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彈財觀 胡芳潔
編輯|蛋總
今年春節,隨著全國疫情進入流行尾期與管控措施逐步放開,人們或奔赴溫暖的南方度假,或回家過個好年,隱約出現了“報復性消費”的跡象。不過,在眾多消費復蘇的苗頭里,有一項消費卻缺席了春節旺季。
“我本來想在春節前去做醫美,但后面還是決定不做了。”北京的李悅是一位有多年醫美經驗的消費者,每年春節前她都會去打瘦臉針、水光針,但今年她改變了計劃。
“不僅是我,我們公司小伙伴想在春節前做醫美的都暫停了。”李悅說,“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很難判斷,新冠感染后去做醫美是不是真的有風險、有哪些風險。”
在春節前,李悅身邊大部分人都“陽康”了,尚處于恢復期中,加上最近媒體報道稱有消費者“陽康”不久后去打肉毒毒素出現惡性反應,這讓大家有了多重顧慮。
1月1日,中華醫學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發布《新冠疫情時期整形美容醫療風險管控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出新冠陽性以及正在康復中的患者禁止實施任何醫美項目。
一石激起千層浪,新冠感染帶來的健康焦慮,被進一步激發出來,“新冠陽性和康復中禁止任何醫美項目”話題迅速登上微博熱搜,閱讀次數超4000萬。
這更是讓李悅和她的小伙伴在搖擺不定中堅定下來:今年春節,不做醫美。
春節前后本是傳統的醫美消費旺季,但今年新冠感染大爆發正好與這個時間重合,疊加對感染后醫美風險的擔憂,傳統醫美消費的高峰期會在節后到來嗎?新冠感染帶來的不確定性,又將如何影響醫美市場的走向?
消失的“旺季”
“春節前后的消費高峰,我覺得還會來,但不是現在。”聯合麗格醫療美容集團董事長李濱對「子彈財觀」表示。彼時距離兔年春節僅剩8天。
據「子彈財觀」了解,1月上旬聯合麗格接待的求美者比12月份明顯增加了,但也只有去年同期的50%左右。
北京首璽麗格醫療美容機構院長韓勝,也感受到了節前醫美消費的“熱”與“冷”。“看與什么時候相比,與前幾年同期相比肯定是下降的。”韓勝對「子彈財觀」表示,但是相比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還是好了很多。
“從三四天前開始,診所里的求美者明顯增加了。”韓勝表示,12月北京感染高峰到來,首璽麗格的工作人員并沒有在同一時間全部被感染,所以診所在12月依然維持著日常運營,到了1月中旬“每天的接待的求美者至少是12月的3倍”。
盡管如此,也只有去年同期的60-70%。
在韓勝看來,不僅人數比去年同期變少了,最近增加的求美者跟往年也有結構性的差別。
“光電類的項目復蘇最快,但是手術類、注射類,沒有往年增加的多。”他說,主要是因為很多人轉陰康復之后狀態不太好,這導致人們沒有心氣去做整形。
其次就是輿論上的影響,行業組織發文提示求美者轉陰康復之后一個月“禁止”進行全麻手術等,也給市場帶來了顯著影響。
通過與消費者、醫美機構負責人的溝通,「子彈財觀」發現,手術類、注射類醫美項目復蘇慢,與今年1月中華醫學會發布的指導意見存在直接關聯。
1月1日,中華醫學會發布《新冠疫情時期整形美容醫療風險管控指導意見》,指出新冠陽性以及正在康復中的患者禁止實施任何醫美項目,新冠轉陰康復早期(4周內)患者慎重實施中小醫美項目、原則上禁止開展全麻手術。
指導意見還明確指出,建議康復4周以上再實施注射肉毒毒素和玻尿酸。這正是注射類醫美項目中最主要的兩類產品。
北京是此次新冠大規模感染發生最早的城市之一。脈策科技首席經濟學家、知乎答主數據帝陳沁(chenqin)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根據地鐵客流曲線圖預測北京約在12月15日達到感染高峰。
若按照12月15日感染、平均抗原轉陰周期7天計算,至少要到1月19日(農歷臘月28日)才符合中華醫學會建議的可實施醫美注射和手術的時間。而此時距春節僅兩天,很多醫美機構也放假了。
這意味著,根據中華醫學會的指導意見,以北京區域為例,絕大部分人都不適合在春節前實施注射類和手術類醫美項目。
不同的“吹哨人”
毫無疑問,醫美行業注定會缺席兔年春節這一消費旺季,而人們感染新冠后做醫美,可能產生額外風險,確實是主要的“影響因素”,這也成為中華醫學會發文以及消費者暫停醫美消費的重要前提。
那么,這些可能的風險是什么?
新冠感染可能損害人體機能,給手術安全帶來不確定性,這一點基本上得到業內人士的普遍認同。
不過,在非手術類項目上,業內則存在爭議。
根據中華醫學會指導意見,新冠感染后,肉毒毒素注射的疼痛及過敏風險增加,玻尿酸等注射充填疼痛及過敏風險增加、吸收加速,因此,轉陰康復4周以上方可實施注射。
“4周這一時間節點是如何制定的?有沒有科學依據?針對不同的毒株、不同的新冠癥狀是否都適用?”有醫美業內人士質疑道。
該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分會可以提醒求美者根據自身身體狀況謹慎選擇醫美項目以及實施醫美項目的時間,但具體的規則制定或仍然缺乏足夠的科學數據支撐。
李濱認為,到底什么時候適合做醫美,應該在醫生和求美者充分溝通的基礎上,由醫生加以判斷。同時,醫生把日常的醫療規范做到位,就能避免大部分風險。
“比如,注射肉毒毒素之前,先做皮試。美容外科術前的詳細問診,對求美者基礎疾病情況詳細溝通了解,以避免并發癥和手術風險。”李濱說。
韓勝則認為,建議人們新冠轉陰后暫時不要做全麻手術是合理的,但是延展到一個月不能打玻尿酸和肉毒毒素,這就有點過猶不及了。
“轉陰康復2周之內注射肉毒毒素的話,一定要做皮試以避免過敏風險。如果轉陰康復達到4周,就應該視求美者具體情況由醫生來判斷。”他說。
不過,在頂智醫美創始人王建中看來,關于指導意見的爭議意義不大。
“現在沒有確切的數據可以佐證,保守一點可能是一個更安全的選擇。”王建中對「子彈財觀」表示。
他表示,因為市場上有很多中小型醫美機構,大部分機構的老板也都不是醫療出身,更沒辦法看懂現在這樣一個狀況。
“尤其是中小型機構,還是會按照指導文件去工作的。中華醫學會指導意見出來之后,很多機構也開始做運營調整,包括調整問診流程、添加與新冠感染有關的內容到術前術后的注意事項提示里面等。”王建中補充道。
據「子彈財觀」了解,目前醫療能力強的醫美機構,更多是參考指導意見,具體怎么做,還是依據醫院自身的制度以及依托醫生具體面診后的判斷,來建議求美者是否可以實施醫美項目。
因此,指導意見的積極意義更多在于,對于中小型機構、醫療能力不強的醫美機構起到了風險提示的作用。
“每個人感染新冠的癥狀都不太一樣,程度與輕重千差萬別,充滿未知。可以說疫情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醫美的操作方式。”李濱表示。
目前,不少醫美機構都開始進行運營調整,出臺與新冠感染相關的就診制度,增加面對求美者的溝通信息列表及風險提示。
「子彈財觀」獲取的一份北京某醫美機構的“新冠病毒感染風險防控要點”文件顯示,該院從到院環節、面診環節、治療環節都進行了相關流程的規定,求美者在治療之前,除了簽署常規的文件外,還需要簽署一份《新冠病毒感染面診告知書》。
“中華醫學會是一個學術組織,并不具備制定行業標準的權力,所以這份指導意見只是給行業提供建議和參考,并不具備強制效力。真正有權利制定標準的,一個是中國整形美容協會,一個是各個地方的醫療美容質控中心。但目前來看,只有浙江省的醫療美容質控中心發文了,其他地方并沒有看到發布相關文件。”韓勝說。
1月3日,浙江省醫療美容質量中心發布《關于新冠感染后實施整形美容治療和操作的安全提示》(以下簡稱安全提示)顯示,全麻手術建議康復四周后實施,局麻手術建議康復后2周以上實施。
對比中華醫學會的指導意見,浙江省這份文件對康復后可實施醫美項目的間隔時間要求更短,肉毒毒素注射為康復1周后,光電治療無間隔時間要求。
在新冠疫情這一特殊事例下,醫美行業的規范化管理也在加強,雖然短期內會對行業發展有一定制約,但總體上是對求美者健康負責,也是為行業長遠發展而考慮。
目前,從業者還在學習如何應對這個新問題,大家都有共同的擔憂:消失的“旺季”還會到來嗎?
復蘇的可能性
醫美需求何時復蘇?從業者和求美者普遍都將時間調到了2023年春節后。
開源證券在研報中分析認為,醫美消費粘性較高,需求只會遞延、不會消失,因此看好2023年防疫政策優化后的醫美需求反彈。
紅塔證券則認為,相較于線上化程度較高的化妝品行業,醫美幾乎是純線下的消費場景,預計恢復彈性更大,輕醫美需求釋放則是醫美行業復蘇的重點所在。
但在從業者眼中,實際情況則更為復雜。
“醫美市場的復蘇預計會在第二季度。”李濱說。在他看來,市場的恢復會比較緩慢,一是疫情的影響,包括新冠感染帶來的風險等;二是消費者收入也因為疫情受到了影響,口袋里沒錢是現實問題;三是行業嚴管對醫美營銷的限制加強。
“醫美是一個強決策的消費型醫療。強決策的消費,很大程度上依靠營銷來拉動。但是現在行業是強監管,這個趨勢不會變,在這個情況下,以往那種大水漫灌式的營銷就受限制了,這也會階段性影響行業體量的增長。”李濱總結道。
不過他也強調,“從長遠來看這是好事,讓這個行業盡量減少事故、糾紛和風險,大家拿真本事來提供服務,未來主要的醫美營銷方式一定是服務導向的。”
這些挑戰,并不會因為疫情管控政策的變化而消失。
“只有少部分的醫美機構,才是那些所謂‘和時間做朋友、苦練內功’的。對于大部分機構而言,防疫一放開,就意味著,從此就是搞錢。”王建中表示。
在他看來,這類沒有核心競爭力的機構,在2023年依然會非常艱難。
“市場已經發生了變化,很多公立醫院也在加強醫美這塊的投入,大家都來分蛋糕,這個時候比拼的就是內功。另外,消費者也變了,他們更理性、更智慧,尤其是一二線城市的消費者,更看重醫生的專業性、機構的服務性、流程的規范性、咨詢的真誠度。”王建中對「子彈財觀」分析。
“消費者成長倒逼著行業去成長,這一點也會在2023年進一步體現出來,這對從業者而言,不是輕松的事。”他補充道。
兔年春節即將過去,疫情影響因素也逐漸褪去,醫美行業本身存在的問題將會更為清晰地暴露出來,這也是從業者即將面對的殘酷現實,行業“大洗牌”仍會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