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張倩楠
編輯 | 翟瑞民
2023年1月1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優化中外人員往來管理措施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陳操介紹,2022年12月1日以來,全國輸入病例監測數據顯示,已經有79種奧密克戎進化分支輸入我國,其中比例比較高的前三位的是BA.5.2、BF.7和BQ.1.1。
陳操表示,從全球看,奧密克戎變異株從發現以來一年多的時間里,在全球已經進化出750多種分支。截至1月10日,全球新冠病毒共享數據庫中各個國家上傳的基因序列分析顯示,全球流行前兩位的毒株是BA.2.75和BQ.1.1。
據介紹,截至1月10日,全球已經發現奧密克戎變異株的重組體有72種,其中主要流行的是XBB及其亞分支,這個變異株在一些國家新冠病毒感染人群當中占比較高。XBB.1.5是XBB的一個亞分支,它的傳播優勢進一步增加,截至1月12日,已經在至少40個國家和地區監測發現。
“就我國而言,從去年12月1日到今年1月10日,我國從31個省份和兵團的感染病例中已經監測發現了19種奧密克戎進化分支,其中BA.5.2和BF.7占據絕對優勢,兩者感染人數加起來相當于這19種進化分支的97%。”陳操表示。
此外,“從2022年10月份到現在,我國累計報告了XBB本土病例16例,都是XBB.1的進化分支。到目前為止,暫沒有監測發現XBB.1.5的本土病例。同期,我國監測到的本土BQ.1的病例是56例,這里包括BQ.1、BQ.1.1、BQ.1.2等6個進化亞分支。”陳操說。
外交部領事司司長吳璽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疫情發生以來,中方一直本著公開、透明、負責任的態度同國際社會分享相關信息和數據,包括中國國內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的病毒基因數據。中方也始終與世界衛生組織保持密切合作,我們跟世界衛生組織開展了60余次技術方面的交流,最近一個多月就開展了5次相關技術交流。
對于中國可能出現新的變異毒株影響其他國家的言論,吳璽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月4日發布的消息,中國衛健委提供的病毒基因數據顯示,當前中國主流毒株與其他國家提交的中國感染旅客病毒基因序列是一致的,沒有發現新的變種病毒或者顯著突變。
世衛組織歐洲區主任近日也表示,中國一直在向國際社會分享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根據世衛組織掌握的信息,中國的疫情不會對歐洲產生大的影響。此外,新加坡衛生部長1月9日在國會發表聲明稱,目前沒有從自中國入境人員身上發現新的變異病毒,中國入境新加坡被檢測出來的陽性人員數量只占新加坡總體輸入很小的一部分,大概是5%,所以來自中國輸入到新加坡的病例是遠遠低于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的。
“可見,個別國家對我們的指責、對我們的妄加揣測是完全沒有道理的,也是不科學的、沒有依據的。”吳璽說。
吳璽表示,“疫情發生以來,我國一直根據疫情形勢的發展變化來因時因勢動態調整政策,對所有的國家都是一視同仁。”中方宣布“乙類乙管”以后,有很多國家都表示歡迎,但是很遺憾,有少數國家枉顧科學和事實,單獨對中國采取了入境限制政策,對此我們當然是不能接受的,“我們希望有關國家能夠盡早取消專門針對中國的歧視性措施,同中方一道確保雙方的人員往來,確保兩國關系的積極發展。”
國家移民管理局邊防檢查管理司司長劉海濤介紹,1月8日實施“乙類乙管”以來,從監測情況看,出入境人員數量呈現穩步增長、有序恢復的態勢。1月8日到12日,全國移民管理機構日均檢查出入境人員49萬人次,較“乙類乙管”政策實施前上升了48.9%,是2019年同期的26.2%。海港、陸路、空港口岸日均出入境人員分別為2.1萬、42.4萬、4.5萬,較實施前各上升了13%、53.3%、33.2%,為2019年同期的36.4%、30.1%、11%。自新政策實施以來,外國人入出境10.5萬人次,簽發簽證證件1.5萬件次,比新政策實施前分別增長了38.9%、106%。
“我們認為各國的防疫管理措施應該科學適度,不應有歧視性的做法,不應影響國際間正常的人員流動和交流合作。中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歡迎外國朋友來華學習、工作,從事商貿、科研、學術交流、創新創業等活動,國家移民管理局將適應出入境人員新期待、新需求,為外國人來華、在華、入處境及停居留停工必要的便利,保障中外人員正常的往來,更好服務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劉海濤說。