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戈振偉
1月20日,廣東省惠州市公布2022年經濟“成績單”,GDP首次突破5000億元。
根據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2年惠州GDP為5401.24億元,同比增長4.2%,分別高于全省、全國2.3和1.2個百分點,增速居全省第一。這也是惠州首次邁入全國城市GDP“5000億俱樂部”。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7.45億元,增長6.9%;第二產業增加值3019.87億元,增長7.2%;第三產業增加值2103.91億元,增長0.02%。
在各項經濟指標中,惠州有7項主要指標增速居全省前列。除了GDP、固定資產投資、建筑業總產值等主要指標增速全省第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工業投資、建安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主要指標增速全省第二。
惠州位于粵港澳大灣區東岸,與廣州、深圳、東莞相鄰,與香港隔海相望,其GDP已經連續多年在廣東省內位居第五。
2019年,惠州GDP增速僅為4.2%,增速在珠三角城市中排名倒數第二。短短三年,惠州經濟增速便領跑廣東,動力從何而來?
2022年,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穩住經濟大盤成為各地政府的首要任務。惠州是繼廣深佛莞之后廣東第五個“萬億工業大市”,工業快速增長,成為惠州在2022年穩住經濟大盤的“壓艙石”。
統計數據顯示,惠州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24.82億元,同比增長6.3%。“2+1”產業中,電子行業增長2.5%;石化能源新材料行業增長10.3%;生命健康制造業增長9.6%。
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4%,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65.9%;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4.6%,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39.1%。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輪番上漲,讓重化工再次迎來產能擴張期。石化產業作為惠州的主導產業從中受益巨大。2022年惠州石化產業增長16.1%。
分產品看,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化學藥品原藥、液晶顯示屏、中成藥、智能手機增長較快,分別增長129.9%、35.1%、22.4%、15.9%、14.8%。
工業生產取得較快增長,與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落地息息相關。2022年5月底,國務院發布《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惠州隨后便出臺了“穩經濟127條”。
近幾年,惠州再次出現大項目強勢涌入的現象,總投資100億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以及總投資150億元的恒力(惠州)PTA項目相繼落地大亞灣石化區。2022年,總投資超過520億元的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項目完成轉規、獲批核準。
得益于“3+7”工業園區(3個“國字號”園區和7個千億園區)快速建設和一批大項目加持,2022年,惠州固定資產投資3234.47億元,同比增長8.8%,增速居全省第一、珠三角第一。可見,惠州通過大項目帶動發展,取得較好成效。
分領域看,工業投資增長42.1%,其中,先進制造業投資增長57.5%;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44.1%;工業技改投資增長0.7%。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8.5%。
與此同時,投資結構也有一定優化。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43.2%,比房地產開發投資占比高9.6個百分點;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分別為26.1%、15.2%。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林江認為,惠州GDP增速領跑全省是近年來狠抓工業的結果,相比廣深佛莞,惠州的經濟總量還較小,要進一步提高發展速度和質量。作為一座工業城市,惠州要強化“工業立市”,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延長和做強產業鏈,提升制造業水平,做大經濟總量。
惠州、東莞和深圳三者構成了全球ICT產業鏈的重要基地,三者GDP分別是5000億級、1萬億級、3萬億級,如何加強惠州與其他兩市,特別是與深圳的產業協同互補,成為惠州經濟能否再上一個臺階的關鍵因素。
目前,深惠已經形成了“前店+后廠”“總部+制造”的產業分工格局。《惠州融深融灣行動企業問卷調查》顯示,企業主要將生產基地布局在惠州,產業鏈上游配套環節約19%布局在深圳,產業鏈下游的產品和服務則有17%位于深圳。
2022年8月,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對外公布《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惠州在指引中被提及21次,被定位為深圳都市圈“一主兩副”核心區中的“兩副”之一。對惠州而言,這或許又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
2022年,惠州實施八大專項行動融入灣區,加快承接深圳產業轉移。這也是東莞過去十年走過的轉型之路。
數據顯示,2020年-2021年,惠州有111宗簽約項目來自深圳,投資總額超1070億元。2022年1—10月,惠州引進來自深圳的項目258宗,計劃投資總額683億元,平均每天引進深圳項目投資約2.25億元。
在深圳、東莞土地空間趨于飽和的當下,惠州是能夠在最短時間、以最快的速度為大項目騰挪出大片便宜的建設用地的城市。這正是大項目青睞惠州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