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當下Tech
雷軍接連退出多家小米關聯公司職務的動態一直引人關注,最近總有朋友來打聽有何內幕。其實我也很好奇,但我真的沒有打聽到什么內幕。
有人說雷軍這是為了把小米的現有業務交給盧偉冰,自己專注去造車。我認為這是一個合理的解釋,但并不是一個終極的答案。
我的觀點是,雷軍此次的卸任純屬于“技術性卸任”,也就是為了一些具體的經營和合規上的便利做出的具體的調整,它完全不代表雷軍要退出或淡化存在感。
三個原因。
第一,雷軍是一個天生喜歡給自己背壓力的“受”性人格,我們可以說的好聽一點是老黃牛精神。
我曾經寫過一篇關于雷軍的文章,里面講了這么一個故事:
2007年金山軟件正式登陸港股,發行價為3.6港元,融資凈額為6.261億港元。
據說,這天晚上的慶功宴上,雷軍喝酒后摔杯痛哭失聲。有很多人說雷軍是喜極而泣。
然而在筆者看來,不是喜,而是悲從中來。因為雷軍他很清醒。他知道自己和團隊的十幾年的付出后,上市企業的市值比不上當時的新銳如BAT十幾分之一。他痛哭,是因為收獲和回報的不成比例,甚至感到極為悲涼。還有一個潛臺詞是,太多付出努力的金山兄弟們,得到的收益更是不成比例。
關鍵是,為了這么一個心知肚明如此的后果,雷軍卻放棄了很多機會,而且他當時已經很有錢,但還在堅持為當時沒有什么前途的金山“扛著山一樣的責任”。
比如,2004年時,雷軍投資好友孫陶然的公司430萬,若干年后,他的持股價市值超過了3億;2005年時,他以個人名義投資投資歡聚時代100萬,7年后,他的持股價超過了120倍,估值1.2億美元;2007年時,投資Ucweb公司,占到20%股份,此后UC被淘寶以43億美元收購……
早已財務自由+明知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雷軍仍然不愿意放棄金山,只能說,他就是這樣一種扛事的人格。雷軍是極精明的人,但在這種大是大非的問題面前,他有一種英雄氣。
第二,雷軍不具備抽身退步的條件。
大部分卸任的創始人,除了少數是形勢所迫,大部分都是在公司基本面較好的時候退出的。
但現在小米身處危急存亡之秋,手機業務的高端化始終沒有成功,生態鏈逐漸有運轉不靈之態勢,互聯網業務不上不下,造車遠未成功。
這一切都要雷軍來扛,客觀上,他也不具備身退的條件,小米的局勢太復雜了。
第三,造車的確需要雷軍,但雷軍未必能成就造車。
小米造車之難,難于上青天。
一方面,國內新造車勢力還在繼續涌入賽道,小米現有的條件不具備比競爭對手10倍的融資能力,這就很難打開局面。
另一方面,在工程方面有華為,在技術方面有百度,在造車底蘊上有一大批傳統汽車企業,他們有的,小米大都沒有。
唯一可以依賴的,就是雷軍造車是認真的,公開信息顯示,小米汽車工廠項目位于北京亦莊經開區,具體分兩期建設,一二期產能皆為15萬輛。一期工廠已于2021年4月開工建設,相關車型的諜照也已流出。
前面說了小米造車有諸多不利條件,這不是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比如,小米說手機三年完成高端戰略,但事實上并沒有完成。
如果說小米造車最大的底氣,還是在雷軍本人。
記得一位大佬和我點評業內的創業者,分為“有運有勢”、“有運無勢”和“有才能熬”和“無才苦熬”這四種類型,雷軍是典型的“有才、無大運、特能熬”的類型,如果說人的意志是比物質條件更重要的條件,那小米造車最大的財富和最大的依仗,其實就是雷軍這種堅韌不拔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