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氨基觀察
港股生物科技板塊的“配售潮”,似乎正在來襲。
1月18日,亞盛醫藥宣布以每股24.45港幣的價格配售2250萬股。隨著該筆配售的完成,亞盛醫藥能夠融資5.5億港幣。
就在亞盛醫藥宣布融資的同一天,諾輝健康也發布公告表示,通過配售的方式,融資1億美金。
稍早前的1月4日,海吉亞醫療宣布配售融資7.9億港幣。
新年伊始,生物科技企業正在不約而同地“搞錢”。這也不難理解,錢不是萬能的,但對于生物科技行業,尤其未盈利的18A企業而言,沒錢卻是萬萬不能的。
2021年以來生物科技再融資窗口基本關閉,已經有部分企業快要彈盡糧絕。
面對市場回暖帶來難得的融資窗口,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們,都要努力吃到這波紅利。
/ 01 /難得的融資窗口
對于一家技術驅動型企業而言,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夢想的實現離不開錢,現實從來都是這樣殘酷。
5年前,港股大刀闊斧改革,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上市,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融資支持。
但IPO只是開始,已上市但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再融資才是支撐其業務發展的關鍵。
而股價,則是決定企業能否成功再融資的核心因素。
就拿港股最為常見的融資手段“配售”來說,雖然不需要監管審批、流程簡單,企業可以通過該工具迅速完成融資,但前提是投資者愿意買單。
港股配售無禁售期,會吸引不少短線投資者參與,“預期”尤為關鍵。股價,則直接反映資本市場對一家企業未來的預期。
也正因此,2021年6月份以來的持續大跌,讓生物科技企業二級市場融資渠道基本關閉;去年10月份以來的持續回暖,則讓它們再融資成為可能。
可以看到,在此次回暖的行情中,不管是亞盛醫藥還是諾輝健康,股價表現都較為出色。
去年10月份至配股前夕,亞盛醫藥漲幅為172%,諾輝健康也是高達129%。值得注意的是,諾輝健康1月份漲幅就高達83.81%,領跑全市場。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它們拋出了配售計劃。
或許,這僅是生物科技行業配售潮的開始。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行情回暖能夠持續多久不得而知。對于需要持續燒錢的未盈利企業來說,持續融資是十分關鍵的動作,大家都要抓住難得的融資窗口。
實際上,眼下亟需融資補充現金流的企業,并不在少數。對于它們來說,這可能是最后的生存窗口。即便是不缺錢的企業,也需要更為保守的“屯糧”。
在看得見的市場熱潮面前,好消息是資本對18A企業依舊熱情滿滿;壞消息則是,它們變得更加挑剔,市場分化愈發明顯。
/ 02 /機會不屬于所有人
能否抓住時代紅利,對任何一家企業都是考驗。
在國內生物科技行業興起初期,從18A規則的推出,到科創板開閘,再到美股始終大開的懷抱,企業上市、融資沒有任何煩惱。
但如今,事態完全走向了反方向。經過近兩年的毒打,任何一個市場對于資產的要求,都變得更為挑剔。
可以看到,在港股18A板塊上演氣勢如虹的反攻同時,一些企業也在被市場“拋棄”。1月份以來,包括和譽醫藥、歌禮制藥、邁博藥業等企業股價并沒有躁動,而是持續下跌。
對于部分公司來說,下跌的核心原因是競爭力不足,比如跌幅最大的和譽醫藥。
和譽醫藥主要圍繞FGFR(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靶點展開研發,核心管線包括FGFR4抑制劑、FDFR2/3抑制劑、泛FGFR抑制劑等。
對于創新藥企來說,深耕一個靶點值得敬佩,但并不意味著前途光明。一方面,FGFR雖然“不限癌種”,但市場受眾有限,和譽藥業進度領先的FGFR4抑制劑想象空間更是逼仄;
另一方面,FGFR靶點涌入了眾多競爭者,和譽醫藥作為一家biotech,勝算并不大。這種情況下,市場用腳投票也不奇怪。
不受市場待見的邁博醫藥也是如此。主打生物類似藥研發的邁博醫藥,不管是在研發進度還是商業化方面均不占優勢,其股價也因此停滯不前。
綜合這些企業表現不難發現,市場正變得越來越有效,分化也愈發明顯。
換句話說,企業要想持續融資,需要向市場證明一點:你真能在殘酷的生物科技研發比拼中脫穎而出。這不僅需要扎實的研發創新能力,更需要正確的與市場溝通。
/ 03 /“搞錢”也是一種能力
某種程度上,融資能力也是生物科技企業的一項核心競爭力。
這一點,生物技術王國基因泰克是最好的詮釋。基因泰克的創始人團隊中,不僅有科研實力出眾的伯耶,還包括擅長“搞錢”的斯萬森。不可一世的基因泰克,是在為資本量身定制畫下的“大餅”中起步。
國內也是如此。回顧創新一哥百濟神州的成長歷程,其成立以來數百億融資,不僅是基于高管陣容、管線的“故事”,更有對融資節奏的超強把握。
從2018年港股上市,到2021年科創上市,百濟神州均在兩大市場IPO熱度最高漲之際上岸,順利完成超200億人民幣融資。
無論是基因泰克還是百濟神州,它們的成就既離不開時代的紅利,也離不開自身的努力。畢竟,“搞錢”也是一大能力。
“神話”難以復制,但卻值得借鑒。就如今來說,隨著經營的繼續,一些生物科技企業的資產會越做越少,個別倒霉蛋破產不可避免。
眼下,處于破產邊緣的生物科技企業不在少數。最為典型的邁博藥業,賬上現金余額已不足億元。對于生物科技企業來說,這樣的現金儲備難以支撐太久。
當然,完成再融資的企業也不意味著就能安全上岸。
關于創新研發,我們始終要心存敬畏。這一點,美國前輩是很好的參考。
2000年以后,美國新成立的biotech企業有13000多家;截至2021年,雖然69%的企業仍處于運營狀態,但只有310家有獲批和商業化運作的產品。
簡單計算下來,脫穎而出的概率不足3%。大多數biotech的歸路是倒閉、消失,何其殘酷。
但有了錢,至少擁有了更多可能。就像哲人說的,最大的希望產生于最大的悲慘境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