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陳瓊燁
過去三年,餐飲店老板Fiona失去了近九成的外國食客。她還記得疫情前,每逢周五六的夜晚,她在上海靜安區武定路上的餐廳,曾一度出現“馬路邊上都站著五六十個人”的盛況。
三年疫情給線下餐飲業的打擊是沉重的,受疫情反復和封控影響,Fiona去年陸續關掉了九家門店。目前她在上海經營著15家西餐廳,包括Barbarian,Bites and Brews和Nomad等五個品牌。
去年春天,上海封控前一天,Fiona提前部署了30多名員工留守上海中心城區各門店,同時儲備了半個月的物資。封控期間,她和團隊嘗試線上外賣,受食材和人力限制,每天限量供應,保證顧客拿到手的食物還是熱乎的。
盡管疫情打亂了計劃的步伐,Fiona并未就此原地停下。去年秋天,瞄準當下市場需求,以及年輕群體消費能力和購物習慣轉變,她從餐飲跨界服裝市場,創立“餡餅姐妹”二手服裝品牌,在上海市區一口氣開了三家門店。
關于新的一年,她早已做好計劃,步履不停,永遠向前奔跑。

以下是Fiona的自述,界面新聞編輯整理:
我在上海做餐飲生意,去年受到疫情封控影響,客流量銳減。去年一年我關掉了九家門店,目前還有15家餐廳。
去年上海解封后,員工的調整、離職、招聘等,都對餐廳生意產生較大的波動。同時還要支付租金和員工工資,如何保證餐廳正常運營成為最大的難題。
當時我們以最快速度把原有菜單數減少50%,因為主廚在國外還沒買到回上海的票,簡化菜單可以讓廚房制作更高效迅速。但這樣做,實際上會導致客戶流失,沒有完整的菜單,客戶會失望,餐廳的生意也會慢慢下降。
整個2022年,員工的流動性和餐廳生意的波動性都很大。這一年至少有30%的員工離職了,但我覺得這個比例已經算不錯了。
為了減輕成本壓力,我們關掉了九家店,每月租金控制在350萬左右,員工工資控制在200萬左右,成本支出基本降低30%。
封控期間最令我感動的是團隊。一聲令下,團隊就會全力支持。當時我們留了30多個員工,分布在上海中心地帶不同區域的門店,提前儲備了可以支撐半個月的物資。員工生活起居用品全部提前用最快的閃送、外賣方式送達。
他們在店里整整待了兩個月。解封后我第一時間去看他們,好幾個人的頭發都變得像稻草一樣。

封控期間我們第一次嘗試了線上外賣。初期效果非常好,因為當時很多其他餐廳沒有配備員工,所以他們無法及時送外賣。我們在確保食品安全和拿到保供單的情況下,做出了第一批外賣。
考慮到當時物資和人力極度有限,相比平日的菜單,我們把菜品縮小到了四個種類。當時外賣一打開就爆單了,員工要提前制作好80份,再上線外賣,馬上派送,既保證了工作的效率,也保證了食物的熱度,盡量不讓客戶覺得吃到手是冷的。
這段時間我也崩潰過幾次,哭了三次。
我主要靠“邏輯”二字進行自我調節。我的習慣是今日事今日畢,其次是承擔該承擔的。我不會讓負能量在我的大腦和身體里積攢,會定期清理。

創業以來,合伙人和我花了很多心思和精力在餐廳的環境和菜品上,這也是我一直堅持的。Barbarian的生意一直非常好,即使有疫情,還是有非常多客戶去,這和餐廳定位、環境和菜品等都有關系。
我們的主廚是一個美國人,他負責研發菜單,我的合伙人會給他一個餐廳的概念和菜單的方向,主廚據此來設計菜單。
每家餐廳的風格都不一樣,也有別人模仿我們,但真正靈魂的東西是模仿不來。

除了餐廳生意,我在去年9月開了一家二手服裝店——“餡餅姐妹”,主打二手奢侈品和小眾設計師品牌的再流通。
因為我一直很喜歡服飾、搭配、時尚,這些對我來說都是藝術。恰好我餐廳的合伙人運營著一家買手店,在一次陪他去杭州選買手店衣服的時候,我的腦海里突然冒出了開一家二手服裝店的想法。

其實前幾年我就注意到二手奢侈品和設計師品牌的市場需求了。我覺得現在經歷疫情之后,大家的消費能力下降了,所以在這個時間點開二手服裝店對我來說可能是一個機會。
2023年,我給自己設定的關鍵詞是“變”:在餐飲業中探索新的機會,未來還計劃把餐廳開到海外。
另外,我非常期待中國放開外國游客入境后,店里顧客群體將大幅增加。
最初我們餐廳的主力軍90%是外國人。因為我們主做西餐,國外的旅行者,來中國的留學生,做生意的海外商人是主要消費者。過去三年這部分客群的流失,對餐廳影響非常大。以前我們武定路的餐廳,到了周五、周六,馬路邊都要站五六十個人,現在不要說站了,連坐滿都難。

疫情封控的時代已經落幕。在新的一年,我會將餐飲方面的投資向外拓展,先在北京、重慶等城市落地,之后再把品牌帶到國外,法國、美國、日本和新加坡都是未來的目標。
這是我未來幾年的計劃,我想終有一天是會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