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技新知 主木
編輯|伊頁
蘋果想要用AR眼鏡淘汰iPhone,大概是科技行業里人盡皆知的秘密。
過去幾年,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相關消息走漏。尤其是庫克在2017年度財報會議上談及AR技術后,關于蘋果AR Glass各種各樣的傳聞陸續噴涌而出。
再加上三星、Nreal、雷鳥等國內外各大AR眼鏡新品的輪番轟炸,外界始終抱有一個期待,蘋果未來發布的AR Glass將會是取代iPhone的下一代個人終端。人們不會再用手指搓弄玻璃,而是變成對著空氣“指手畫腳”。
然而,從iPhone 8等到現在的iPhone 14,并且iPhone 15都進入量產階段了,這個下一代終端始終沒見蹤影,甚至還傳來“夭折”噩耗。
當地時間1月17日,彭博社科技記者Mark Gurman報道,蘋果計劃在其第一個混合現實項目(一款將于今年首次亮相的高端頭顯)推出后,發布一套輕型增強現實(AR)眼鏡,已經從2023年推遲到2025年,現在無限期擱置,原因是在開發過程中遇到了“技術挑戰”。
這一消息與當下熱火朝天的AR行業形成鮮明的反差對比。就在前不久的CES 2023上,AR眼鏡類型的產品可是絕對主角。那么為什么蘋果AR永遠在跳票路上?到底是蘋果把持不住AR,還是當下AR廠商在強行進行“科技革命”?
蘋果也有難處
此前的傳言中,蘋果AR Glass就像普通眼鏡一樣日常佩戴,除了可以讓用戶隨時獲得增強現實體驗外,支付、社交、LBS等當下智能手機能夠實現的功能,都能直接投射在人們眼前,而且設備成本也較低。
但Mark Gurman也直言,如果制造一款輕量級、全天可穿戴的AR眼鏡,目前對蘋果來說還無法應對“技術挑戰”;那么很難想象谷歌的Project Iris,或者扎克伯格希望在2024年推出的Meta眼鏡,能夠如期上市。
Mark Gurman的觀點,無疑給行業潑了一盆冷水。
事實上,早在去年底海通國際技術研究公司分析師Jeff Pu就稱,蘋果的首款AR設備在經歷因為技術門檻導致的延期后,預計在2024年左右發售,但現在看來,這一時間恐怕還要繼續后移到2025年或2026年左右推出。
不過,Jeff Pu并沒有透露蘋果遇到的技術問題具體是什么,只能初步推測可能與工業設計或是系統設計方面有關。
其實AR行業中難以攻克的問題并不算少。能耗續航、光學結構、私密性、量產能力等等,這些問題即便是對于蘋果這種科技巨頭來說,短時間內攻破也希望不大。
比如決定成像結果的眼鏡光學結構。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技術是棱鏡和光波導,可惜都是優缺點明顯。棱鏡體積小,不過視場角有限;光波導具有輕薄、高穿透力的優點,問題是價格相當驚人。
續航同樣是突破難點。到目前為止,電池能源技術早已到達瓶頸,電池儲量遠遠不能滿足AR眼鏡高強度計算所帶來的能耗需求。
不過在「科技新知」看來,最難以攻克的還是如何在應用層面徹底甩開智能手機的實際體驗。
例如2012年的谷歌眼鏡,縱然實現了智能手機的一些功能,比如拍照、視頻聊天、發消息、上網和路線導航,卻以失敗告終。
究其原因,谷歌眼鏡搭載的核心應用程序的工作方式與手機并無差別,沒有任何更優化的體驗能激勵用戶在眼鏡上而非手機上使用它。
除非有一個或幾個現象級的應用,能讓用戶想要繼續佩戴谷歌眼鏡,就像當年iPhone上的AppStore生態,switch上的《塞爾達》,否則它就會成為一種非必要的嘗鮮式產品。
蘋果AR眼鏡亦是如此。
一邊是蘋果無限期延長上市時間,另一邊是國內外眾多廠商在CES上爭芳斗艷,博取消費級市場的注意。難道蘋果繼造車之后,又要在AR眼鏡上掉隊了?
缺少iPhone式創新
當下行業的一個共識是,AR眼鏡極有可能會取代智能手機成為下一代計算平臺。但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有不同形態或者說是不同定位的過渡性產品出現。
也就是說,目前市面上活躍的廠商并非已經先于蘋果克服了所有的技術難題,而是選擇用另一種妥協或平替的手段,更早地走向商業化路徑。
比如目前主流的消費級AR眼鏡,采用的多是分體式設計,拋棄了重負荷的電池和計算功能。這種方案可以讓眼鏡本體只負責傳感器攝像頭和AR顯示等功能,而必需的計算、供能則交給手機或其他硬件來支持。
拿去年大火的Nreal Air舉例,通過連接手機上的APP,將視頻、AR應用投射在眼鏡上,而手機本身則成了AR界面的操縱工具。
換言之,無論是Nreal還是雷鳥、Rokid等品牌的AR眼鏡,都更像是一款帶有AR顯示功能的頭顯而已。
也正因為采用外部算力,不用配備先進制程的處理器芯片,拉低了成本,使得其在價格方面具備優勢,為C端市場打下基礎。
當然,按照使用需求來看,可以發現這些主打娛樂觀影的AR眼鏡,并沒有將AR技術真正的優勢發揮出來,更像是各大廠商絞盡腦汁將屏幕投到眼鏡上的一種方案。
相比之下,主打健身戶外、眼部健康的一些AR產品還算是有些新意。
例如在CES 2023上,Cellico發布的Arges AR眼鏡,將目標受眾瞄向了早、中期的低視力老年性黃斑變性患者,通過眼鏡上的攝像頭進行捕捉圖像,并將實際視野中受損的圖像部分移動到其他區域,最終獲得全視野。
國內AR眼鏡公司光粒科技,推出Holoswim系列智能泳鏡,可在用戶游泳時實時感知多項運動指標,并在水下近眼全息顯示,將游泳時長、距離、配速等運動數據反饋到用戶眼前。
創新場景下消費者對AR的感知越來越強,但這與所謂的下一代計算平臺差距依舊很大。
因為大眾對AR眼鏡的暢想并非局限在單一場景,而是能夠取代智能手機片刻不離身。可以理解為,需要很多個單一場景相互融合。這就又回到前面的老問題,如何解決能耗續航、云端算力、硬件設計等眾多難點。
總而言之,目前還沒有廠商能在AR眼鏡光學結構的價格、性能、研發難度上找到完美平衡,而在這之前,一切實際功能體驗也只能是偽需求或者弱需求。
寫在最后
IDC發布的2022年V2版《全球增強與虛擬現實支出指南》顯示,2021年全球增強與虛擬現實(AR/VR)總投資規模接近125.4億美元,并有望在2026年增至508.8億美元,五年復合增長率(CAGR)將達32.3%。
IDC還認為,由于技術面和政策面的利好消息,未來中國增強與虛擬現實支出將有望迎來加速放量周期。
不能否認,包括蘋果公司在內,許多科技公司都認為AR設備未來將會成為新的“現金奶牛”,但從實際出發,打造一款真正優秀的消費者友好型產品顯然并不容易,想要成功商業化更是難上加難。
而對于已經在牌桌上的企業來說,現在能做的就是借助先發優勢進行快速更新迭代,等真正進入AR時代后,當下這些“假把式”還是要盡早主動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