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張熹瓏
海關總署廣東分署于1月18日發布數據,2022年廣東外貿進出口總值8.31萬億元,同比增長0.5%。其中,出口5.33萬億元,增長5.5%;進口2.98萬億元,下降7.4%。
這一數據與2022年廣東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外貿增長3%的目標有所出入,主要是進口拖了后腿。
盡管這是廣東連續第37年蟬聯全國第一,但其增速也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海關統計顯示,2022年我國外貿進出口增速達7.7%,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10.5%、4.3%。廣東整體增速低于全國7.2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第一外貿大省進出口總值占全國比重也處于下跌。2022年廣東外貿占全國的19.8%。1994年,這一比重一度攀升至40.9%的歷史高位,如今已經減少超過一半。
“這反映了廣東產業轉移嚴重,東南亞成為廣東乃至我國產業主要替代地。”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同時也認為,這為推動廣東產業轉型升級加速提供了契機。
新能源汽車出口大增4.7倍
2022年,在主要貿易伙伴中,廣東基本實現正增長,如東盟、美國、歐盟和中國臺灣分別增長9.1%、5.4%、4.6%和1.6%。此外,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增長10.3%、拉丁美洲增長9.5%、其它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共和國)增長9.3%。
不過也有例外。前五大貿易伙伴之一的中國香港進出口出現9.7%的下滑。而作為外向型的經濟體,香港外貿很大一部分來自國內貨物的中轉。這也導致香港進出口有明顯的下滑。
香港物流商會主席鐘鴻興告訴界面新聞,去年兩地尚未通關,跨境物流受到很大影響。一方面,深圳口岸陸路運輸增加了擺渡司機環節,原本幾個小時的流程延長至2-3天;而另一方面,香港本地需求很少,無法支撐“內循環”。
據香港政府統計處,2022年前11月,香港的商品整體出口貨量及進口貨量分別下跌13%及12.5%,出口額已連跌7個月。
外貿商品方面,兼具制造業大省和外貿大省雙重身份,去年廣東工業制品進出口占全省外貿95%以上,工業制品出口拉動外貿增長3.1個百分點。全省出口電工器材、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手機、集成電路分別同比增長19%、6.2%、3%和8.8%。
新能源產品是最大的亮點,電動載人汽車、太陽能電池、鋰離子蓄電池分別增長4.7倍、45.3%、42.6%。
與此同時,大灣區車企也交出不凡的成績單。2022年,比亞迪累計銷量達186.9萬輛,同比增長152.5%,擊敗特斯拉拿下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同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出口超55萬輛,同比增長超3倍。
廣汽埃安去年累計銷量也創下新紀錄,達27.1萬輛,同比增長126%。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總經濟師陳鍵華表示,接下來,廣州將推動廣本新增12萬輛純電動生產線、東風日產20萬輛純電動生產線、廣汽自研電池電驅等項目落地轉化。
新能源產品增速迅猛是廣東出口產品科技含量提升的一個側面。2022年,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占廣東外貿的38.8%。
海關預計,今后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將繼續推動廣東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帶動外貿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目前,廣東新能源汽車出口占全國比重5.4%,但其產量占比約為18%。兩個數字有一定差距,也意味著廣東仍有相當的出口增長空間。
在進口方面,集成電路交易額1.05萬億元,下降3.6%,占廣東進口總值的35.3%。此外,部分商品進口表現亮眼,如半導體制造設備增長30.1%、珠寶增長53.7%。
比重不足五分之一
大灣區中,不少重要外貿城市在去年出現負增長。例如東莞,出口和進口分別下滑3.3%和17.6%;廣州和惠州的出口貿易分別有1.8%、4.1%的降幅;珠海、肇慶的進口降幅更分別達到21.6%和15.9%。

同時,廣東外貿在全國的分量也有所減輕。2016年之前,廣東進出口總額比重保持在全國的四分之一。2018年這一比重降至23.5%,2020年為22%。最新數據呈現已經下滑至20%以下。
“廣東體量太大,全國各個省份增量多一點,對廣東都是削弱。”彭澎指出。
體量大則意味著更容易受到外圍環境影響。例如2019年,廣東外貿進出口同比下滑0.2%,源于當年中美貿易戰;2020年,由于疫情爆發,降幅擴大至0.9%。
疫情的影響也一直延續到去年。達爾嘉(廣州)標識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國明告訴界面新聞,在疫情期間由于人員不能出國、航運貨物堵塞、運費成本飆升等,出口業務收縮了70%。這家港資企業主要經營整線包裝系統。
一方面,廣深等地疫情較嚴重;另一方面,民營企業是當地的中堅力量,但面對疫情沖擊時抵抗力也相對更弱。
目前,廣東民營企業外貿占比已經超過五成,深圳一度達到六成。2022年,廣東民營企業進出口4.78萬億元,增長2.5%,占廣東外貿總值的57.6%,較上年提升1.1個百分點。
更重要的一點是,增速放緩背后反映了廣東產業升級的進程。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廣東以勞動密集型的低端加工出口為主。例如去年前三季度,東莞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占比仍在增加,貿易額達到1447.4億元,增長18.7%,占20%,占比提升2.5個百分點。
而隨著勞動密集型訂單往東南亞國家外流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如何填補這部分訂單的空缺,也是外貿大省需要思考的。
對廣東而言,訂單轉移、外資流走是促使貿易結構優化的因素,能夠降低本土加工貿易的比重。2022年,廣東以一般貿易方式進出口4.54萬億元,增長5%,占比54.6%,提升2.3個百分點;加工貿易2.15萬億元,下降4.7%,占25.9%。另外,保稅物流1.37萬億元,增長5%,占16.5%。
陳國明提到,公司已經新建了以“穗港智造”為主題的產業園區,配合廣州開發區西區智能制造的戰略定位,旨在提升包裝設備的自動化:“在通關后,兩邊往來人員恢復正常,我們也計劃向香港工業界及青年創業人群招手,引進到廣州開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