢辭職。
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管理學副教授安東尼·克洛茨解釋道:“當你在考慮辭職時,實際上需要權衡多個問題的利弊,但在情緒的影響下,你沖動一時得到的信息可能很不完整,最好是緩慢而慎重地做出決定。”
“我建議不要貿然辭職,現實就是,幾個月后,大部分人都可能后悔。 ”一位咨詢公司的顧問也毫不客氣地指出。
白領們陷入了職場困境,主動權重新回到了雇主手中。
有經濟學家表示,隨著員工對自己的工作穩定性失去信心,辭職人數可能會變少。不僅如此,求職者在沒有找到新工作的情況下就辭職的可能性降低,他們會更積極地尋找新工作,也更有可能妥協接受第一份工作。
事實上,一些曾經辭職或者被解雇的人,已經在職場社交平臺領英(LinkedIn)上發布了他們所遭遇困境的細節。為了提醒招聘方,還有人在領英資料照片中加上了“愿意工作”的標簽。
“我現在更加注意規避風險了,我絕對不想再被解雇一次,”23歲的托尼說道,他在去年年底剛被一家網約車公司解雇,為了養活自己,他現在到處投簡歷。
“本來我學計算機,就是為了畢業后能找份好工作,”21歲的漢娜在社交媒體上說,現在還沒找到工作的她,已經不斷提醒自己,別再只盯著互聯網大廠,要多把眼光放在科技公司之外。
稍微安慰一點的消息是,專家們認為,擁有一定技能的年輕人,還是有望在短時間內找到另一份工作的。密歇根大學研究勞動力市場的經濟學家史蒂文森表示,專業人士不會失業太久的, 但“他們可能最終會接受一份收入較低的工作”。
不過,還有部分經濟學家警告稱,如果美聯儲進一步加息,經濟衰退的風險日益加大,未來美國勞動力市場問題可能會從科技業和金融業,蔓延到制造業、建筑業和零售業等其他行業,裁員潮也可能會向外擴散。
“總之把期望值降到零,”漢娜說,“現在能得到一份工作機會,就謝天謝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