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6氪出海 常薇倩
編輯|Jason
SHEIN 也加入了“降價融資”(down rounds)的隊伍。
據 Financial Times 報道,SHEIN 正在與現有投資者洽談,進行15億至30億美元的融資。該報道稱,在新一輪融資中,SHEIN 估值將大幅縮水至640億美元,較峰值下跌逾三分之一。
去年4月,SHEIN 完成了 F 輪融資,估值達到1000億美元,成為當時全球第三大最具價值的私有企業,僅次于字節跳動、螞蟻集團,與 SpaceX 并列。據 Crunchbase 的數據,SHEIN 的 F 輪融資投資者包括老虎環球管理(Tiger Global Management)、紅杉中國、泛大西洋資本(General Atlantic)。
自從去年 SHEIN 估值登頂后,創投環境急轉直下。一級市場熱錢不再、二級市場入口收窄,導致許多初創科技公司在過去一年出現不同程度的資金短缺。嗅覺敏銳的公司一直在積極削減成本,整個科技行業掀起了裁員潮,但依舊躲不過現金耗盡,越來越多公司被迫“降價融資”,包括歐洲最大獨角獸 Klarna 等。
除了在一級市場“找錢”,SHEIN 也在積極尋找其他途徑,以維持發展勢態。Financial Times 的報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SHEIN 仍計劃最早于今年在美國 IPO,并將用其去年300億美元收入中的三分之一,擴展支付業務。此舉可使 SHEIN 免于向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傭金,并從每筆交易中獲得更大的收入份額,以提高利潤。
上個月,有消息稱 SHEIN 計劃推出第三方電商平臺,36氪出海也曾跟進報道。為方便各位讀者參考閱讀,以下隨附原文。
SHEIN“成為”亞馬遜
SHEIN 與亞馬遜、速賣通等電商巨頭的較量或許即將到來。
據《華爾街日報》消息,一份 SHEIN 致投資者的備忘錄顯示,SHEIN 正在嘗試突破原有的業務模式,推出第三方電商平臺。
也就是說,未來 SHEIN 可能不再僅單純售賣自有品牌的商品,也將允許其他品牌或商家在 SHEIN 網站上銷售商品。目前,SHEIN 官網「BRANDS」界面仍然呈現的是10個自有品牌。

總部位于新加坡的 SHEIN 正在謀求將供應鏈多元化,而非像過去一樣,局限于依靠廣東的供應鏈網絡。據悉,該備忘錄顯示,今年夏天 SHEIN 開始在土耳其生產產品,并在波蘭設立倉庫,主要目的是向西歐市場供貨。
備忘錄還提及,“該第三方電商平臺將提供一系列其他商品及物流選項,我們希望它能提高客戶參與度和滿意度。”
對于《華爾街日報》的報道,SHEIN 方面未予置評。
市場對于 SHEIN 走向“第三方電商平臺”的推測已經有一段時間,如果 SHEIN 推出第三方電商平臺,就意味著它將與亞馬遜、沃爾瑪以及阿里巴巴旗下速賣通等電商巨頭直接競爭。
從消費者覆蓋范圍來說,DTC 模式與第三方電商平臺的目標群體并不完全重合。根據跨境電商平臺 ESW 的一項調查, 超過50%的美國 Z 世代消費者認為,DTC 模式比電商平臺更具個性化,超過60%的美國 Z 世代消費者更喜歡 DTC 模式下的消費品牌。
SHEIN 尋求業務模式轉型并不算意外,在即將過去的2022年里,SHEIN 的發展難言順利。首先是企業自身的遺留問題,包括外界對設計版權、勞工權益保障、環境污染等的一系列指控;其次是在全球市場低迷的預期下,即便今年營收有望達到240億美元,公司的估值依舊大幅下跌——今年10月,《金融時報》報道稱,SHEIN 的估值從1000億美元跌到了650億美元至850億美元之間。
開拓新業務對 SHEIN 而言變得重要了起來,通過推出第三方電商平臺挖掘潛在市場并不是它近期唯一的新業務。今年10月,SHEIN 也推出了 SHEIN Exchange,進軍二手交易市場。
這家成立14年的“DTC 模式范本”開拓新業務并不頻繁,能否為 DTC 模式下的品牌們打開新的增長想象空間,36氪出海將持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