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兩年,新能源汽車經歷了一段跨越式發展。據乘聯會最新數據,2022年新能源乘用車的滲透率已達27.6%,而兩年前約為5.8%。
這些新能源品牌占據了城市的核心商圈、黃金地段,從認知上對消費者進行不斷“轟炸”。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行駛在馬路上的電動車已隨處可見,考慮到牌照優勢,一些新勢力品牌甚至成為很多消費者的購車首選。
在中國更廣泛的三線或者四線城市,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到底如何?和一線城市相比,這些城市無論是市場認知、充電設施,還是消費能力都要打不小的折扣。
然而,和預期中的一片空白或者荒蕪不同,在中國的西南,以重慶下轄的區級城市萬州為例,電動車已經點燃了“星星之火”。這座城市位于重慶東北邊緣,總面積34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在150萬以上。
馬路上懸掛綠牌的新能源汽車較前兩年已經明顯增加,品牌也五花八門。除了比較常見的特斯拉、小鵬等新勢力,還有傳統品牌比亞迪、吉利、長安,甚至是東風日產這種電動車市場的小眾玩家。
在萬州較為熱鬧的萬達廣場,這里的一樓就匯集了多家銷售新能源汽車的品牌,如合創、吉利、理想,其中理想為一個臨時展臺,展出的L9不時有消費者上前問詢、體驗。

蔚來、特斯拉也曾來到這家萬達廣場,但蔚來空間在半年前已經關閉,特斯拉快閃店也在幾個月前撤出。目前,包括蔚來、特斯拉、小鵬、理想等一線城市司空見慣的新勢力品牌,都沒有在萬州開設直營店。
相比之下,在全國坐擁數千家門店的華為體現了自己的渠道優勢。在這座商場附近,一家華為門店正在售賣問界的車型。據其銷售介紹,來門店詢問的客戶中6成左右是關于問界的增程式車型,4成關于純電車型,這部分客戶中大多已有燃油車。
從品牌來看,在這樣一個江邊小城,“蔚小理”、特斯拉仍然屬于新鮮事物,在馬路上并不經常能夠看到,尤其是售價更高的蔚來和理想。但那些更平價、大眾的新能源車型已經逐漸走入更多家庭。
一位本地網約車司機透露,當地最常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是比亞迪和吉利。他表示,新能汽車駕駛感受更加平順,而且因為用電成本更低,本地大多網約車都采用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已經非常方便。不只一位司機認同這樣的觀點,由于本地電動車存量不多,充電也并不擁擠。

這些優勢為新能源汽車在萬州切口了一小塊市場。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在當地仍然是一個備受爭議的產品。
據一家同時銷售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4S店銷售介紹,來這家店的客戶中絕大多數還是購買燃油車,新能源車一年大約只有五六單。“我在這待了半年,就賣了一輛。”在介紹中,他也是更多推薦燃油車。
另外有出租車司機表示,電動車在維修、保養方面成本較高,在本地并不方便。同時他還提到另一個自己較為擔憂的問題,電動車的電池輻射。
在重慶下轄的其他城市,例如長壽,新能源汽車的滲透也面臨類似情況。一些家里已有燃油車的消費者,開始考慮購置一輛電動車,但也有已經買了新能源車的用戶表示,在過年期間感受了充電不方便的區縣、鄉村后,讓他覺得買電動車非常后悔。
一邊是認可,一邊是誤解,在三四線城市,新能源汽車市場正是在不斷的爭議中逐漸壯大。這個過程和早期一些城市的情況類似,但相比北上廣深,汽車品牌營銷的力度和布局的深度都遠遠不及,新能源車普及的節奏將更慢。那場激烈的新能源大戰還未打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